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工作,放在桌上的手机发出一声叮咚响,一条信息不期而至。打开看,是广西民族报社汉文版编辑部主任黄浩云发来的邀请函,请我参加在南宁举行的该报多民族作家作者签约仪式暨“岜莱诗会”年度诗人颁发典礼。看到讯息,我先是一愣,继而惊喜不已——原因是我一个小小的写作者,竟然有幸成为报社的签约作家,并受邀参加签约仪式,感到既惊喜又意外。
我与《广西民族报》初次邂逅于2019年,那年我到百色参加文学讲座,与文友交流如何给报刊投稿时,来自田阳的文友凌秀香看到我已经在百色的《右江日报》发表了几篇民族文化的散文,认为这类文章更适合在民族报刊发表,便向我介绍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岜莱副刊。
之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一篇《话说嘹歌》的散文,没过多久,这篇文章就在岜莱副刊露脸,从此,我与《广西民族报》结下了情缘。近几年来,累计投稿40余篇,题材包括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其中《瑶族噜吡咧》《不朽的红船》《党徽在云山下闪光》《芒果开出幸福花》等多篇作品被刊登在副刊头条位置;叙述时代楷模黄文秀团结带领群众奋力攻坚甩掉贫困帽子的散文《一朵永不凋零的山花》,刊登在岜莱副刊“民族作家”专版,文章见报后,在黄文秀生前工作过的乐业县百坭村引起了热烈反响。
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幕后英雄,《广西民族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编辑老师修改、校对稿件极为认真负责,稿件精心修改后,为了追求精益求精,随即将稿件发给作者核对,征求修改意见,进一步提升了稿件质量。此外,报社的通联工作也做得很及时,稿件发表后,根据作者需要,作者很快就会收到报社寄来的报纸。我每次拆开信封,揣起报纸阅读心仪的文章,仿佛享受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
我自幼爱好文学,老家屋后有片竹林,放学回家或者在寒暑假里,就坐到竹林下聚精会神地看《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红楼梦》《青春之歌》等名著。这里是我文学之梦生根的地方,我静静地坐在竹林下遨游书海,阳光透过竹叶,照在密密的竹林里,微风吹来沙沙细响,分不清是书页还是竹叶发出的声音。
“儿子,你爱好文学,今后就往这方面发展吧。”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和指路人,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的作文成绩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均在班里名列前茅,所写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表扬,有的作文还被当成范文在课堂上讲评。文学的幼苗就这样在我心里渐渐生根发芽,年龄不大就做起了当作家的梦想。
编辑是伯乐,是老师,也是诤友。参加工作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创作,得到了凌平湖、马元忠等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地市级报刊发表了100多篇散文。2019年2月,我加入百色市作家协会,圆了作家梦。成为市作协会员后,我尝试给国家级和省级报刊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先后有作品在《民族文学》《广西民族报》《三月三》等报刊发表,累计发表散文29篇7万多字,其中在《广西民族报》发表散文20篇4万多字。我因持续给该报投稿,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荣获“优秀通讯员”称号。
《广西民族报》是我文学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和奠基石,今年6月27日,报社办公楼七楼会议室座无虚席,来自全区各市的多民族作家作者欢聚一堂,参加报社举行的壮文汉文作家作者签约仪式暨“岜莱诗会”年度诗人颁发典礼,我有幸成为17名签约作家之一。一个无名之辈的我,能与黄佩华、黄鹏、覃祥周等老师同乘一艘船,驶向民族文学彼岸,由衷地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莫大的鼓舞。
通过签约,让不同民族的作家作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成一团,形成合力,凝聚民族文学创作力量。对我来说,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我将以签约为契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关注民族文化、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领域,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广西民族报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