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乡 魂
花的语言
黔桂古驿道
图片新闻
远去的牛轭
散文写作必须真诚有勇气
老爸的快递大米
一棵树 还是一棵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去的牛轭

□ 农启曼(壮族)
 

说起牛轭,现在的孩子知道得不多,就像当年的孩子无法想象今天的“手机”“互联网”等新生事物一样。

牛轭是一种农具,取弯弯的原木制成,套在水牛或黄牛的脖颈上,用于耙田犁地。牛轭的制作,一半天成,一半人工。首先截取人字形或U形的树杈,削去两端,树杈弧口适中为好,大了牛拉犁时容易溜肩,小了就会磨皮。原木折弯处形成的角,从内到外依次排序为内径、中径和外径。接着,父亲会在中径中心处确定中点,然后点上墨汁标记。他用一枚平头钉自制圆规,扯上一截40至60厘米长的水泥袋封口线绑在钉柄上作为半径,接着将钉尖对准墨点,固定圆规一脚,伸直蘸了墨汁的半径线,贴着原木轻轻一弹,等长的两条轭臂就确定下来了,产品设计到此完成。

父亲打开木匠百宝箱,各种工具悉数登场。他用柴刀沿着弧口中心点和中径线依序削去树皮,斫去凸出的木眼疙瘩,然后用一字刨刨去弧臂棱线,接着取T字型螺旋钻在两臂末端朝里处约两指宽的地方各钻一个孔眼,做穿耕绳之用。最后,用砂纸反复摩擦,直至木料表面圆润光滑,成品牛轭至此出炉。

在农村,秋收以后就得翻地过冬,这时用犁最耗牛力。天色微明,父亲就煮好了一大铁锅的潲食,慷慨地加入米糠和土酒,目的是犒飨即将下地出力的牛,它们把头埋进深黑色的大提桶里,卷动舌头狂饮豪啜,脖颈的铃响节奏欢快。

到了地里,父亲放下犁铧,松开牛脖上系着铃铛的铁项圈,从挂包里取出一段绵软的长布条,里三层外三层地把牛轭裹得严实且舒坦,生怕拉犁使力时硬木疙瘩擦伤了牛肩。

一声吆喝,牛迈开步伐,油润的泥块在锋利的犁铧行进中像一串串刨花瓣瓣翻新。刈后的稻田遗落一些谷子,水牛的前头冷不丁扑棱起觅食的鸟雀,它们一点不怕生,弹起来绕个半匝,又落回原地。小牛犊快活地摇着尾巴,在田埂边津津有味地啃食草皮。停犁休整时,父亲蹲在田埂上,卷起烟丝满足地享受片刻歇息时间。牛犊走近他,时而掀起鼻翼嗅嗅,时而用额头蹭蹭,父亲伸出手掌,小牛伸出舌头,它舔着他的手,讨巧地央求快点卸犁回家。

除了家用,父亲做出来的牛轭,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换油米钱。

牛轭的使力点在折弯处,如果原木有虫眼就容易崩断。有些木匠为了不浪费木料,将原木上的虫眼将计就计凿成榫眼,然后钉下一根筷头粗细的卯木,刨平接缝处,以次充好销售出去。父亲从不这样做,每次发现虫眼,哪怕再好的原木都果断丢弃,当柴火烧。

又是一个热闹的街天,傍晚准备收摊时,一位驼背皓首的耕农怒气冲冲地闯到摊位前,急切地询问和父亲卖牛轭的同伴去向。老人说,他在这里买了一个桐木牛轭,耕种不到二里地就崩断了,仔细查看才发现买了个废品,老人气得要找卖家换货。

此时的集镇空空如也,大家已经散圩回家。父亲说他这里还有一个卖剩的牛轭,可以便宜给他。老人摆摆手,说带出来的钱都给老伴买药了,回家的车费都没有,想买也没法买。说完老人转身就离开了。

农忙时节,以日为年,谁家不用牛马?借农具,谈何容易!父亲很难受,他追上老人,说可以借给他牛轭,自己每个街天都在这里开摊,耙完地再回来付钱。老人愣了一下,先是惊讶,然后狐疑,最后接受了父亲的好意。

回到家里,父亲描述着今天卖场上的事。母亲问,你知道老人名字吗?父亲摇摇头。又问知道他是哪个村的?父亲还是摇摇头。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不再说话。晚饭后,屋子里响起嚓嚓声,父亲埋头鼓捣下个街天的牛轭。他倏然想到了什么,抬头微微一笑,安慰我们说,今晚加班多做一些,送人的那个牛轭就赚回来了。

下个街天的清晨,老人竟早早地守在摊位前。父亲卸下货,铺开摊面,老人就在边上坐着,逢人就夸父亲的牛轭质量好。日上三竿,老人说要回去了,他将几张攥成团的纸币塞到父亲手里,头也不回地钻进人流。父亲赶忙追上去还回多付的钱,可是无论怎么张望,老人已经没有了踪影。父亲怔在原地,无奈地摇头。那天阳光灿烂,每个赶圩人的脸上都泛起光泽,亮堂、温暖、祥和。

如今,攘攘的圩场还在,绿绿的田野还在。只是,农机逐渐取代了耕牛,牛不在,牛轭也没有了。我没有深沉地悲戚,这是生活的巨变。我告诉父亲,远去的是牛轭,迎来的是一个全新且更加美好的时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