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制作技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银饰精巧美观,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在金秀大瑶山,银饰不仅是装饰物,还是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老人更是将它作为重大事件的见证物。数十年来,一对“进山瑶”父子在叮叮当当的碰撞声中,融入对银饰的感情,用心赋予其灵魂。
40载走遍瑶山把根扎
20世纪80年代,一位叫卢治国的男子为了养家糊口,挑着150多斤制作银饰的行当,从湖南新化老家出发,到桂林市荔浦县修仁镇摆摊,但他的生意没有太大起色。
一日,前来做银饰的老妇在闲聊中告诉卢治国,距此100多公里外的金秀,瑶族群众特别钟爱银饰,但手艺精湛的银匠较少。听了老人的话,卢治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挑着行当,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了大瑶山。
初到金秀,人生地不熟,卢治国决定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他发现,这里的瑶族妇女钟爱银饰,但全县村屯分散,又受制于闭塞的交通,村民想做银饰却找不到银匠,对外地银匠也不放心。
一段时间以后,卢治国收集了金秀各村寨的情况并制成地图,开始长达10几年进村串寨的日子。刚开始,由于语言不通,卢治国与村民交流只能用手比划,好在他制作的银饰图案精美、手艺精湛,渐渐地,他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10多年里,卢治国几乎走遍金秀600多个村寨,学会用5个支系的瑶语交流,熟知各支系瑶族群众对银饰样式的偏好。他为村民加工、制作的银饰数以万计,结下了近百个“瑶老同”。1996年,卢治国举家搬迁到金秀,真正融入大瑶山,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进山瑶老卢”。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文化、外来文化、商业文化的不断渗透,瑶族银饰锻造技艺受到极大冲击,多数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已到垂暮之年,瑶族传统银饰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一晃近40年过去,花甲之年的卢治国看着150多斤的家当,神情有些沉重。
非遗传人接力谱新曲
从小耳濡目染的卢智鹏对瑶族银饰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17岁便开始跟随父亲走村串寨打造瑶族饰品。卢智鹏不甘心像父亲一样每天过着跋山涉水的生活,他曾到广东、浙江等地闯荡,想让自己的梦想拥有更广阔的空间。2015年,他听从父亲的劝说,回到金秀传承银饰制作技艺,还成立了公司。2022年,卢智鹏成功申报为市级瑶族银饰锻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设首个非遗线下体验店,圆了父亲的“非遗梦”。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之际,卢治国父子将祖上流传上百年的制银工具捐赠给金秀瑶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卢智鹏说,瑶族银饰不仅出现在富贵人家和隆重场合,也出现在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是瑶族服饰必备的配饰。瑶族先人迁徙到大瑶山后,为牢记历史和生存需要,各支系在民族服装、挂件饰品上雕刻了许多代表本民族的花纹图案,作为本支系的象征及支系自我认同的标志。瑶族银饰多数为手镯、项圈、发簪、排扣等,女性饰品较多,有花、鸟、虫、鱼等形状;男性银饰较少,形状多为刀、葫芦、麒麟、马等。瑶族各支系银饰因运用场合、节日和其所赋予的情感不同,又分为自然和瑞兽两种。
瑶家人认为银子洁白,代表崇高的美德,是财富和家庭地位的象征。瑶族银饰还有区分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礼仪的功能,图案多以自然为主,整体构图丰富多彩,粗细不一、长短不齐的线条或写实或夸张,将各色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千百年来,瑶族银饰的形态从生活中取材,如飞禽走兽、流水行云、山花野草、缠藤攀蔓,大自然的奇异景物被融入银饰之中,反映了瑶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记录和体现了瑶族的历史文化。
“作为一个银匠,学习熔银、锤功、掐丝、錾刻等手艺不是最难的,最困难的是要有耐心、细心、毅力和情怀。”卢智鹏坦言,一件首饰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整天面对冰冷的工具,确实有些枯燥无味。目前,金秀从事手工银匠行业的仅有5家,不足10人。
成为银匠以来,卢智鹏始终牢记对银饰制作技艺的提升与创造的使命。2022年,为庆祝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他以“瑶不离鼓,瑶不离党”的设计理念,融合金秀瑶族5个支系的织锦花式,创作了黄泥鼓县庆银饰作品,受到人们好评。
近年来,纯手工锻造的银饰品因其个性化、独具人文情怀和市场价值,深受各地游客青睐。卢智鹏的银铺从最初的夫妻店,发展到现在有10多名员工的公司,创作了近百款“传统+时尚”“民族+时代”的银饰工艺品。每年,经他创作、加工、制作的银饰有3200多件,借助网络直播、实体展示等方式销往全国各地。卢智鹏说,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顾客戴在身上,得到顾客的喜爱和认可,自豪感便在心中涌动,再苦、再累、再难都觉值得。
(高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