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度重视对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的培养,通过他们把文化“种子”送下乡,让乡村文化“火”起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手抬高一点,扇子打开一点,头要摆到位,眼睛随着指尖望出去。”在环江“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志愿者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专项培训班思恩站,文化志愿者莫东才、谭素娟正在教授学员彩调唱腔、台步和彩调剧表演等基础知识,现场彩扇挥舞,歌声飞扬。
志愿者们还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亲身示范、详释要点、现场纠错,教学员学习毛南民歌、舞蹈、古典舞手位以及化妆技巧等。学员们热情高涨,认真按照老师的授课要点和标准动作反复揣摩,掌握要领,现场热闹非凡。
崖海弯是思恩镇三乐村地尧屯人,她平时喜欢唱歌、跳舞,性格活跃,能作为村里的文艺骨干来参加培训学习,她非常高兴,表示要把学到的知识和舞蹈技能带回去,传授给村里的姐妹们,丰富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
据悉,为做好环江2021年度“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专项培训任务和文化工作者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实施工作,该县成立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抓好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经过考核,共招募了8名“三区”文化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热心公益,热爱文化艺术事业,服务意识强。他们当中有表演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员,也有文化艺术领域的自由职业者或者是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经过培训后,每个志愿者定点服务两三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定点服务村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开办村民喜闻乐见的舞蹈、声乐、书法、戏剧等培训班。去年10月份以来,这些志愿者分别下到洛阳、川山、龙岩、下南、驯乐、思恩等10个乡镇举办培训班,共培训乡村艺术骨干和文艺爱好者1000多人。
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民族文化积淀丰厚,各民族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绚丽多彩。近年来,该县加大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有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149个,实现145个行政村(社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全覆盖。配备一个文化广场、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一个宣传文化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一栋文化活动综合楼、一支文艺队和一支体育队。同时,由各个自然屯群众自筹资金建成51个屯级文化广场,充分满足村民空暇之余文化娱乐的场地需求。
该县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文艺活动百花齐放。每年利用各种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坚持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社区文艺会演、校园文化会演、非物质文化艺术展演、农民文艺会演和县直机关文艺会演五大版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促进文艺团队的繁荣和发展。与此同时,县“非遗”中心坚持深入乡镇、村屯、企业开展文艺演出,县文化馆组织业余艺术团、农村文艺团队、城区业余文艺队深入乡村演出,全县12个乡镇也自行开展文艺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使文化乐民惠民,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立足“非遗”传承,精心打造文艺精品。毛南戏来源于毛南族“肥套”还愿仪式中的“傩戏”,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2006年已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保护传承这一民族艺术瑰宝,该县每年都编创毛南戏。去年编创了《一个都不能少》《艾南》《将心比心》《日子越过越红火》等文艺作品。其中,《日子越过越红火》代表河池市参加“永远跟党走”广西各族群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歌会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将心比心》在全国各地推荐的9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参加了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主办的第二届“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活动。一系列的精品和精彩演出,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环江,听到了环江故事,毛南文化魅力之花不断在全区乃至全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