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麒麟山下的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生活了37个春秋,所度光阴不能算少,所经世事可谓繁多,了解巴师实为不浅,内心感悟不可谓不深。
麒麟山是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北隅的一座山,山域范围几乎包括整个巴师校园,其主峰是巴师高高的靠椅。麒麟山之于巴马,犹如香山之于北京,象鼻山之于桂林,泰山之于山东,峨眉山之于四川。这是一处充满诗情画意、美轮美奂、醉人心扉的南国风景,我有幸成为它最忠实的陪伴者和欣赏者。
1998年秋,我曾作诗《幽居麒麟山》:一壶浊酒在山林,万盏千杯醉太清。汩汩泉声堪自乐,幽幽树影独相亲。亭前漫品墨香意,松下轻吟明月情。岁月延绵诗客梦,吴刚羡我伴麒麟。这是我在麒麟山下生活的真实写照。20岁那年,我来到麒麟山下,依山而居,常常漫步于麒麟山间,细细欣赏山情风韵,怡情自乐。久而久之,便读懂了山间每种瑞兽的寓意与灵显,每缕山风的私语和情绵,每条小路的思想和性格,每棵松树的姿态和气质,也读懂了每朵山花的娇媚与芳香,每片树叶的绿意与蓬勃,每处亭台的风采与内涵,每块诗碑的情韵与味道。
缘何对麒麟山如此倾心痴情?那得说一说麒麟山的来历与魅力所在。麒麟山因满山松林而俗称松山,其山形酷似瑞兽麒麟,故名麒麟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发现松林草丛中一巨石破土露出的部分,恰似一只海龟探头向东眺望。之后便将此辟为景点,请书法家唐旭国刻“寿龟”石碑立于龟背,两侧配建碑林云墙,刻上描绘山林风景和寿龟的诗词,成为巴马长寿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麒麟山中最气派的是其正南麓缓坡上,卧龙宫红楼后面的龙墙。龙墙上镶满刻有诗词的石碑,墙顶是青色琉璃瓦覆盖而成的“龙鳞”。龙墙在林间宛若游动的长龙,龙头出现在山麓红楼东侧的观景亭边,呈向南天吟啸飞腾而去之态,龙尾却不知隐在林中何处。山脚下西边与青龙呼应的是凤凰,就是那一尊熠熠生辉的雕塑,是“金色凤凰展翅飞翔”的艺术造型,一眼望去,仿佛听到喈喈凤鸣声。
于是,麒麟山形成了“龙、凤、麟、龟”组合的文化意象,充满吉祥瑞气。
然而,正是山中的“桂岭碑林”诗词长廊的融入,使得“龙、凤、麟、龟”增添了魅力。当年,罗伏龙校长为了践行“文化治校、文学育人”的理念,在学校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词运动”,全校教职工齐动笔,写出了千百首“麒麟山”诗词,精选刻在石碑上,并镶于龙墙。这些诗词,有回顾往昔创业之艰辛、讴歌当年奋斗之豪气,也有抒发耕耘教坛之壮志、表达培桃育李之丹心,更有放眼世界、雄心报国之情怀。一首首诗词无不缘景写意,情景交融,使郁郁葱葱的麒麟山充满人文气息。绝妙的是“龙、凤、麟、龟”无不入诗成韵、至情至性、流光溢彩,于是,青龙之气势非凡、志存高远,金凤之超凡脱俗、高贵雅丽,麒麟之神异洒脱、含仁怀义,寿龟之忠厚平和、养生有道,赋予麒麟山灵性的色彩和高雅的灵魂。
“龙、凤、麟、龟”的魅力,还在于麒麟山下校园楼阁亭台的映衬与烘托。古雅庄严的状元楼,卓立超然的钟楼文星阁,精致辉煌的卧龙宫,还有独具个性的桃李亭、墨香亭、涵玉亭、观景亭等,布局精妙,掩映于山林之中,与“龙、凤、麟、龟”相映成趣。而罗伏龙先生又根据这些景物创作了文言散文巴师“楼阁亭台十记”,给麒麟山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在麒麟山中,自有一种人生乐趣,我曾填词《望海潮·麒麟山》,其中有“看飞花柳色,竟似桃源。才子忘归,佳人若在,是谁醉诵诗篇。箫鼓唱红楼,阮瑟歌金冕,凤鸟来前。一岭风流造化,何止恋千年!”的句子,栖息在麒麟山中,真是快乐如仙。
我恋居麒麟山已有37个春秋,这些年,跟我同年分配到巴师的十多位同仁育出许多桃李、干出一番业绩之后,几乎都已远走高飞,而我依然心如古井,倾心于守望麒麟山。我在麒麟山下成家立业,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麒麟山下成家立业,在教坛上努力耕耘,竟然和我同演“场上父子兵”的多幕剧,生活事业渐入佳境,我们全家人是托了麒麟山的福啊!
在麒麟山的岁月里,我和罗伏龙先生亦师亦友,他喜欢谈论诗词,常约我散步于松林间,吟咏于楼阁亭台,诗心荡漾,互为唱和。前文提到的《幽居麒麟山》,就有罗伏龙先生当时的和诗:诗书做伴恋山林,浅唱轻吟诵太清。雅韵清音堪自乐,香花异卉独相亲。神游幽境物多趣,时遇良宵月有情。敬请吴刚相对饮,超然物外醉麒麟。诗作揭示了我对麒麟山的热爱与眷恋,写出了我浓浓的巴师情怀,更道出我作为巴师人难忘的麒麟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