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交流
3上一版
 
桂林:“三个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北海:“四融”举措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本报地址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3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桂林:“三个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近年来,桂林市坚持抓准一条主线,突出“融”的理念,强化“融”的举措,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不断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提质增效。2022年,桂林市构建“互嵌式”民族关系得到国家民委肯定,并要求向全国推广;桂林市、兴安县、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荣获全国第十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着力深化内涵,让创建工作充满精神实质更加感召人心

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红军长征三过桂北,颁布并成功实践了党初期的民族政策。桂林市始终坚持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挖掘创建资源,深化创建内涵。

提升政治高度,创建的政治底色更加鲜明。不断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市委主要领导在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号召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会议,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部署、常态化推进;17个县(市、区)党委负责人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书记谈”活动,并与各族群众深度互动,在创建中团结和引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探究历史深度,创建的历史底蕴更加厚重。坚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深度挖掘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见证。编纂出版《红军长征与桂北少数民族》系列丛书,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桂林篇》编撰工作;先后树立和突出一批以甑皮岩、灵渠、摩崖石刻和山水诗文、湘江战役等为代表的,辨识度高、传播力强、有历史深度、有深远格局,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的历史文化符号和标识。深刻阐释各族先民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脉络,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并推动融入媒体宣传、创意设计、舞美编排、产品包装等,不断引导各族人民从历史长河中感悟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厚度,创建的文化底气更加充足。坚持把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不断推进优秀文化遗产“散珠碎玉”的保护利用。桂林市先后建成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灵渠博物院、桂海碑林博物馆、桂林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等一大批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在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基础上,推出《印象刘三姐》《破阵曲》《马前泼水》《桂林有戏》《桂林千古情》等一大批民族文化精品力作,民族戏剧创作两次摘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累计申报市级以上非遗200余项,瑶族服饰、瑶族油茶习俗等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奋力推动多元文化为共同体文化输送鲜活的精神给养,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互共生与价值互鉴,以中华民族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认同。

着力丰富形式,让创建工作得到全面覆盖更加影响深远

桂林市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持续改进民族工作,不断实现创建主体由“少数民族”向“中华民族”升级、创建点位由“试点单位”向“行业系统”覆盖,创建模式由“政府主导”向“社会生成”激发,创建的参与度、覆盖率和影响面不断提升。

促进创建过程“全员参与”。桂林市深刻认识各族干部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建设全员参与的场地、奋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全面打造全员参与的典范,广泛开展争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自治县民族乡逢十周年庆祝活动、重要民族节庆等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族干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市累计建成同心文化广场120个,“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祭萨节”、苗族“大端午苗歌节”等特色民族活动异彩纷呈,龙胜县庆工作得到国家民委肯定,全市累计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5个、模范个人26人。

实现创建类型“全域覆盖”。桂林市坚持“全力探索——全面总结——全域推广”的创建形式,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在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逐步实现全域覆盖。结合桂林实际,在“七进”基础上,探索增加创建进景区、两新企业、窗口单位三种创建类型,并逐步实现全市98家A级以上景区全覆盖;全市累计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教育基地1个。

推动创建模式“全面升级”。全市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大基地”,龙胜建成广西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列馆”,临桂区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大学生、社会人士积极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志愿者宣传队,通过广泛开展一系列有形有感有效的宣教活动,极大激发和培育了全社会参与创建的热情和自觉,有效推动创建工作由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社会自发相结合的模式提档升级。

着力创新方法,让创建工作聚焦主责主业更加富有成效

桂林市坚持不断创新方法,把准创建的结合部和发力点,推动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双促双成。

坚持“创建+旅游发展”。推动创建工作主动嵌入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三项计划”,探索完善“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四个结合’新模式”,持续为旅游注入新内涵、打造新路线、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不断促进桂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优质供给更加丰富、各族群众交往更加密切。全市精心培育了象山景区、灵渠景区、七星景区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坚持“创建+乡村振兴”。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民族地区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总体布局,稳步驶入共同富裕的快车道。2022年,全市共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84万元,安排建设项目114个,受益群众16万余人;2个村屯列入自治区民族特色村寨农旅融合发展试点,11个村寨获评“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现场推进会在兴安县召开。

坚持“创建+社会治理”。将创建工作与城市民族工作、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法,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由主导型向服务型、引导型转变,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方式由政府单一主导转变为社会多元共治。桂林市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打造民族事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一中心、四机制、五个站”工作方法,探索民族事务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构建互嵌式的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全市设立少数民族服务中心3个、联络站79个、社区民族之家76个,推出就业、就学、医疗、社保等便民举措20余条。

(桂林市民宗委供稿)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