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随笔三题
心灵相通的“连心桥”
他们在张望什么
梦回黄姚
逐梦·越百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灵相通的“连心桥”

□ 饶甘棠
 

南宁市区的心圩江,是一条清澈见底、蜿蜒曲折的内陆河。心圩江古称之为“星盈江”或“老虎溪”,源于高峰林场崇山中的十二条溪流,最终在上尧码头南约600米的卢屋坡处注入邕江。

心圩江流域地势平坦、人口稠密、河汊密布,人们在河道上修建了许多桥梁。这些桥梁古朴典雅,既蕴含汉族地区桥梁的四平八稳风格,又彰显了壮族地区桥梁的小巧玲珑特征,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而我对心圩江流域内的敕勒圳古石桥却有着特别的兴趣。一是因为它的桥龄高达160年;二是此桥于2017年被南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敕勒圳古桥呈抛物线状,桥身用青砖砌成。据史料记载:清同治三年(1864年),下赖坡赖师彦等人为了解决心圩乡和鹧鸪渌屯、秀灵村、秀厢村、万秀村的生产等问题,发动村民,集资在下赖村“敕勒圳”修建了一座长约20米、宽1.5米,桥基脚为砖石结构的石桥。

在北投体育公园工作的赖大哥,恰好就是下赖村人,他看我兴致勃勃地参观古桥,便告诉我:“壮话中的‘敕勒圳’,当地壮语为‘Zhen Chi Le’,是极含壮韵的,翻译过来就是指分布在田野上的河沟。”他还说:“当年修建敕勒圳桥,是用糯米石灰桨灌注的,所以它能够平平安安、稳如泰山地度过一百多年。”

敕勒圳桥建成后,心圩乡和鹧鸪渌屯等村屯的路通了,老百姓心灵也就舒畅了。于是,当地群众还按照壮乡习俗,在桥的右岸种着了一株大榕树;在桥的左岸约十米处,矗立一块长1.2米、宽0.9米的大石碑,石碑上刻着当时集资人的姓名。从此,这座古桥就成了心圩江流域的一处靓丽景点了。

除了敕勒圳桥这样的古桥,还有一种桥——风雨桥,在壮乡也是比较常见。风雨桥最大特点是集桥、廊、亭三种功效于一身,且不用一钉一铆,皆以榫头衔接。在我看来,心圩江上的风雨桥——五龙桥,绝对是一座地标性的“连心桥”。

桥东屯里村的支书、村主任刘文洪告诉我:“五龙桥是建在心圩江边的五条山脊上,故称为‘五龙桥’。”它东部与安吉大道相连,西部则通往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南宁市北郊的一条重要通道。其实,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五龙桥了,只不过那是由两根木头拼凑的独木桥。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的石桥,桥宽仅5.7米,设计荷载低,只能容一辆汽车通过,时常成为交通瓶颈。2020年12月1日,经过改造后的五龙风雨桥,桥长42米、宽14.5米,不仅有双向车道,人行廊桥也有2.5米,来往的车辆就方便多了。

如今美轮美奂、超凡脱俗的五龙桥,用粗大的臂膀连接着心圩江两岸,既是交通枢纽,又是民族文化的纽带。桥两边的屯里村与大塘村,分别居住着壮族、汉族群众,他们跨过大桥劳动生产、摆摊做生意,极为方便。许多俊男靓女,也是通过风雨桥相识、恋爱,最后成就百年之好的,所以称五龙桥为“连心桥”,一点也不过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