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是“十三五”时期的脱贫村,全村共11个屯,其中壮族群众聚居屯8个、瑶族群众聚居屯3个,生活着汉族、壮族、瑶族等各族群众2300多人。长期以来,东安村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近年来,东安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积极引导全村各族群众深化互嵌式居住生活,巩固和拓展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睦关系,通过“三个创新”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村“范儿”。
创新构建村企共建
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新模式
围绕“把东安村建设成为企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示范基地”和“让企业成为推动东安村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两大目标,着力推动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双向互动,与广西朋宇组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制定出台《关于村企共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开展“东安村各族群众务工专项扶助行动”“东安民族团结进步家庭和民族团结进步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志愿服务活动”,向东安村捐建“朋宇同心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经费支持、强化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村企共建新模式,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形式,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到村庄、进企业。村企共建模式形成后,东安村建起了多个既能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能实际改善村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心亭”,相关企业定期到村开展“工作岗位进乡村,民族团结促发展”实践活动,公司领导和员工多次深入屯组参与村屯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面向东安村各族群众的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参加东安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会,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创新挖掘乡土资源
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故事
围绕“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群众、田野调查、梳理文献等方法,依托群众口述、碑文留书、族谱记载等内容,创新挖掘乡土资源,总结归纳了东安村多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汇编为《东安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选编》,讲述了“分田分地帮兄弟、来了就是一家人”“过去瑶家不吃鱼,现在共庆鱼生节”“感恩党的好政策,壮瑶都住城里头”“让出一块地,铺出团结路”“壮瑶同育苗,桃李遍东安——记东安小学原校长覃瑞祥”“医者赤诚心,走遍壮瑶家——记东安村卫生所乡村医生蔡家盛”等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历史情怀,也有现实意义;既强调作为一个整体的乡村故事,也聚焦先进个人的突出事迹,生动地展现了东安村的“三交”历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相关事例材料为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多样视角。经过总结提炼,以“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乡村故事”为主题在我区民族工作权威媒体和新媒体刊发,在全区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创新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乡村课堂
积极以东安村作为乡土个案和实验田野,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探索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向互动”,推动把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区”建设动力。积极参加自治区相关单位年度课题招标,成功申报“关于发挥乡村振兴战略效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建议”课题并完成研究,有关成果供民主党派中央和自治区政协有关会议研究使用,并以“发挥乡村振兴战略效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为题在我区民族工作权威媒体和新媒体刊发,产生了良好反响。
用足用好经过充分挖掘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东安故事及其研究成果,在东安村委同心广场设置总长度约30米(步行约56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语和宣传展板,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东安村“56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走课堂。围绕“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以展板上的宣传标语和图片为提纲,从“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谱民族同心曲、齐唱中国富贵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为自治区、市、县有关单位和企业开展多次主题宣讲和现场教学,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此外,还积极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开展“同心灯光党课”暨少年儿童入学前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活动,由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为党员、群众和少年儿童讲授“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乡村故事”主题党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覆盖更多基层群众,真正实现学习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作者系南宁市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