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交流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融入国有企业职工之家建设的思考
千年灵渠:流淌着民族融合的记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3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灵渠:流淌着民族融合的记忆

□ 李儒齐
 

在桂北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千年古运河,这就是建成于公元前214的灵渠。灵渠不仅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泽润了两岸良田,后来还连起了浔江、南北流江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成为古代岭南连接中原腹地的水路交通枢纽和水上高速公路。

古代运河 南北融合

两千多年前,灵渠将发源于猫儿山的漓江之水,以“三分漓七分湘”的分配方式,加注了发源于海洋山的湘江之水,呵护着中华水脉。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大批移民来到五岭“与越杂居”、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六朝以后,灵渠一带成为汉、壮、瑶、回、苗、侗等多民族的聚居地,中原与岭南的各族人民在这里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留下了许多和睦相处、精神相依、守望相助的历史文化记忆。桂北大地成为一片民族团结、人心归聚、南北融合的热土,如今兴安县兴安镇陡军村居住有北方军人的后裔。从秦汉至明清等朝代,灵渠都有守护陡门启闭、负责水位升降、服务过往船只的军队,直到明朝“陡军”的称谓才被叫响。陡军大多来自北方,住宿的地方就成了陡军村,他们在这里与各民族同舟共济、交流互鉴、学文授艺、融合发展。据史料记载,公元1396年,明洪武皇帝派监察御史严震直大修灵渠,号称陡军第一人的宿押儿跟随修浚灵渠,并与来自山东兖州府的季、颜两氏金兰结义、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共同演绎了一段灵渠陡军精诚团结、视如同胞、互嵌交融的故事。在灵渠边长大的盘文华一家就是民族融合的代表,父母给她起这个名字就是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意思,她们家族中有汉、瑶、壮3个民族通婚,还有南北结合的亲戚,祖上大多守护过灵渠,主要任务是负责启、闭陡门,虽然水陆两栖、昼夜值守、苦累相伴,但民族大家庭的和睦温暖了几代人。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用“时巨舫鳞次”(此句来自《灵渠史话》)形容灵渠水运的繁忙。我们读来感到:灵渠设计精妙,汇聚能工巧匠,陡门三十六座,陡军人工升降,服务南北船只,保证四季通航。

中华民族 文化融合

儒、释、道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根脉,不仅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两岸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在古代运河水系传播流淌。灵渠两岸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生活上相互靠近、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相互贴近。特别是各民族睦邻友好,各地商云集灵渠,各行业诚信经营,呈现出一派文化繁荣的景象。话说公元1784年(乾隆49年)秋天,时年68岁的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乘船来到灵渠,他看到江水弯曲清澈见底,两岸青山峭立挺拔,呼朋引伴连绵不绝,树木人流倒映江面,舟船摇曳画中畅游。便按捺不住诗兴,随口吟出了流芳千古的诗《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公元1823年(清道光4年),广西乡试举人、世代书香世家的诗人学者苏宗经进京赶考,从桂林乘船经兴安北上,船过灵渠,但见大大小小船只停满河湾,湘漓两岸布满吊脚木楼,万里桥上来来往往皆是行商旅人,北街里一带熙熙攘攘全是客栈,真是客满兴安邑,水似秦淮河。悦来、风顺、福隆……都住满了操各色口音的南北客商,中水关一带不减白天繁华,桨声灯影里的古灵渠,市井生活从夜市开始,各种店铺交易如织。罗家酒坊的阵阵酒香让不胜酒力的苏宗经微醺似醉。湖南会馆的悠悠古筝让人听起来如泣似诉,饭馆酒肆的声声吆喝伴着各桌的觥筹交错,热闹非凡。灵渠里的小船上偶有人探身蓬窗外,对着吊脚楼喊一声:“店家,来两斤三花酒!”顺手将铜钱放进店家递过来的小竹筐里。不一会店家用竹筐装好的美酒递给船上人。这种买卖情景,让苏宗经大开眼界,就写下了《出陡河过兴安县》的诗作:“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浆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水程今持顺,翘首望前川。”(据《灵渠史话》)

文化的传播具有引领力,文明的传承具有向心力,文脉的延展具有影响力。漓江奔流向南,湘江一路向北,中原文化经古运河流入百越,岭南物产靠古灵渠运往北方。从灵渠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融合的成果,体现了各民族礼让诚信、公平交易、相互信任、童叟无欺、事理通达、海纳百川、结交四方、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正是这条古老运河,增进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化的普遍认同,促进了各民族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进了各民族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生活民俗等方面的共有共享,使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成为岭南各民族的家训、族谱和村规。

桂北大地 发展融合

灵渠打通了中华大地上的水脉,千百年来,不仅发挥了水路交通运输功能,而且承担了顺应自然、改造气候、调节资源、平衡水势、流淌千里、泽润万物的重大任务,让中原文化通过灵渠这条血管源源不断向岭南传播,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沿线的人民群众,与中华民族密不可分。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和兴安县十分重视发挥灵渠的灌溉功能,通过全面修复灵渠水利工程,兴建支灵水库、泥堰水库、金沙冲水库、南岔塘水库、洛塘水库等,兴修灵渠总干渠、一支渠、三支渠、严关干渠等水渠,形成了以灵渠南渠、北渠为中心的水利灌溉网络系统。灵渠东岸的湘漓镇花桥村委打渔自然村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村里住着文、常、杨、张、李、周、刘7个姓氏,7个家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据史料记载,兴安县的文氏都是文天祥的后裔,现有万余人,已融入湘漓、崔家、漠川等乡镇,千百年来没发生过任何民族矛盾和家族冲突。目前,灵渠灌区的总灌溉面积达到4617公顷,其中水田为2689公顷,灵渠灌溉区成为兴安县重要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各民族按照“一渠两岸百里画,三乡九肆六十屯”的美好愿景,在兴安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围绕与污水治理、城乡绿化、水系连通、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走绿色、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溶江镇黄毛坝村、五架车村等,每村年产葡萄达1600吨至1900吨。严关镇马头山村、画眉塘村打造的“灵渠人家·陆关水陡”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和“保护漓江·自然治污”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体现了“古韵灵渠、留住乡愁、文明新村、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营造了积德行善、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氛围,让桂北大地借民族融合之力,团结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