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南丹县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33户21694人。其中,壮、瑶、苗等14个少数民族共19555人,占搬迁人口的90%。2022年以来,南丹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安置点各族人民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大团结”共识。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作为全县易地扶贫安置点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恳谈会、上党课、山歌会等形式,开展全员宣讲,让搬迁群众知晓新政策,感恩新时代。加强阵地宣教,投入300多万元,建成河池市首个集中宣传教育和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地——南丹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展馆自2022年5月运行以来,共接待来自学校、机关和企业的50多个参观学习团。加强文化交流,坚持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文明、生活方式上交往交流交融;在壮族“三月三”、白裤瑶年街节、小年节等民俗节庆活动中,组织各民族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活动100余场次,使各族文化在交融中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凝聚共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便民服务成效,提升“大融合”水平。建强基层组织堡垒,按照“群众搬迁到哪里,组织服务到哪里”的要求,在城关幸福城、里湖王尚、八圩社区、八圩瑶寨4个集中安置点,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建成党群服务中心,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27名;安置点创新以“服务跟踪全程化、社区管理人性化、办事标准规范化、邻里关系亲情化、群众自治制度化、社会管理网格化”为载体的“六化”管理模式,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群众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以来,先后为搬迁群众办理事项4000多项。建设精准管理平台,创新开展“党旗领航·素质积分”管理模式,以积分方式推进移风易俗促文兴旅“双十”行动,搬迁群众每完成一项积1分,以累计积分的方式进行积分汇总,搬迁群众凭积分可到设立的“爱心积分兑换超市”兑换积分奖励,激励搬迁群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社区治理新模式,整合综治、公安、司法、律师、社区“两委”和搬迁群众等力量,构建治安“警民联防队”“纠纷调解队”“三官一律”法律服务队等多方协作参与社区管理模式,加强对易地搬迁安置点社会综合治理,形成了治安联防、工作联动、矛盾联调的良好局面。
厚植共同发展根基,融入“大发展”格局。完善设施建设,2022年整合各类资金1200余万元,完成八圩瑶寨集中安置点房前屋后排污、排水系统、道路硬化、厨房建设;新建八圩安置点甲坪小学学生食堂1个,为县城安置点配套幼儿园购置教学器材、多媒体及安防设备1套,修建里湖乡王尚小学护坡及道路硬化,建成县城安置点幸福社区新办公楼并投入使用。培育产业支撑,出台搬迁后续发展“1+5”方案,谋划打造绿稻花海、歌娅思谷、幸福瑶乡等10大田园综合体,核心区覆盖了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投入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资金1865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8个,产业覆盖率96.39%,惠及搬迁户3500余户。其中歌娅思谷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安置点,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4A级景区、广西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正力争在3年内将其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建成后景区每年吸纳搬迁户就业2000余人。拓宽就业渠道,依托歌娅思谷核心景区、八圩产业园等平台,深挖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白裤瑶传统手工艺品,引领创办白裤瑶农民画坊、蓝靛染布坊、阿娅刺绣坊、粘膏画坊、白裤瑶文化创作坊等民族工艺作坊9个,带动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卢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