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族作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春到花山叹历史
从环江去往宜北思恩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3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环江去往宜北思恩

□ 韦光勤(壮族)
 

这些年,之所以频繁地造访环江,缘起于家族的一个传说。我的家乡瓦窑有两大姓,韦姓和覃姓。二姓自然聚族成村,人口大致相当。韦姓有一个名叫成敏的四世祖先,是清乾隆年间的恩贡。道光六年《天河县志》上有确切的记载,只是那个记载过于简略,仅有五个字:韦成敏,恩贡。

每次面对县志上的这五个汉字,我都竭力亲近这个祖先,试图找到一些与他相关的有用信息。在我的想象中,作为一介书生的这个祖先,应该是长年身着一袭长袍,立于高处,衣袂漫飞,如一面临风漫卷的旗帜,昭告瓦窑韦氏子孙,务必勤勉恭谦,亦耕亦读,踔厉奋发。据老辈人说,他曾在思恩县任职,至于担任什么官职,不得而知。从韦氏族人叫他“公杭”(壮语方言,意即县太爷)这个称呼上看,他应该是个“副处级”以上的“干部”。为了弄清他的事略,我绞尽脑汁,并在网上购买了道光年间编纂的《思恩县志》,随后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通读,还做了数字可观的笔记,生怕一不小心漏掉与他有关的文字。然而,数遍读下来,极为沮丧,那上面没有他的一丝踪迹。由于担心自己手上的资料不足,甚至还委托超然兄代为查访。几番折腾,均告无果。

尽管寻祖未果,但由此与环江结缘,并无数次深入其腹地,轮番踏访,且乐此不疲。我私底下想,在一块祖上曾经亲近过的土地上反复行走,是这人世间的一件美事和乐事。

然而,这仅仅是去往环江的理由之一。最为直接的动力源泉,来自那些数不清的刻有文字的石头,以及喜欢阅读石头上文字的友人。这些年在野外行走,石头一直是无法绕开的东西。那些不会说话的石头,它们在用一种隐秘的方式与人沟通交流。在与人默默相对时,那些上了年纪的石头,很平和,很亲切,也很慈祥,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头角峥嵘。倘若手指在石面游走,甚至能够感受到指尖传递过来的某种温度。我曾经偷偷问自己,要是没有了那些可爱的石头,没有那些能够读懂石头上文字的友人,我的脚步会不会如此频繁地迈向环江的旷野?

没事的时候,经常翻阅各种州府县志,翻得最勤的还是各种版本的《庆远府志》和周边县市的县志。《宜北县志》《思恩县志》和洋洋洒洒百万言的《环江县志》,更是随时翻阅。在那些发黄的纸面上,我听到了方滁山俚语飞扬的歌声,看到韦继新冲锋陷阵的震天呐喊,看到了仓皇失措的卢式慎身后的剑影刀光,看到了日夜奔走心怀苍生的卢焘,甚至还看到了那个名叫陆禹臣的唐朝神仙。

所有这些,都是我去往环江的理由。

认真说起来,环江两处石头是要看的。一处在过去宜北县的明伦,一处在过去思恩县的下南。它们分开了很多年,各有归属,直到1951年才会合在一处,成为环江的石头。

最早名声在外的应该是下南的碑刻,然后才是明伦的牌坊。那年国庆节,在邕城补充粮草的一家三口本打算去一趟海边。突然,天气预报说台风要来。于是,一大早便调转车头,把余下的时间交给了环江,交给了下南,交给了凤腾山。那时,还手机导航尚未普及,出行得靠车载地图。要是更新不及时,它经常会把路导偏,叫人找不着北。那天好不容易来到凤腾山下,因为受台风影响,突然间下起了雨。中秋时节,凤腾山上的茅草一片金黄,高与人齐,让人找不到上山的路径。再加天公不作美,荒草弥漫,雨水淋漓,无法上山。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山脚仰望。由于身在低处,视野所限,只能看到古墓群的一个边角。于是,用手机拍下那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后驱车前行,来到对面的山坡。此时,古墓群才尽收眼底。那些高大巍峨而精美绝伦的石碑,如成群的牛羊在草丛间若隐若现,像是跟人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如此情状,宣告我的踏访只能以遗憾告终。

第二次来到凤腾山,是几年之后的又一个秋天。这次不是夫妻二人孤独前往,而是多了两个富于野外踏访经验的友人:聋瞽和好友。那段时间,聋瞽受人之托,带着课题,与万琼兄一道,对凤腾山古墓群进行系统的考察。那天的天气尽管燠热异常,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一个山地民族的触摸与激赏。在聋瞽兄的精准解说下,凤腾山虎跃龙腾,犬吠凤翔;葫芦高悬,祥云飘荡;琼花瑶草,满目琳琅。在这里,我看到了之前从未看到过的墓葬形制,领略到了之前从未领略过的毛南族石雕技艺。这让我回想几年前在贵州看到的精美石雕。它们是那么的美轮美奂,那么的赏心悦目,让人不由揣测起贵州与宜北思恩之间的某种关联与传承。

那天,我们一行四人完成了凤腾山的穿梭之后,便马不停蹄驱车前往明伦北宋。初次听闻北宋的石牌坊,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这是北宋时期的遗物。到了实地之后才发觉,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太过清澈明朗反而没了趣味,倒是拐拐弯弯曲曲折折一番之后才会顿生情趣,让人心生向往。

北宋牌坊历经劫难,这似乎与卢式慎家族的遭遇相互仿佛。那段悲情的往事,勾起了无数人的眼泪,流布甚广,无需赘述。

对于这样两座沧桑凝重的牌坊而言,秋天的探访是恰逢其时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屈原在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宋玉在悲秋。古人悲秋,今人也悲秋,可谓今古一例。因此,在这样一个萧瑟的秋天,来到北宋牌坊,更让人心潮涌动。

“一门九烈”“一门贞烈”这样的字眼让人无语凝噎。卢氏家族当得起那些坚硬黝黑石头上忠义节烈的文字,当得起谭钧培、岑毓宝“百战卫乡邦”“九重褒节义”“褒苦节”“挹清芬”的褒扬,当得起那驾云的祥龙、朝阳的灵凤,也当得起纷至沓来的无数凝望的眼神。

正是有着如此刚毅忠勇的传统,明伦这块慷慨悲歌的土地,才会出现宋代农民起义军首领莫梦弼,才会出现清代举人、诗人韦继新,才会出现辛亥革命的爱国将领卢焘这样的文人武将,才会成为清末会党起义的策源地。

回想起来,猛然发现,在环江的行走,从来未能一次成功。对凤腾山的踏访,我去了两次;对北宋牌坊的探访,我也去了两次。只是间隔时间有长有短而已。探访凤腾山,是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终止;探访北宋牌坊,是因为缺乏攀登的凭借,看不清牌坊高处的文字而耿耿于怀。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我不得不重新再来。于是,一个星期后,借助那把伸缩梯的援助,对上面的文字逐一进行拍照。接着,进入北宋村民家中找到一个卢氏后人,读完了那个退休小学教师所能提供的全部拓片,才心满意足地离开。随后,把所有的图片一一转换成文字,并分享给所有需要的人,对北宋牌坊的探访才告一段落。直到这个夜晚,当我在电脑键盘上敲下“北宋牌坊”几个凝重的汉字时,悬在心中多年的心事才算真正了结。

或许是心理作怪,每次踏上环江地界,我都喜欢视身在何处来决定叫它宜北还是思恩,好像只有这样称呼才对得起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的毛南族同胞。

那天,在七层的思恩塔上,我看到了七组壁画,每一组用八张图讲述一个故事。一楼讲的是寻找幸福,二楼讲的是圣母和仲定,三楼讲的是三界公,四楼讲的是太师六官,五楼讲的是三九,六楼讲的是三娘与土地,七楼讲的是三蕒。每一个故事都根植于思恩或宜北的土地,且都与思恩感恩有关。这些远古的传说,日夜奔腾在毛南族同胞的血管里,镌刻在一面面五彩斑斓的傩面上,书写在旷远洁净的天地间。

这是一块思恩和感恩的土地,一块富于创造的土地,也是一块忠义包容的土地。毛南族的“顶卡花”,精致,结实,漂亮。那柔软而坚韧的金竹篾,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毛南族同胞世世代代围着这个同心圆,怀着一缕缕思恩的情,一颗颗感恩的心,绘就一幅幅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画卷,悬挂在顶天立地的大山之巅,铺设在瓜果飘香的毛南大地上,从环江到宜北,从宜北到思恩,漫天翻卷,五彩缤纷……

【作家简介】韦光勤,广西罗城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河池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26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作品散见《民族文学》《散文海外版》《广西文学》《红豆》等。曾获首届“东西文学奖”全球征文优秀作品奖。有作品入选年度选本。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