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乡村振兴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金秀: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韦洪日:不甘落后于深山,养蜂酿出“致富蜜”
融水:监督直达田间地头 精准护航乡村振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1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韦洪日:不甘落后于深山,养蜂酿出“致富蜜”

▲韦洪日靠养蜜蜂实现脱贫致富。
 

韦洪日今年46岁,瑶族,中共党员,是平果市新民村一名普通的农民。近年来,他依靠养殖蜜蜂让家里年收入超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人称“蜜蜂王”。

近日,笔者来到韦洪日家,只见他家老房的屋檐下密密麻麻挂满了箱子,成群的蜜蜂“嗡嗡”地飞进飞出,采着花蜜。笔者跟随韦洪日来到距家200多米半山腰一面岩石旁,他轻轻拆开石头间的箱子连接处,岩缝里的箱子不断有蜜蜂飞出来,一时间,金黄色的蜂巢上爬满密密麻麻的蜜蜂,沾稠的蜜糖从破损的蜂巢溢了出来,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味道。

“我是从2017年开始养蜜蜂的,从原来的10窝,至今已发展到86箱(窝)。通过养殖蜜蜂,2018年我已光荣脱贫,走上致富之路。”韦洪日高兴地说。

新民村是平果市海城乡管辖的一个瑶族聚居村,也是广西“十三五”时期深度贫困村,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上。该村共有12个自然屯、1632人,人均耕0.33亩(耕地均为石窝地,严重缺水)。一直以来当地群众靠在石缝种玉米维持生计。多年来,“贫穷”“落后”就是新民村的代名词,“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群众困难多”就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识别工作以来,该村累计建档立卡贫困户235户、1092人,2020年全村实现脱贫出列。

维持生计,外出广东打工“淘金”

1996年,18岁的韦洪日不甘心在家中过着靠天吃饭的穷日子,他有一个奋斗目标,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光明大道,于是他开始寻找致富路。在石窝地种玉米只能养家糊口,最终他选择外出广东打工。在广东打工,虽然有一定经济收入,但各种费用开支大,一年下来收入所剩无几。由于长期远离家乡,父母在家生病无人照顾,韦洪日只好辞职回家照顾父母。2016年,韦洪日的两个女儿一个读技校,一个读初中,每年的学费、生活费成为沉重的负担,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从成为贫困户后,韦洪日心里很不踏实。他觉得自己既是一名党员,又是新民村监督委员会主任,不能向政府“等、靠、要”,而是应该带头脱贫致富。

石缝里酿造“甜蜜产业”

2017年3月的一天,韦洪日上山砍柴,无意中发现石洞里有一窝野蜜蜂。是不是有蜜糖?韦洪日回家拿工具凿开石洞试图采蜜,没想到竟采得5公斤的蜂蜜。韦洪日拿到集市上售卖,一斤卖100元,收入1000元,这使他尝到了甜头。韦洪日心想,山上的野花四季开放,为何不把野蜂当作家蜂养?于是,韦洪日买来有关养蜂的书籍钻研,掌握养蜂知识后,便动手制作木箱用于养蜂。当年他上山捕捉10窝蜜蜂群拿到家里养,终于成功。第二年开箱采蜜,竟有50多公斤的蜜糖,收入1万多元。

“以前我家里穷,现在靠养殖蜜蜂,收入稳定了,家里买了新电视、冰箱、洗衣机、摩托车。”韦洪日说起自己靠养蜂致富的故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小额信货支持,养蜜蜂酿出“致富蜜”

为了早日脱贫致富,韦洪日决定扩大养殖蜜蜂规模,可资金不足,无法创业,为此,他愁眉不展。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来到韦洪日家中,与他膝促谈心,鼓励支持他,同时为他申请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积极支持韦洪日养蜂产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韦洪日积累了不少的养蜂经验,能很快掌握箱内蜜蜂情况,什么时候分蜂,什么时候酿蜜,什么季节开什么花,结合大自然植物的生长规律,他都一目了然。

由于养蜂投入少,收入高,尝到了甜头的韦洪日不断分窝繁殖,到2022年12月已发展到86箱。由于他养的蜜蜂是原生态野蜂,所产蜂蜜色香味美,品味上乘,外地客商直接上门定购,供不应求。2022年,韦洪日卖出蜜糖300多公斤,收入5万多元。村民们见韦洪日养蜂脱贫致富,也纷纷向他学习养蜂技术。在韦洪日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已有10多户群众养蜂。

(王金旭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