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在八桂大地的广阔乡村沃野,各族群众深化互嵌式居住生活,不断巩固和拓展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睦关系。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乡村故事,是一个重要课题。
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乡村故事,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微言大义。“中”字,甲骨文是一个旗杆上挂着一面旗帜,天下之中,一面大旗,有所指向,知所聚集。“华”字,初指华夏,而后代称中国,还有花朵、果实、美好之意。所谓“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包括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等。所谓“一家”,突显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各民族融而一家、合而一国,寓意家国天下。“亲”字,本义为感情深厚,关系密切。《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而是亲如一家。亲的繁体字是一个辛和一个见,辛者,甘甜也,见者,常见也,合起来就是同甘共苦、守望相助,进而手足相亲。“同”字,一门之内,一口一心。实现大同,是古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理想,同心共筑中国梦,是伟大的民族复兴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通俗地向农民朋友讲,就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大家都要实现一个梦。
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乡村故事,要充分挖掘各民族同乡共土、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田园往事。隆安县是那文化之乡,自古以来,壮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一道,把那山那水耕耘得那样美丽。如今,隆安县的许多村子,不仅有壮族,还有汉族、瑶族等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居住生活。比如,隆安县城厢镇的东安村,就是由壮族屯和瑶族屯共同组成的村子,村里一直流传着壮瑶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以前,东安村主要居住着壮族群众,由于时局动乱,都安、大化等地的不少瑶族群众被迫举家南逃到隆安避难,其中一部分落脚在东安村,当地的壮族群众打开大门接纳了远道而来的瑶族群众。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安村的壮族群众把山林、耕地等分给瑶族群众生产经营,帮助他们在这里安家立业。“分田分地帮兄弟,来了就是一家人”,从此,壮瑶群众亲如一家、共同生产生活,共同成为东安村的当家人。
东安村的“鱼生节”是隆安县有名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月圆之际,东安村各族群众总是自发地开展以“品尝鱼生、共话团圆”为主要内容的“鱼生节”。以前,由于大部分瑶族群众从大石山区迁来,很少有人吃鱼,在瑶族群众迁居东安之初,壮族群众还主动提出把鱼塘分给他们经营,但瑶族群众以“怕鱼刺卡喉咙”,婉言谢绝了壮族群众的好意。新中国成立后,东安村壮族瑶族群众亲如一家,相互因习成俗,每年农历八月十四,在东安村的壮族群众都会热情地邀请瑶族群众参加“鱼生节”,瑶族群众也欣然参与,经常是整屯整户前来庆祝,把“鱼生节”过成了具有东安民族特色的“团圆节”“团结节”和“感恩节”。东安“鱼生节”已经成为东安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过去瑶族少吃鱼,现在共庆鱼生节”成为东安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要努力弘扬“石榴籽”精神。隆安是板栗之乡,东安村老百姓普遍种植板栗,在“石榴籽”精神感召之下,东安村各族群众总结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板栗品格”,那就是“一个囊里两颗仁,壮瑶人民永不分”,这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东安特色名片。
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乡村故事,要唱响各民族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感恩奋进的时代凯歌。在东安村的8个壮族屯和3个瑶族屯中,有脱贫人口近千人,同其他地区一样,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壮族瑶族群众主要居住在山区,当地流传着“壮族住田边、瑶族住山头、汉族住城里”的说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东安村140户壮族瑶族贫困群众搬到了易地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在县城安了家,住上了新楼房,实现了跨越百年的梦想。当地壮族和瑶族老百姓感叹道:“过去我们住在田边山头,感谢共产党,现在我们都住城里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感恩领航人。我们要继续团结八桂各族儿女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互相促进,让八桂大地处处盛开各民族同心共富的幸福之花,让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放在歌里过!
(作者系南宁市隆安县城厢镇东安村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