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竹叶的长青,糯米的香甜,纵使常常伴随风雨,竹叶依旧常青,江米仍旧香甜,端午依然是夏季的最佳印记。
儿时,每到端午节,我都会在大人的吩咐下提着一篮竹叶到河边清洗,心想赶紧洗好,尽快晾干就能包上粽子了。所以,我通常会把老屋厨房里挂在墙上的丝瓜剥掉皮,带着丝瓜瓤去刷洗竹叶。清洗的过程中,我习惯挽起裤脚、踩着凉鞋站在水里,让竹叶在急速的流水中冲刷,旁边要是有洗衣服的人看见了,会夸我做事麻利认真,小小的我便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肯定。
记得小时候,家里做粽子时,会用一条细绳把七八个粽子绑在一起,利落精致,非常好看。要是家里有粽子,我一定会带着一两串到学校当早饭,课间饿了就吃一个。印象中最常吃的是没有馅的糯米粽,即使上午十一点左右放学,还是常常在放学的路上就饿得不行,于是有时候会在放早学的路上把剩下的粽子吃完。有一次被同学看到,他们随口说了句“你好能吃啊”,我竟然感到窃喜,因为要是换作小学三年级之前的我,一定不会吃下整串的粽子,当时的我属于多病小孩,吃一两口糯米就会流鼻血,或者牙龈肿痛,或者扁桃体发炎,越来越能吃糯米意味着我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健康。但是读初中时,粽子淡出了我的视线,也许是因为假期少,也许是家里没有人肯做了,那段时间很少听到有人叫我吃粽子。一直到高中,偶尔连放三天假能够回家,我便自己动手包粽子,并带去学校让同学也尝尝粽子的味道,也给查寝室的班主任尝尝,毕竟他们经常不能在节假日回家吃粽子。
大学校园里吃到的粽子和在家乡吃到的粽子不尽相同,自家包的粽子只有牛角粽,而校园里的超市、食堂卖的都是北方的四角粽,但都由糯米做成,味道我都喜欢。读大三时,正好在端午节前,老师说:“参加完北京市大学生舞蹈节就可以愉快地过节了。”我以为节目比赛完成后,自己就可以买粽子吃了,然而并没有,其实真到了端午,我也很少去买粽子。好在后来,被同学拉到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为参加“有道词典2017全国校园外语歌手大赛”的校友加油助威,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给到场的每个人都发了两个粽子,第二天借食堂微波炉热一热当早餐吃,粽子馅是豆沙和蜜枣,当时我在想,这粽子饱含着我对艺术的热爱与不舍,奋斗得到的幸福大概就是如此吧。
今年的端午节又将临近,飘香的粽叶,香甜的粽子,故乡与亲人,回忆与往事,在我的心头不禁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