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岜莱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八月十五去偷青
朱山坡短篇小说集《萨赫勒荒原》正式出版
永山永水行记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月十五去偷青

□ 莫灵元
 

八月十五月儿明,

孩童结队去偷青。

偷得甘蔗横着吃,

偷得果子皮还青。

大人乐,小孩笑,

笑得眼睛亮晶晶。

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全家人开心地团聚在一起围坐吃饭,聊起小时候八月十五去偷青的事来。

故乡位居八桂中部,坐落在一片水草丰美的洼地上,四望辽阔,无山阻隔,只有稍稍隆起的黄泥土岭,洼地里田畴广阔,沟渠密布,小河纵横。如果用“鱼米之乡”来称赞故乡,那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考学出来,之后是参加工作,一晃就过了四十多个春秋,故乡的人和事几乎定格在小时候的印记里。尤其是父母辞世以后,故乡渐成回忆。而在记忆的深处,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本文开头的童谣,就是当年故乡中秋节的风俗写照。而今,这个风俗已成故事和历史。但对于我,它不但没有被遗忘,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清晰,愈发亲切。

小时候我是在困苦中度过的。那时候的农村,正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村民是集体干活,地里清一色种的是水稻、玉米、木薯、花生等,除此之外,很难见到别的庄稼。农家少有的小块菜园,成了村民生发想象的自由空间。除了种青菜、瓜、豆之外,有的还种甘蔗,菜园边偶有一两棵龙眼树、番桃树、柚子树或者黄皮果树。这些果树结的果,是孩子们心中的最爱,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享用。尤其是在果子成熟的时候,果树的主人看管得特别严,所以孩子们只能是望之如天上月。

然而,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孩子们是可以任意享用这些东西的,那就是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几天,尤其是在中秋节当天的晚上。

八月十五可偷青。这个“青”,指的是种在地里和长在树上可以生吃的东西,如甘蔗、花生、红薯、龙眼果、柚子果等等。这个“偷”,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而是大人们巴望的“偷”。为什么呢?因为家乡人认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谁家的“青”被小孩子偷吃了,那是个吉利的事情,预示这一年将顺顺利利、人寿年丰;而“偷”了“青”的小孩子,则眼睛越来越明亮,身体健康成长,脑袋聪明伶俐。

仗着有此风俗在,小孩子可以放心大胆去偷青,有些不愿意去的,还被老人引导、催促、鼓动着赶紧去。

我唯一的一次偷青,是偷甘蔗,那是我二伯家的黑甘蔗。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大银盘似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幕上,地上却静悄悄的,道路、草丛、树木看得真真切切。我们三个小孩子直奔二伯家的菜园子,二伯家菜园子里种有两垄黑甘蔗。其实这是我们白天就踩点好了的,那黑蔗又粗又高,香香甜甜的味道飘散在空气里,早把我们馋得按捺不住了。我们推开菜园子的柴门,走入园内,一人掰断一根甘蔗,再把甘蔗尾去掉,集中扔在一处,出来时还不忘把柴门关好。这一晚,我们披着如水的月光,一边慢悠悠地往回走,一边啖着脆甜脆甜的黑蔗,心满意足,小肚子撑得圆鼓鼓的,还咕噜咕噜地响。

第二天起床,母亲笑我,说你们三个小屁孩真不懂事,偷甘蔗就偷甘蔗,也不小心点,把二伯家的青菜踩坏了一大片。这下我的得意劲全没了,才意识到我们的偷毫无秘密可言,想必都是在大人们的监视之下进行的。

这件事一直深深地留在我心底,成为我对故乡最亲切的怀恋。我怀念那样纯真的年代,那样纯朴的风俗,那样无邪的童趣。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环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心理体验,今非昔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现在的小孩子,不说让他去偷“青”,就是把“青”搬到他的面前,恐怕他连看都不看一眼。他们坐的是各式各样的车子,玩的是万花筒一样的智能手机,吃的是五花八门的美食。我们这代人的那些陈年旧事,他们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难以置信。

我为时代的飞速发展而欢呼,为生活在新时代的少年人感到高兴。但是,在我的心底一隅,那偷青的往昔,永远挥之不去。

假如可以,我真想回到少年时——八月十五,我们一起去偷青!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