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南边山镇访古记
家乡的小河
散文诗四章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1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边山镇访古记

□ 莫喜生(壮族)
狮子山下的秦家大院
 

南边山镇为广西桂林市临桂区所辖,含13个行政村,近140个自然村,6000多户居民,居住着壮、汉、回、瑶等多个民族,总人口3万多人。南边山镇位于旅游文化名城桂林市区南部,文化厚重,古迹众多,其中名气较大的,当数秦家大院、经家祖屋以及在桂林市周边诸县的双凤桥。夏末秋初,我驱车前往南边山镇,山峰、农舍、稻田,一路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秦家大院话传奇

秦家大院位于南边山村,在新中国刚成立的十多年里,曾是当地区公所驻地。因坐落于狮子山南面,南边山村故此得名。村后有和尚山与狮子山,两山之间隔有深潭,潭水深蓝幽绿。

秦家大院建于清乾隆和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大院坐东向西,气势恢宏而古朴,占地面积15亩,占南边山村民居面积的一半。大院墙体厚实高大,为典型桂北风格,三进三开或两进三开,座座相连。民居之间设有侧门和后门供邻里互相往来,正门还设栏门(类似现在的防盗门)。建筑群有5个高大雄伟的门楼供游客出入、观赏。

移步秦氏古建筑群侧面,抬头仰视,只见狮子山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山南的秦家古屋青砖灰瓦,高处似有无数马头,或仰天嘶鸣,或奔腾于苍穹,震撼人心。穿行其中,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雕梁画栋和花格门窗;大院内厅堂宽敞,冬暖夏凉,虽时值酷暑,依然沁人心脾。

70岁的秦氏后人秦世荣告诉笔者:先祖秦瑞庆原籍会仙湿地里睦洞湖边的铁匠村,后迁居狮子山附近对门岭,以打铁营生,其为人忠厚老实,勤俭持家,慢慢置办家业,家道日渐殷实。某天晚上,秦家人劳作归来,围坐在饭桌旁,准备用餐。但在上菜中,饭桌因地面不平而摇晃不定,其子秦宝元到门后捡拾物件,欲垫平饭桌,这时只见物件微现金光,瑞庆老人感觉不对劲,颇为惊诧:“何处得来?”子曰:“狮子山洞内所得。”铁匠出身的秦世荣,熟悉各种金属,一看便知儿子捡拾到的是金块。于是举家秉烛,连夜进洞掘宝。

秦氏一夜暴富后,置田产,勤经商,很快成为当时桂林南门有名的首富,其置办的田地远到阳朔和永福县罗锦、永福等镇。秦氏虽富甲一方,但坚持行善积德,架桥修路。捐资修建从南边山村至老家会仙镇铁匠村的村道;还在甑底村道旁修建一座三开间12柱大凉亭;因其玄孙娶阳朔黎氏为妻,亦专门修通几十公里的鹅卵石路,通往阳朔旧县村。青黄不接的年份,秦家或从外地购粮分发给村民,或为前来乞讨的难民架锅熬粥。

世事沧桑,由于经营和管理等原因,历尽传奇的秦家大院,如今已面临维护或是拆除的尴尬境地,正渐渐退出看客的视野。

耕读传家经家人

南边山镇山区和平原各占一半,十三个行政村中有永平、靖远、永忠、升平四个山区行政村,还有玉联、军洞两个半山区行政村,有数条林业专用道通往大山深处。当地盛产木材和竹子,流行竹木器材农具,走在林间路上,感受不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倒是处处显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眼前村落鸡犬声相闻,农舍炊烟袅袅,一派令人羡慕的田园风光。

在南边山镇方圆百里,除了秦家大院,还有经家祖屋。经家祖屋与秦家大院一河之隔,位于狮子口村。经家祖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正屋三进三开,穿斗式木构架,面宽16米,进深31.5米,系临桂区境内保存较好,不可多见的古建筑。

“南边山经氏人家,系桂林经氏大家庭中的一员。先祖经嘉绩,河南开封高桥里人氏。北宋末年,经嘉绩受命巡察湖广,进广西即闻汴京报陷,经嘉绩北望长叹,无法归返,遂寓居全州。先是居县城北门,第六代分迁至庙头宜湘河和城郊经家塘。历经890多年,其后代遍布全州12个乡镇,并迁徙到兴安、鹿寨、来宾、临桂、荔浦、永福、资源等地和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现有人口两万多人。临桂区南边山镇经姓人家,其先祖经懋萱系经嘉绩第24代嗣孙,二百多年前从全州庙头迁徙过去。”经继耕和经继烈是同胞兄弟,两兄弟见多识广,斯文儒雅,应笔者约见,两兄弟娓娓道来:先祖经懋萱虽出身贫寒,但以出类拔萃的人品,被数十里外的阳朔县邻村横山堡财主刘老满看重,两人交情颇深。每年秋收之后,刘财主都陪懋萱公去收取田租,把收到的粮食存放经家。

在刘财主的扶持下,经家一帆风顺,家产愈来愈大。清光绪年间,开始修建现在的祖屋,每天请木工和石匠几十人,精心制作各种雕花饰件,用时一年多才完成。懋萱公坚持耕读传家,为人随和低调。经姓人家在南边山及临桂县内虽然不足百户,但有不少人“在公家做事”。“我四兄弟,大哥在乡政府退休,二哥是大学老师,老四是医学博士,儿女孙媳等后辈们也非耕即读,蛮争气。”经氏族人的良好心态,一直是周边村民羡慕和经姓族人引以为豪的谈资。

桂北“桥王”双凤桥

南边山镇地处阳朔县和永福县、临桂区三县区交界,地势西高东低,水资源丰富,较高的山峰有香草岩、白鸡岭、凉帽山等,主要河流有大江、苦里河、深里河和陂源河等。南边山镇境内的中型水库大江水库,总容量四千多万立方米,是临桂区最大的水库。大江水库是南边山镇、六塘镇、会仙镇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饮用水源。

有江必有桥,南边山双凤桥,鑲边错缝横联拱,为桂北境内罕见。古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自治区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大结实的双凤桥,横跨大江河之上,由单拱石拱桥及石梁旱桥(引桥)两部分组成。双凤桥的由来,一说因桥东有凤凰山,西有鸡尾山,两山相对形如双凤饮水,故此命名;另一种说法是,清嘉庆15年,双凤桥村陈氏先祖陈村廷捐资修建该桥。陈村廷修建双凤桥曾得仙人相助,他清楚记得每天施工百人,用餐时却只有九十九人,在大桥合拢时,一对凤凰从两边飞出。

双凤桥全长约70米,分拱桥和梁桥两部分,其中拱桥长34.8米,单拱跨17.1米、拱高11.1米,桥面长9.35米、宽6.65米,东西各设17级和18级石阶。梁桥长约45米,桥面为大青石板铺设,犁咀形分水桥墩。双凤桥集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科学、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由于大江河蜿蜒曲折,河道狭窄,加之夏秋季节山洪时常暴发,建桥处河床落差大,水流湍急,给双凤桥修建造成极大难度,因此设计时采取高拱、大跨度,桥身厚重沉稳的方案,这既能增加泄洪能力,又可以加强桥身承受洪水的冲击力。另外东西架设两段石梁桥,在洪水漫堤时不至于中断交通,而且还能泄洪。

“双凤桥创造了桂北古代在单孔石桥建筑桥长、拱高、桥面、单拱跨度等项目的诸多第一,堪称桂北‘桥王’”。随行的文物考古专家蓝冰告诉笔者。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