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立足“边”的实际,突出“融”的理念,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为重点,以项目化品牌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富裕边疆”工程,培育树立“和融崇左”品牌,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
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强大合力。崇左市多民族共居、多文化荟萃且边境线较长,必须立足市情、突出重点,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为实施“富裕边疆”工程打牢思想根基。创新打造“八个一批”宣教品牌,命名12家教育实践基地,组建6支行业宣讲小分队,建成169间“红石榴”书屋、80个“同心文化载体”,建设4个主题公园,评选10户多民族融合和美家庭,评选6部边疆民族文化精品,挖掘一批民族团结好故事。创新开展“四讲行动”,组织全市民宗系统干部采取“专题授课讲、调查研究讲、挂点帮扶讲、探亲访友讲”的方式宣讲,让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传遍边境千家万户。加快打造“四个共同”边境文化长廊宣传教育点,完成友谊关等5个宣教点建设,丰富了“四个共同”宣传教育的内容、载体。推动设立“崇左花山日”,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教育,凝聚起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强基固边,补齐发展短板。崇左作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仍是最大瓶颈,要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实现强基固边。“十四五”以来,共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741万元投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边境地区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创建,推动建设基础设施项目88个,在边境一线创建示范单位33个。扎实开展兴边富民创新推进试点工作,以986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撬动各方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8个试点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创新实施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行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结合兴边富民重点项目、百企入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在边境县建设4个示范村。通过打造一批有物理形象、可推广的示范点,形成辐射带动、示范引领效应,促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幅增加。
发展特色产业,夯实经济基础。坚持把强产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培育壮大边境特色产业,拓宽边民致富渠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带动性强、效益明显的产业项目上。如,自2015年以来持续扶持坚果产业,推动全市坚果种植累计53万亩,2022年带动7.32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5600元,坚果产业逐渐成为崇左继甘蔗产业之后的又一富民产业。2022年全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支持产业项目72个共5330万元,资金占比63%。认真落实民族经济政策,新增6家民贸民品企业,指导企业用好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带动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民族工艺品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发挥边关风情、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推动“民族团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通过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实现了边境繁荣、边民增收。
培树“和融”品牌,促进团结稳边。崇左是南疆国门城市,促进各民族和谐共融、互嵌融居的工作实效,直接影响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为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突出“融”的理念,培育和树立“和融崇左”品牌,促进边境繁荣稳定、边民团结幸福。深入实施“三项计划”,评选首批20个市级示范试点项目,全年累计开展46场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挖掘多样化、原生态的传统节庆,打造“红石榴”团结联谊系列活动品牌,推进“民族团结”与传统节庆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增进了解、情感交融。依托粤桂协作机制,与江门市深化全方位多领域合作,2021年以来获得帮扶资金4.2亿元,实施援建项目84个,帮助实现就业3万人,实现东西部发展的全面融通。
(崇左市民宗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