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深做实易地搬迁安置点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文章,安置点“新居民”全方位互嵌融居,由陌生到相熟相知,到互学互帮互助,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心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的经验文章在2022年第22期《半月谈》发表。
深化后续扶持,促进搬迁群众生活互嵌。在全区率先推行实施河池市加强和完善易地搬迁后续工作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全力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套等7个后续服务工程,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条件。安置点配备水、电、路、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以及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全面落实就医、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融入感和归属感。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民族的群众聚居在一起,实现嵌入式居住。让各族青少年学生从小生活学习成长在一起,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嵌入式就学。2022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是广西唯一获得表扬的地级市。
抓好就业服务,促进搬迁群众工作互嵌。将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帮扶工作摆在“保就业”“稳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专项活动,通过强化帮扶车间建设、开展就业帮扶、引导转移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为搬迁各族群众提供互相交流的培训和发展平台,引导他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共同发展。2022年,全市安置点认定就业帮扶车间115家,吸纳脱贫人口2555人;举办易地搬迁安置区专场招聘会102场次,招聘25.21万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及现代新型产业,结合县级“5+2”、脱贫村“3+1”特色产业和“十大百万”产业,创新“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搬迁户”等模式,带动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就业创业。都安瑶族自治县联建澳寒羊产业带动易地搬迁群众持续增收、南丹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易地搬迁群众增收和民族团结2个案例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广西朵努社区:就业有保障 好日子有奔头》,报道了南丹县朵努社区易地搬迁瑶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成为广西唯一入选中宣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报道对象,同时被央视新闻频道、《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集中报道。
推动民族团结,促进搬迁群众幸福互嵌。以中华文化浸润人心、引导风尚,推动搬迁群众融入新家、精神相依、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展板等,组织开展“听党话颂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活动,多形式展现传统民俗文化风采。组织搬迁群众组建表演队,在“壮族三月三”、祝著节、依饭节等民族节庆期间,参加剪纸比赛、山歌赛、民族文艺汇演等,让各族群众不断在与邻为亲、与邻为善、与邻同乐中增强“五个认同”。深化安置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造社区同心文化广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在安置点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让安置点各族“新居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南丹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2022年全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安置点现场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发言。南丹县王尚安置点朵努社区、大化古江安置区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命名。
(河池市民宗委/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