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隆安稻草龙
田阳壮族麦秆花篮编织技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隆安稻草龙

□ 覃雅妮 覃湘湘 韦蔚兰/文 何宏生/图
▲大年初一,舞龙队员在隆安县蝶城广场舞稻草龙。
▲舞龙队奏乐。
▲给稻草龙编花带。
 

每年的四月初八前,隆安县城厢镇国泰社区都会异常忙碌,一群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人聚集在一起,研究如何将稻草龙编织得更结实、更华丽。随着稻草在老人们手中熟练地揉拧、编扎、捆绑、拼接……稻草龙的雏形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隆安县作为壮族稻作文化的发源地,也被称为“那”文化之乡,其中大龙潭遗址是“那”文化最集中的大石铲祭祀遗址,可见,壮族先祖农耕稻田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不断发展中,稻草龙这项传统体育活动也在这片土地应运而生,2016年,隆安稻草龙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隆安稻草龙集传统体育与民俗文化于一体。自古以来,在稻作文化的影响下,隆安当地人尊重稻田、崇拜稻田、世代在土地里耕耘收获,并感恩稻田能带来丰衣足食,也相信稻草能够压邪气、祈福泽,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人们从事水稻生产的时候,常常遇到难以抗拒的禽兽抢食、旱灾和涝灾,勤劳智慧的人们便用稻草在田边扎成人或兽的形状吓赶,并逐渐开始用稻草扎龙,以表达对龙的崇拜,认为这样可以驱走虫害和“田鬼”,同时向上天求雨,祈祷来年生活风调雨顺。渐渐地,便形成了稻草龙文化。

隆安稻草扎龙技艺主要以稻草为主要制作原料,分为龙头、龙脊(龙身)、龙尾,一般扎龙团队由15人组成,分工协作。使用竹篾条扎成龙头的架子,白色泡沫刻制龙牙,红色的塑料制成舌头,龙须则用编织好的钢丝制作,最传神的龙眼用的则是特制的材料,在晚上还可以发出光芒,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用竹篾制作骨架,龙身一般分为7节,全身制作技艺精髓在于龙鳞的编扎,整龙龙鳞由一根根细扁的稻草秆揉拧、编扎、捆绑而成,共约1000多片,非常考验扎龙者的耐心与技艺。最后用纱纸搓成绳子捆扎连结,在龙头、龙身、龙尾等处点缀色彩斑斓的彩绘。择吉日,由德高望重的族长或稻草龙的传承人通过祭天拜神仪式,用毛笔蘸朱砂点晴开光后,一条栩栩如生的稻草龙便制作完成。成品稻草龙龙头高昂、龙眼有神、龙身雄力、色泽金黄、栩栩如生,仿佛时刻能腾云驾雾,盘旋飞起,时刻能兴风作雨。

稻草龙一般为一对,其规格为25米和18米。稻草龙舞龙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农历四月初八农具节、五月十三庙会、六月初六稻神祭举行。舞龙队一般分为男女两队,在色彩上分为男红黄,女青蓝,每队10 人,其中9人掌龙,一人掌龙珠,龙前还配有锣鼓队和虾兵蟹将及掌彩灯、转罗伞等,整个舞龙队伍多达35人,浩浩荡荡,气势壮大。春节舞龙,作为降福于人、滋润大地五谷生长的稻草祥龙在穿街入巷和穿门入户时,人们便踊跃上前抢拔龙须,扎于自家鸡笼、猪圈、牛栏和谷仓,以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元宵节则是送龙入海的日子,双龙翻翻滚滚舞到江边,即点火焚烧,扬灰于江水,表示祥龙已归大海,也意寓着农业的春耕春插将伴随着春风春雨来临,掌管云雨的祥龙归入大海,将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人们总会在特殊的节日,兴高采烈地舞动着稻草龙穿行于村落之间、田野之间与庙会之间,祈祷能得到祥龙的福瑞与庇护。

现年72岁的陆礼兴是隆安县城厢镇民安街北一里人,19岁随陆蔚添等师父学习扎稻草龙技艺。陆礼兴是第六代隆安稻草龙传承人,他带领隆安稻草龙舞龙团队全面继承了前辈的扎龙、舞龙技艺,并将其全面融入隆安“那”文化活动之中,在县内外的隆安稻草龙表演和赛事中频频获奖,使隆安稻草龙这一民俗活动得到传承。隆安稻草龙作为隆安县以“那”文化特色的原生态风景民俗旅游表演项目,参加2023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民族趣味竞技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等,传递浓浓的节日文化,舞出了壮乡人民的精神风貌,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