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右江壮族麽乜
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者沈振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6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右江壮族麽乜

□ 覃雅妮 梁宏章 覃湘湘/文 石 兢/图
▲右江壮族麽乜展示。
▲将中草药粉灌入麽乜中。
▲麽乜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桂珍(右一)教孩子们制作麽乜。
 

麽乜起源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百色右江上游一带的桂西壮族地区,现主要流布于右江流域的百色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河谷以及乐业、凌云、田林等地,是壮族人民在端午节时用于防病驱虫、避邪解毒,招百福、除凶秽的香囊配饰物。

麽乜壮语译音有神与母亲的意思,其造型来源于壮族古老传说龙与太阳的故事,相传龙珠是太阳的火种,太阳靠龙珠的火才能光照大地,龙是负责照看龙珠的守护神。有一天,龙珠突然遗落在右江支系澄碧河畔,龙在壮族青年伯皇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找回龙珠使太阳重现光芒。由于找到龙珠的当天为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为纪念失去的爱人,伯皇的妻子雅皇用布和艾草做成怀抱着太阳的小人偶,取名麽乜戴在身上,以表达对他的思念。壮族人民为表示对守护太阳、使人间重现光明的壮族英雄伯皇的敬仰与缅怀,自发祭拜龙与太阳,在右江、鹅江、澄碧河交汇处的三江口建起祭龙台,并用棉布制成人抱龙珠造型的配饰物,来供奉和纪念英雄伯皇,祈求太阳与龙神保护世世代代平安吉祥。

麽乜制作技法比较讲究,先将布料剪成一个标准的圆形,然后再进行造型缝制,粗制的白线穿过针眼,游走于圆形的布料之间,犹如在勾勒一道优美的水墨线,整个缝制过程有十几道精密工序,最后看不到一丝线头,线收即囊成,充分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慧心巧手。

麽乜制作材料多采用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的布料。布料红色属火,主南方;黄色属土,主中央;绿色属木,主东方;黑色属水,主北方;白色属金,主西方。壮族人民认为这五色似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可相生相克,体现壮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制作的整体材料由布料、草药、棉花组成,最初制作的布料是普通的彩色棉布,后来人们逐渐创新使用质量更为上乘,代表吉祥如意的棉布或壮锦,并融入蜡染、竹编等元素,更突显壮族特色。以艾叶、菖蒲、苍术等多种纯天然中草药制作成芯,其内芯的艾草有抑菌效果,对于潮湿、不通风的环境有消毒作用,故可防疫驱邪。有的麽乜还加以檀香,可以安抚焦虑紧张的神经,起到镇静放松的效果。因配以纯天然中草药,麽乜的香味持续时间非常久,正常情况下能够持续半年至一年,一年后再拿出来晾晒,依然可散发浓浓草药香味,因此可以在四季使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上,麼乜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2012年,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代表麼包在新时代里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近几年,壮族麽乜已成为兼具展示壮族特色文化和具备保健作用的民族工艺品,产品由单一的麽乜香囊也逐步发展为麽乜手机挂链、耳环、书笺等富有壮族特色的系列文创产品,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国家,广受好评与青睐。如今,人们根据不同需求把麽乜产品佩戴在身上或者悬挂在家中和车里,小小的麽乜饰品展示了右江上游地区独特的壮族文化韵味。

每到端午节,百色的大街小巷热热闹闹,家家户户都自己动手缝制麽乜并相互馈赠,祈祷平安吉祥、国泰民安。盈盈指尖手一握,缕缕药香暖人心,生活的芬芳正润入千家万户,壮家人世代守护的美好愿景也将会变成现实。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