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白影瞬间划过,只见远处一只只纸飞机深深地扎入西瓜皮,转眼间,西瓜已被扎得千疮百孔。“哇……这是纸飞镖!”现场观众忍不住热烈鼓掌,惊呼:“真是太厉害了!”眼前展示“好身手”的是壮族手镖技艺传承人农俊宁。农俊宁出生于一个习武之家,自小随家人习武强身,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逐渐对壮族手镖产生浓厚兴趣,一直勤学苦练至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执着于传统文化传承,毅然放弃企业高管工作,成立和打造了非遗传承基地,传承家族狼兵飞镖绝技。农俊宁是2017年首届少林无遮大会飞刀冠军,三项吉尼斯等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此外,他在各项赛事中均勇夺佳绩。
2019年,壮族手镖技艺被列入第八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飞刀又见飞刀,例无虚发”——古龙武侠小说中的兵器走进现实,让更多人了解到壮族手镖的无穷魅力。
宋代的《文献通考》就有记载:“峒丁兵器有桶子甲、长枪、手镖、偏刀等”,对手镖做了详细的描述,表明在当时手镖已用作兵器。据明代《明英宗实录》记载:“狼兵素勇,为贼所惮”。明代邝露的南方民族风物志《赤雅》也记载:“狼兵鸷悍,天下称最”。明代海防军事专家郑若曾所著《筹海图编》也有“广西狼兵于今海内尤悍……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的记录。“狼”是“俍”的转音,“俍”是土官、土司的意思,狼兵指的是土官统治下的兵丁。在明朝,狼兵指的是岭南地区的土司兵,可见,广西狼兵早已以彪悍、威猛、勇敢而声明名在外。在宋代,侬智高将壮族手镖用于狼兵战阵,创“三人小组”集体战法:人与武器配备合理,三人之间相互照应,配合密切,攻防兼备,进退自如。明代瓦氏夫人作为少数民族首领的妻子,为广西靖西旧州村人,是当时的抗倭英雄,她曾豪言道:“我自备军粮,不效尺寸,何以归见乡党?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明代唐顺之《武编前集》就提到瓦氏夫人用的是手镖结合燕尾牌,与刀、枪共用针对倭寇的战法,带领的狼兵是当时部队唯一配备手镖的队伍,有效地克制了倭寇的暗器,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瓦氏夫人将壮族手镖发扬光大,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成为“巾帼英雄第一人”。广西狼兵擅长冷兵器暗器的使用,手镖为其中代表,手镖技艺属狼兵绝技,是壮拳武术体系的重要分支,与壮族文化生生相惜不可分割。自热兵器出现后,手镖作为冷兵器作用逐渐减小,但清末反侵略铁军黑旗军使用手镖屡屡击退侵略者,黑旗军手镖以环首镖尾,镖身细长,保持了壮镖的特点。手镖到民国时期逐渐流传向民间,并传承至今。
种类繁多,初以竹木制,到宋代起用铁镖头,标杆用竹多木少,体质轻标头重,投掷远、力量大、杀伤力强。制作手镖的原材料主要有广西的毛竹、刚竹、黄槽竹、杂木、红木,铁制、钢制等。手镖技法独特,主要有五指捏镖法(壮族特有的镖法),用五指捏镖,可以实现任意形态手镖直飞,飞行过程中翻转不超过90度,克服了镖的物理翻转,适用于长镖及短镖;传统直飞法,主要是由食指控制直飞;半圈旋飞法,主要是分为食指控半圈(控制在180度以内)旋飞法及指节控半圈旋飞法。手镖技法可以任距离变化,随时打移动中的目标,简单地说为直飞、半圈和整圈投掷方式。
传承人农俊宁深谙手镖之道,他热衷于壮族手镖、古壮拳、壮族飞砣传统文化传承,成立了壮族古狼兵非遗基地,结合传统手镖技艺传承创新一系列具有安全性、趣味性的手镖研学方案,并把手镖技法和器具都系统化、规范化整理和分门别类,举办壮族古狼兵非遗武艺公益讲座,并积极到南宁市的学校开展研学讲座,目前收徒达十几人。农俊宁说:“壮族手镖祖训是以文修身,以武入道;尊师重孝,进退齐心;忠肝义胆,保家卫国;勇武传魂,浩气长存。习武之人在入门之前首先考验的就是武德。”他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壮族传统文化,学习壮族文化,见识广西狼兵的勇敢、彪悍与智慧。对他来说,40年的坚守,习武练的是身、修的是心、训的是德,那份侠义仁心,满怀报国之志,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