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秋天是香甜的,这香甜毋庸置疑源自桂花。以桂花入馔,品之食之,或许味道更能深入人心。
在白公馆门前,一个年迈的女人正推着车售卖桂花糕。买几块桂花糕,拐进杉湖的小路,轻轻咬一口,糅合着缕缕米香与花香的桂花糕,将浓郁又清雅的芳香留在唇齿间,眼前的湖水静静漾开波纹,像嘴里慢慢弥漫的香甜。
桂花糕以粘米粉和糯米粉为主,桂花蜜则是糕的灵魂。一部推车、一口蒸锅、一个粉筛、一个木头模具,不添加任何香精,让这份传统美食自带香气。在本地人和游客相对汇集的交叉路口、景点处,卖桂花糕的有姑娘和小伙,也有从姑娘和小伙卖到大妈和大爷的,模具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百余年的制作历史,“老字号桂花糕”的招牌里各家有各家的技法和门道,相同的是那一抹桂花香独特又让人回味、眷恋。一块桂花糕,承载了一代代桂林人对桂花的喜爱、对舌尖美食的传承。
品尝桂花酿造的美食,一定不能错过陈酿的桂花酒。
桂花初开,去除衰花、枝叶,以篮子分装,晾在阴凉处。阴干一夜之后,将老冰糖碾压成粉,把桂花与糖粉融合拌匀,用力压实,密封腌制。待两天两夜之后,将装酒的容器(以陶坛为好)消毒杀菌,确保无水无油后,把腌制好的桂花倒进陶坛里,加入枸杞、高纯度粮食白酒,陶坛不宜满,留出空隙,密封,置阴凉处。三个月之后,桂花酒酿成,泡两到三年便是陈酿。
桂花酒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白酒和桂花的质量,以及时间的沉淀,其中藏酒尤为重要。所谓“三分酿、七分藏”“洞藏一年顶窖藏三年”,说的便是美酒需窖藏方成佳酿的道理。在清丽的小东江东岸,穿山好似一轮明月高挂,与象山水月洞隔漓江相映生辉而形成“漓江双月”的奇观。穿山溶洞深处温度常年处于18-19℃,湿度80%左右,陶坛在此放置一段时间,液体表面就会很快附着一片片的自然微生物群落,它们与桂花酒在这里默默完成时光的陈酿。
除了饮桂花酒,泡一壶桂花茶,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闲情逸致。
“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得茶满园……”这是电影《刘三姐》采茶时取景于桂林五通茶山的优美片段。惊蛰时分,茶叶萌芽,清明、谷雨前后采摘的嫩茶芽,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做成桂花茶的茶坯。茶叶善吸,吸潮湿、吸异味就破坏了茶叶的本质,如果是吸进花卉的馨香和营养精华,就会让茶叶蜕变成芳香的花茶。桂花茶得天时地利,吸天地精华,秋夜闲坐,沸水里的桂花与茶叶缓缓舒展,闻香品香间,月窗也香暖。
人们取桂花之香,还可以做成桂花饼、桂花油,食用或妆用。桂花树诞生了桂花香,桂花香催生了热爱自然和生活的人。爱桂之人识桂、懂桂、用桂,桂花香也给需要它的人们以饱满的馈赠。
每到秋夜,遥望月中桂树,心中就会形成一组由月亮、嫦娥、玉兔、桂树,以及吴刚捧出的桂花酒等组成的文化意象。“众芳摇落九秋期,横出天香第一枝”的桂花香,在这片土地上,岁久年深,清冽馥郁,氤氲着美丽的桂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