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非遗”保护出实招 瑶歌传唱更悠长
文化“种子”送下乡 乡村文化火起来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6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保护出实招 瑶歌传唱更悠长

□ 本报记者 覃雅妮 通讯员 梁春玉 文/图
▲群众跟着李志生(右三)学唱瑶歌。
▲瑶家阿妹对歌。
 

“正月来,春季起,官打春牛百姓犁秧地,犁也换新耙换齿,郎换新娘娘换新头簪。”身着山子瑶服装的群众围坐成一圈,瑶族度戒“非遗”项目传承人李志生坐在人群中间,以青山为幕,大地为台,带领瑶族群众一句一句传唱山子瑶民间歌谣。

为做好山子瑶优秀民间歌谣的传承与保护工作,2021年,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金秀瑶族自治县山子瑶文化发展协会在该乡平孟村青山瑶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瑶族传统文化民歌传习班,来自长垌乡各村屯的50多名山子瑶民间歌谣爱好者欢聚一堂,共同学习瑶歌。

山子瑶是金秀5个瑶族支系中的一个支系,山子瑶的民间歌谣也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从明朝嘉靖年间,山子瑶迁徙进入大瑶山起,至今已有500多年。数百年来,山子瑶群众用最朴实的情感,口头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歌谣,形式主要有门中、哩拉咧、信歌、乐神歌等,曲调优美、感人,歌词中蕴涵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及民族智慧的结晶。

“哩拉咧”“乐神歌”都是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瑶族度戒礼的重要内容。“从早时的口口相传到近代最终汇集成一本本泛着历史痕迹的小册子,得以流传下来。”李志安介绍,“山子瑶民间歌谣的腔调类型多,在不同的场合下,唱腔和唱法大有不同。”

“目前会唱民歌的人非常少,而且这些都是老人,对今后的传承困难非常大。通过举办传习班教年轻一代学唱民歌,把民歌学会,要保护好继承好我们的“非遗”文化。”金秀山子瑶文化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盘修金说。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金秀进一步深入挖掘山子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和信心。

长垌乡滴水村新安屯村民李荣芝是家族里度戒的第四代传人,他心怀对民歌的敬意和热爱,一心想把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好。几天前,听说乡里举办传习班,他没多想,丢下地里的农活就来参加。“年青一辈中懂唱民歌的人很少,这样下去,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可能会失传。有机会跟老人家学习技艺,我感到非常幸运,我会把它学好。”李荣芝笑着说。

据了解,长垌乡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注重对瑶族文化的挖掘,积极打造新时代“非遗”实践基地,按照有传承人、有场所、有制度、有教学、有展示活动等“五标准”打造了古占屯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青山屯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先后组织群众开展刺绣、民间歌曲实践活动10几次。同时,长垌乡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一手抓非遗保护,一手抓开发利用的思路,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良好局面。此外,古占山子瑶度戒表演团每年开展民族绝技、民族舞蹈等“非遗”展示表演不少于100场;各瑶寨结合瑶族节庆日进行非遗展示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制作非遗项目图片展板,进景区、进校园、进村屯进行“非遗”宣传,参与群众3万余人次……金秀通过开展系列非遗体验活动,回味传统,传承经典,大力弘扬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下一篇4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