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南边山镇访古记
家乡的小河
散文诗四章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的小河

□ 廖子渊(壮族)
 

我所住的村庄,环绕着一条过村的小河。小河养育一代代山里人,承载着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河面不宽,有七八米的距离。河水深不过一两尺,只有水潭才有超过三米的深度。水很清澈,可以看到河床的每一块石头与淤泥的形状;水底的沙子上层,往往被水冲刷,不停地在原地转圈,甚至与接近沙子颜色的水蜈蚣、水趸,在水面上也能看到它们在沙面上缓慢地爬行。

河的两岸,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村民在沿河两岸种植楠竹、大头竹,离河稍远的山,满坡的杉木中杂种着桐油树、橄榄树,而不知名的杂树长满石缝,杂草铺满岩石,一片翠绿。老鹰时常在空中盘旋,乌鸦不停地在枝头聒噪,麻雀在树林中嬉戏,斑鸠在油茶树下觅食,将土刨成一条条线,一个个土坑,一个个小土堆。

翠鸟就生活在岩崖上,它们个头跟麻雀差不多大,长着红红的细细的尖嘴,绿红镶嵌的绿毛,细长红黄的腿,细长的爪,时常掠过水面捕鱼,动作干净利落,河面因它扑腾的水还没有恢复平静,它早已飞去无踪。如果你有幸,能在河边看到它,朝它大声呼喊,它会迅速地飞回岩崖上的窝里,半天不出来。

比起翠鸟,在河边长大的我与小伙伴们则无忧无虑,还学会各种戏水本领,更加幸福。只要春暖花开,我们就从早到晚,在河里游泳、凫水、跳水,捉鱼、挖水蜈蚣。

凫水抱石头潜走比赛是男孩子的至爱。看谁抱的石头大,脚能着地,潜走得远,谁就是赢家。其实,河床凹凸不平,又光着脚走,很不好走。站在岸边的“裁判”能看得清水里选手的一举一动,作不了弊。但是在水里抱的石头因为有浮力,所以并不重。有经验的小伙伴会选择扁平的石头来抱,增加浮力,增加赢的机率。赢者,岸边的伙伴会发出阵阵掌声。败者,会被伙伴们叫喊,再来一场,再来一场。比赛没有造成伙伴们的隔阂,反而增进大家的友谊。

比起戏水,我们也爱挖水蜈蚣。拿着钢钎撬石块,藏在石块下、沙石里的水蜈蚣受到惊吓会蜷缩成一团,被水冲到预先放在水下的鱼网里。没有钢钎,我们就用钉耙挖。挖的次数多了,经验丰富起来,看准的地方准能翻出水蜈蚣。小的水蜈蚣我们会放掉,大的放到鱼篓里。从鱼网抓水蜈蚣,常常被咬手,那疼痛会持续好长时间。

水蜈蚣,我们本地人叫“甲虫”,有黄、黑两种颜色。长着一节节的水蜈蚣,虽然样子有些可怕,但是爆炒后,吃起来味道极香。

除挖水蜈蚣外,我们也爱打鱼。假日里,只要有人吆喝一声,伙伴们就成群地下河打鱼。打鱼所用的鱼枪、鱼镜,都自己动手制作。做鱼枪简单些,用掏空的小竹子做枪身,用橡皮筋做弹力,用铁线做枪杆。制作鱼镜就需要一定的技术了,首先在透明的玻璃画圈,用淋油的线摆在圈上,点火烧到玻璃产生温度差,用水浇,玻璃会裂成预先想要的样子。再次按脸型剪好轮胎胶,用胶水粘贴成型。最后,用铁皮组装固定成型。

在河里打鱼,渴了,就喝河水。饿了,拿着糯米饭,生火烤鱼。有时,我们也会用铝盒配着父母腌制的酸菜煮鱼吃,味道鲜美,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所能打的鱼都躲在石缝里,我们需要凫水找鱼,发现石缝里有鱼后,要慢慢地靠近,用鱼枪瞄准,趁鱼毫无防备时打。

长时间的凫水,嘴唇会变成紫乌色。这时,大伙会躺在太阳晒得热乎乎的石头上,几分钟后,身体变暖了,嘴唇恢复了红润。一个夏季下来,伙伴们皮肤晒得黝黑。最痛苦是晒脱了皮,脱皮需要两三天时间恢复,才会不痛、不辣、不痒。温润的山里,一个冬季过后,被晒得黝黑的皮肤又变白了。

打鱼的伙伴中,小叔的技术最好。他每天都能打满鱼篓,有好几斤鱼,我们能打得半个鱼篓,就已经很不错了。小叔看到谁打得少,就会分鱼给打得少的同伴。鱼打得多了,父母会用酸水煮后烘干,将大个的鱼腌酸,等到冬季无鱼吃时,再拿出来煎着吃,又香又酸,味道美极了。

随着村里人在县城购房定居,和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村里的小孩少了,打鱼的景象也少见了。小河冷清则鱼儿欢乐,它们成群地冲浪、追逐、觅食,偶尔跃出水面翻跟斗,露出银白色的肚皮,然后猛地扎进水里后迅速地游离原地。也许,它们也害怕岸边的翠鸟。

如今,家乡的小河依然曲折地向东流去,两岸树木依然葱茏,而我在颠簸中,努力追求平静的生活。孩提时,河边美好的生活,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家乡的小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