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县下辖21个乡镇(街道),296个行政村(社区),有汉、壮、瑶、苗、侗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95万人,占总人口的6.84%。近年来,平南县以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共建联创联建新格局。强化党政主体责任,落实党政“一把手”和“三级书记”抓创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格局。强化上下左右联动,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共创”工作体系,召开动员、培训、研讨等各类创建工作会议20多次,发出创建倡议信,开展“线上+线下”创建签名活动。强化工作机制保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创建办,落实创建经费,出台10多个配套文件,将创建工作纳入绩效考评和“大比拼”活动,开展创建巡回督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平南县成功承办2022年全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并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实党员干部教育,落实“两个纳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学习重要内容,列入各类培训班培训内容,举办10多个全县性专题培训班。做细中小学校教育,打造 “石榴籽培根铸魂工程”品牌,探索推进主题教育“六个一”工程,组织广大青少年走进平南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0多次。做实社会宣传教育,“八重奏”宣传教育全覆盖,发放各类学习宣传资料及宣传用品16万多份,设立宣传牌及标语2000多块(幅/杆),建成“同心文化载体”8个、教育基地4个、主题公园(广场)3个。做活宣传活动载体,创新拓展“九个一系列”宣传载体,举办宣讲培训、展览竞赛、文艺汇演等一系列主题活动300多场次、受众30多万人次。做好民族文化传承,打造了优秀剧目《大安印记》、国家级非遗《大安校水柜习俗》等文化精品,平南牛歌戏等5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人列入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罗德村大坪屯入选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共建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坚持创建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融合,把工业强县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聚力建设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目前,新区累计签约引进纺织服装项目253个、合同投资额超325亿元,获中纺联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第十五届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在平南召开,平南县连续3年获评为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坚持创建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相融合,平南县实施“五化”工程,城乡面貌显著提升,获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平南三桥建成通车,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以上,获评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创建与改善民生相融合,平南县年度财政8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解决“七位一路一市场”等民生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双融双促”主题活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连续4年获评为全区市县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好”的等次和2021年全区乡村振兴优秀县。
共建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共创特色品牌,创新建立“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联动共创模式,挖掘培育“7+N”典型示范点130多个,探索实践“一进一品牌”16个,打造“三市四县”区域协作品牌,共建“龚路集·团 民族团结进步先锋”党建品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粤港澳大湾区平南各商会。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64个,今年完成核验的市县两级示范区示范单位共122个。共建交融环境,实施促进“三项计划”,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交流联谊主题活动20万人次;为3800多名易地搬迁群众创造嵌入式社会环境;运用“文旅+民族团结进步”融合模式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共促民族地区发展,谋划做好“逢十”民族乡庆,筹措安排资金约2亿元,落实15个“为民办实事”标志性项目,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马练瑶族乡获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国安瑶族乡获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
共建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加强精细化社会治理水平,将民族事务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红格善治工程”,全县已建立各类网格7431个,配备网格员3670名,落实385名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第一小网格长,构建“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现代化综治服务能力,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纳入全县普法规划,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等,“遇事讲法、遇事找法”成为平南各族群众普遍共识。加强民族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建立县乡村网格员四级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防范机制和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化解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近年来,全县没有发生过较大涉民族因素案件,打击“四非”工作成效排名全区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扫黑除恶成效调查均排名全区前列。
(平南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