“宅绕清溪耸秀峰,松林鹤友晚烟笼,小楼掩路斜阳外,半亩方塘荔枝红。”清代诗人吴必启用笔墨赞颂大芦村,这里的青山秀水、浓郁文风让他流连忘返,念念不忘。灵山县大芦村历经几百年风雨,见证了岁月变迁和历史发展,门前那斑驳的楹联是对子子孙孙的教诲,是历史永久的印记。2009年,灵山大芦村楹联被列入第二批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芦村为劳氏聚居地,是广西3个著名古村(镇)之一,明清时期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最著名的属劳氏祖屋。据传,大芦村劳氏先祖来自山东即墨崂山,故取姓劳。劳氏一族由北向南一路迁徙数省,宋末元初,为躲避战乱辗转至南雄及灵山一带,其中一脉于明嘉靖年间落户大芦村,建村至今已400多年。建设劳氏祖屋一直延续到清朝道光年间,历经280多年建成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蟠龙堂、东明堂、陈卓园、富春园、杉木园和劳克忠公祠等10个古建筑群,古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保护面积45万平方米。劳氏一族崇文重教,注重家风家训,赓续江左家风的文化根脉,先后创作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等为主题兼具其家族家风家训特色的传世楹联达上百幅。1999年大芦村被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并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景区。
楹联为挂、贴于楹柱的对联,又称楹帖。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餘庆,佳节贺长春。”宋代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据统计,大芦村楹联由劳氏家族世代创作,自明清朝代流传下来的楹联共计305副,常用的是100多副。传统楹联有18类,包含难联、回文联、叠字联、数字联、谐音双关联、戏答联、谜语联。在创作构思上,有集先贤诗文名言佳句蜕化而成的,有从日常生活采撷素材提炼演绎的,有借景状物寄怀的,有叙事述史或交际应酬命意的,有对应使用场所范围巧妙构思的。在表现形式上,每边一句的少则4字,如“武阳世泽 江左家风”“文章报国 孝悌传家”等;每边三句的较多见,多则18个字,如“东壁列图书任从教子教孙善教家齐终有庆 园庭攻翰墨当勉成仁成义名成身立自流芳”等。在表达内容上,涵盖除旧迎新、婚嫁祝寿、兴家报国等各方面,如“克尽兴邦责 中全爱国心”“文章报国 孝悌传家”以报国为旨,“知稼穑之艰难克勤克俭 守高曾其规矩不愆不忘”“创业本为难念先人沐雨栉风当日几经况岁 守成犹不易望你辈粗粮淡食同戒勿爱奢华”以持家为旨,“惜食惜衣不但惜财兼惜福 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以修身为旨,“倚西北为鸿模北阙殊恩沾世德 挹南东之秀气东兰旧址发书香”以敬祖为旨,其内容丰富、思想健康、格律工稳、辞藻隽永、韵味无穷,让人学有所思,行之有向。
在大芦村古建筑群,楹联处处可见,张贴在镬耳楼、三达堂、东园别墅等重要门第,几乎每一个门前都固定一首楹联,时刻激励着后人。在古宅门口、厅堂和楼房上,如今还悬挂着17块清朝时期的匾额,大致可分为科名匾、浩封匾、贺匾和居民标记匾四类。据说劳氏族人受明清历代王朝封赠匾额达36块,其中最为瞩目的是被视为镇宅之宝、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迹的“忠孝廉节”巨幅拓片,还有三达堂高悬的劳念宗考取国子监第一名题赠的鎏金“拔元匾”。这些楹联与匾额互不分割,衬托着古建筑群的艺术装饰和历史韵味,端庄大气、文化厚重,展示古人修身立德、笃行致远、和顺兴家、精忠报国的优良品质,引人深思,仿佛进入一片知识的海洋。
大芦村家家户户张贴楹联,以此教育子女,铭记于心。如今,每逢节庆,大芦村劳氏家族第十四代楹联书写传承人劳志鹏带领本村孩子翻新抄录300多首楹联,然后赠送给村民。大芦村用自己的悠久历史与厚重文化,从修身、学识、持家、爱国等方面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思想文化交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灵山县文化馆供图)
▲大芦村古建筑群楹联。
桂风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