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理论武装、完善体制机制和提升基层治理等措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加强组织领导抓创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保证党的民族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实施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创建的“一把手”工程,形成“四级书记联动”抓创建机制。2022年,全市大力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5个边境乡镇100%建立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党支部、100%获评防城港市三星级以上乡镇党委、100%建立乡镇“大党委”,打造边境沿线党建示范带,有力夯实筑牢守边护边“堡垒群”。
强化理论武装抓创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各类主体班培训的必修课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安排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专题学习,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类培训班必修课,全覆盖开展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
完善体制机制抓创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制定《防城港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有序推动工作。借助各村(社区)与党建共联共建的有利条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共建要点,在各村(社区)推行“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式,明确村(社区)党委书记为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将创建工作与党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形成推动创建强大的聚合力。
提升基层治理抓创建。统筹边境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资金、资源,引导基层党建联建、基层治理联治、特色产业连片,带领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2022年,全市边境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6万元。依托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政策优势,创新推行“1+n20+1”党建互助模式,构建“边民互市贸易区商圈党建共同体”,带动边民每年增收超2.5万元/人,该做法获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创新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切实解决边境基层实际问题,该做法得到自治区党委肯定。
(防城港市民宗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