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隆安稻草龙
田阳壮族麦秆花篮编织技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3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阳壮族麦秆花篮编织技艺

□ 廖天娥 文/图
▲梁秀群(右)教孙女陆馨睿编织技艺。
▲麦秆花篮。
 

拣选麦秆,剪头掐尾,穿针引线,缝合压花……编花篮的每一步她都熟记于心。她就是巴别小学花篮编织队伍里最为灵巧的一员陆馨睿。陆馨睿说她的奶奶是村里编织麦秆花篮的能手,受奶奶影响,她9岁就开始学编花篮了。

陆馨睿的奶奶梁秀群,田阳县巴别乡三坡村人,现年70岁。梁秀群12岁开始跟着村里人学编花篮,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全套花篮制作工艺流程。1972年,凭着精湛的编织技艺,梁秀群同村里的几位姑娘被当时的田阳县外贸局招到外贸站进行花篮编织,编好的花篮作为外贸出口工艺品外销,花篮的鼎盛期也是在那时候出现的。

走进梁秀群的家里,在一张大大的八仙桌上我们看到了那些精美的花篮成品,这些花篮根据型号分大、中、小三种,根据形状分方、棱、扁、圆四种,花篮的花样有镂空、麻花等多种造型。花篮由里外两层麦秆交织而成,中间夹着五颜六色的鲜亮绸布,篮盖上除了绣上花鸟等图案,还绣上“福”“寿”“祥”“和”等字样。梁秀群告诉我们,编织传统花篮的主要原料是精选的小麦秸秆,制作工艺按步骤进行:首先,根据花篮大小把竹条削成薄片,竹条用沸水煮过(增加竹条的柔韧性并起到杀虫的目的)后围成框圈,用精致麦秆在框圈上编织成底座。其次,在底座插两层麦秆支撑花篮主体,期间加入各种颜色绸缎布料,继续编织直至顶口。再次,编织花篮顶盖,制作花篮提手,根据设计需要在篮盖边缘绣上各种图案和字样。最后,将花篮做染色技术处理,加以漂白,晾干即为成品。三坡村人编织花篮的习俗年代久远,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三坡村家家户户都要拿花篮装上糯米饭、鸡蛋、水果等外出踏青、祈福,小孩相互嬉戏,大人对唱山歌,大家其乐融融。当地83岁高龄的老支书罗安百说,三坡村这个传统习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时过境迁,新时代的浪潮一直在冲击着传统技艺的发展,麦秆花篮也曾一度出现了萧条期,为使麦秆花篮这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发展,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梁秀群等人改良花篮编制技术、更新设计,同时,还培养了一批老中青三代代表性编织技艺传承人。为了扩大田阳壮族麦秆花篮的社会影响,各部门又大力举荐、组织梁秀群等传承人拿着花篮去到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参展。商展的机会多了,麦秆花篮的销路也渐渐复苏了。梁秀群说,现在好多单位、团体都是一批一批地订购产品。

梁秀群已编花篮50几年了。不管时代、生活怎么变,梁秀群执着于花篮编织的一颗匠心却从未改变,她不仅把花篮编制技艺相承了下来,还不吝地传给了更多的身边人。梁秀群还积极配合各部门带着花篮到各地参展,2017年,梁秀群曾赴澳门参加第九届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活动。在参展中,梁秀群获得了很多荣誉:2019年编织的《壮乡花篮》在第二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使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美术精品奖银奖,诸如此类的获奖证书梁秀群共收藏了16本。2019年,梁秀群被认定为田阳壮族麦秆花篮编织技艺项目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传承人,梁秀群一直致力于麦秆花篮编织技艺的传承活动。如今,她除了在本地传承技艺,还去百色学院、广西机电工业学校等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她希望大学校园的文化新元素能够与传统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可以为田阳壮族麦秆花篮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