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环江毛南族花竹帽
“进山瑶”银匠父子的接力与坚守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6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风文韵
环江毛南族花竹帽

□ 本报记者 覃雅妮 通讯员 覃湘湘 梁黄荣
▶花竹帽既美观又实用。
(韦 睿/摄)
▲毛南族姑娘跳起花竹帽舞蹈。(韦 睿/摄)
▲小朋友们在学习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韦 睿/摄)
 

走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谭素娟工作室,只见她戴着眼镜,手指时而轻轻挑起,时而迅速排列,薄如纸片的竹篾丝在她手中好像特别听话,一点一点地交织成色彩艳丽、纹路多样、美观大方、结实耐用的花竹帽。

谭素娟20岁左右就师承毛南族老手艺人谭顺美,将自己的半生都倾注在花竹帽编织技艺上。20多年来,她在花竹帽编织技术上勤奋苦练、默默耕耘,在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屡获大奖。2018年5月,谭素娟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竹帽编织传承人”称号。“我每年都会开展培训班,一般一年开两期,时间在9、10月份。每期学员大概有30人,培训时长约30天。”谭素娟表示,要尽自己所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坚持面向社会免费开设花竹帽编织培训班。在谭素娟的熏陶下,女儿覃敏接棒成为花竹帽编织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跟随母亲踏足全国多地,向更多的人讲述花竹帽的动人故事和独特文化内涵。

花竹帽属毛南族男女青年特有的定情信物,成婚后作为毛南族妇女的雨具使用,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主要流布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简称“三南”)等各山区毛南族聚居地。2011年,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竹帽是由毛南语“顶卡花”汉译而来,为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在毛南族人心目中,“顶卡花”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美好幸福的象征。据清朝嘉庆年间《广西通志》描述:“竹笠极细密,少年妇女戴之”,民国时期《思恩县志》记载:“毛南族地区出产最精致的斗笠”,对毛南族花竹帽做了细致的描述。

环江当地的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在毛南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美丽爱情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英俊小伙儿是个编织能手,他走到哪里就用哪里的竹子编织竹器卖,以此糊口度日。一天,他来到长满金竹和墨竹的毛南山乡,看见这么多好竹子,喜出望外,砍了些竹子连夜编成一顶花竹帽。第二天,他高兴地戴着花竹帽上山继续砍竹。当时,有个毛南族姑娘也正在砍竹,她也是个编织能手。不一会儿,天突然下起雨来,小伙子毫不犹豫地把花竹帽递给姑娘戴着挡雨,姑娘不好意思一个人戴,就与小伙子一块儿戴。雨停后,姑娘突然发现帽底编有精美的花纹,惊喜地说道:“多美的顶卡花!”再后来,两人相爱了,并结为夫妇,在丈夫的帮助下,那位毛南族妇女把“项卡花”编得越来越精美。从此,花竹帽就在毛南山乡流传开来。

毛南族花竹帽的取材十分讲究,由于早春竹材寒湿太重,而霜后的篾皮易脆,通常于夏至后立秋前选取修直匀称的金竹和墨竹制成。主要有选篾、制篾、上模、结形、编织(含填衬、定型、整合、勒边、护顶)、彩油等繁杂的制作技艺流程。制篾时,先破竹裁条,然后破扁篾、破薄篾,再在竹篾两头拱开梳丝,分篾细如发丝,用于交叉辐射、细密编织;制模时按圆形平模作底,上装圆锥的立型制锥模,组合成底部凹空上呈圆顶锥尖的木质帽形模具;编织技艺作为整体制作工艺的精髓,讲究经验的积累和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分为帽顶圆锥编织与帽面盖编织、帽底圆尖编织与帽底衬幅编织、帽托头箍编织、帽纸敷设砂纸与帽型编织、帽体固紧与缠边和护顶与装饰整合编织等,最后用鹅翎翅管骨皮插贴,保护帽顶的花格篾筋免受水浸。彩油技艺主要根据花竹帽编织用篾分黑篾与黄篾,黑篾以蓝淀墨色染制,黄篾以黄桅子榨汁染制。在帽子变成型后上好桐油炼膏涂刷,刷油则按“三晾三刷”乃至“九晾九刷”繁琐的工序以便于保留,可做图饰用以点缀。花竹帽的基本造型为平面和圆锥体的立体组合,编成的篾纹以五角星为中心,周边又按六角形环叠交叉辐射编结,其编织工艺细密,均匀整齐,防晒遮雨,形状大方,花纹美观,结实耐用,精巧新颖,显得十分清新俏丽。

听,那首空灵的毛南族情歌从远方飘来:“金丝竹子根连根,恩爱情人心连心。有缘千里来相会,顶卡花儿订终身。”花竹帽既寄托了毛南族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毛南族人民心灵手巧,用一竹一篾编织着点点滴滴的幸福与欢乐,让爱在生活中流转,让美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