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建政路上有松鼠
桃花开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4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桃花开了

□ 韦斯元(苗族)
 

时令已是仲春,但对于大苗山深处的乌英苗寨来说,一切景象却还是早春模样,外面的世界早已姹紫嫣红,而这里,姗姗而来的春姑娘才刚刚翩翩起舞。漫山遍野吐着鹅黄的春树,零零星星绽放的粉红桃花,加上掩映其间的古朴雅致的吊脚木楼以及忙活间仍不忘相互招呼的古道热肠的乡亲,所有一切,仿佛一幅意味隽永的中国画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如此的赏心悦目。

乌英苗寨位于黔桂交界的大苗山深处,因“完整保有苗族建筑传统技艺元素和苗族民俗原生态元素”,于2017年4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年7月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乌英地处偏僻,海拔又高,全是高山深壑。在过去很长一段岁月里,乡亲们的生活十分艰难。十年前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雪灾席卷了桂北大地,乌英便是那场冰雪灾害的重灾区之一,作为当时抢险救灾的亲历者,面对垮塌的房屋建筑,坍塌的路基,隳颓的田园,我切身体会了冰雪灾害的肆虐给乡亲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感同身受了乡亲们鼓足干劲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热情和信心。

尽管是灾后重建,但人们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丁点儿萎靡沮丧,大家兴高采烈地忙碌着,吆喝着,把一根根大大小小的木头扛到一个个施工点上,工地上削椽柱定横梁的、凿隼头开槽口的、锯扁角镗楼板的,穿插隼头竖房架的木匠们,忙得不亦乐乎。那噼噼啪啪叮叮咚咚的声响与阵阵粗犷的吆喝交汇一处,像一组雄浑的交响乐回荡在整个大山的沟沟壑壑间并形成巨大的声势直上云霄。

2016年,在大苗山精准扶贫大决战中,老梁家也建起了新房子。应老梁的邀请,我再次落脚乌英,体验“苗寨新生活”。

老梁是我当年在乌英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时结识的苗家工匠,为人纯朴厚道、热情大方。在乌英苗寨“体验生活”的日子,我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古老村落的点滴变化。一开始,总觉得乌英的面貌和六年前没多大变化,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村道还是原来的村道。所不同的是,尽管鳞次栉比勾角连廊的吊脚楼略显破旧,弯曲狭窄的村道坑坑洼洼,但整个寨子却是那样的洁净,而且人们的精神状态都很好,干劲十足,美化村落、产业规划、文化建设等等,一项项一条条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在乌英苗寨脱贫攻坚的日子里,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克时艰、克难攻坚,勾机铲车等设备进场,水泥石碴等材料进场,村道硬化、改厨、改厕、改圈工程全面启动;蟠桃、百香果、春橙、夏枣等果树苗送到果园地头,百亩水果产业基地陆续动工;一册册图书进入农家书屋,妈妈夜校办起来了,在驻村工作队员的悉心教学下,妈妈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开始识字和阅读;文化长廊建起来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红歌唱出了苗胞的心声,广场舞舞出了苗胞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

三个月后,我告别了在奔赴文明富裕之路上已有了良好开局的乌英苗寨。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觉又是六年过去。

“老庚,来乌英走走看看吧,不是我夸口,现在的乌英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啊。老庚哈,你无论如何得抽点时间进来看看……”老梁一再盛情邀请,这个曾经连桂柳话都说不好的苗家汉子,突然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着实让我吃惊。

再度来到乌英苗寨,一踏上这片土地,我便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迷住了,一切如梦似幻,令人惊喜不已:山岚四处弥漫,果园花满枝头,茶园翠色欲流;田园阡陌交通,村寨鸡犬相闻;硬化了的村道格外洁净,路旁桃花迎风摇曳散发淡淡清香;一座座吊脚木楼、鼓楼、牌楼、风雨桥等等别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纷纷放射出耀眼光彩。“你可别小看这些木质建筑,它们的做工十分讲究,房子也好,鼓楼也罢,风雨桥也一样,全是隼头椽子穿插结构而成。三层木楼架起来,不论平地还是陡坡,都不需要下基础,它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而且苗、瑶、侗族建筑都各有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它们的造型和工艺上。”老梁兴致勃勃的话打断了我的遐思。“这几年乌英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一切都得归功于党的精准扶贫决策好,没有精准扶贫,没有这些年来中央财政支持,就没有乌英的今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之所及,青山巍巍,绿水潺潺,和煦的春风里,那一层层蓄满了水的稻田,就像一面面置于山岭间的明镜,映照着高远的蓝天白云和阳光,也映照着一道道绵延无尽的翠绿山梁。老梁说,那田里都放养了鱼苗和螺蛳,待插秧了秧苗分蘖扬花抽穗后,稻花零落于水田便成了鱼儿最好的食料,这些稻花喂养的鱼儿就叫禾花鱼,禾花鱼个头不大,最大的也只不过半斤左右,一条条长得匀称而肥嫩,香煎水煮或者烧烤都行,肉质鲜美,市价十分看好。

“禾花鱼我知道,都闻名遐迩了。那螺蛳呢,养螺蛳的收入怎样?”

“说到螺蛳,那可真是小螺蛳大产业呢。”老梁说,把山泉引灌于稻田实现终年养鱼养螺蛳并使之规模化产业化的点子就是市县帮扶工作队员想出来的。这些年来,随着柳州螺蛳粉美食品牌的名声爆棚销量激增,作为这一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环——螺蛳养殖业,也随之被迅速拉动起来了。去年一年仅田螺养殖一项产值就高达七八千元。还有山里的毛竹笋,也是螺蛳粉必需的配料食材,这些年来,毛竹笋的销量都很好,产值也很高。果园的产值也不错,除了百香果当年就有收成外,蟠桃、春橙、夏枣也都有了两年的收成了,平扯算来,每亩产值也在六千元左右,今年这些水果开始进入丰产期了,往后的年头,产值还将有所提高。还有就是这一片片观赏桃林,虽然卖不了钱,但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来很多的游客,拍照摄像发朋友圈发抖音的,熙熙攘攘地忙得不亦乐乎,把乌英的好名声都带到全国各地去了,谁能说这不也是一个大产业呢?说到乌英的经济发展项目,老梁一桩桩一件件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漫步在乌英苗寨洁净的村道上,阵阵醉人的油茶芳香扑鼻而来,“庚朴,搂耶,搂宅喉乞耶!”(苗语:朋友,来呀,到家里来喝茶呀!)寨子里招呼声迭起,那一声声热情的呼唤,令人倍感亲切而温暖……

“妈妈夜校办了这么多年了,她们为什么不用普通话打招呼呀?”我问老梁。

“她们知道你听得懂苗话,把你当自家人呢。如果是外地游客,她们就说普通话了;如果是外国游客,她们还会用简单的英语打招呼呢。妈妈夜校的开办,加上县里将乌英纳入了全县全域旅游规划后,村里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劲头可高了,这支‘娘子军’可厉害了,直接带动全村老少的学习兴趣,现在全村人都会来那么两句‘Hi!How are you’‘Hello!How are you’了,更别说普通话啦,都说得字正腔圆呢。”老梁笑答,满脸的自豪。

人生无处不相逢,花开时节又逢君。在这偏远的山村里,虽然春意阑珊,但那一树树在春风里摇曳的桃花,却在无言地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了,明天的乌英必将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韦斯元,笔名韩流。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广西民族报社签约作家。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