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vwnzva
3上一版  下一版4
 
壮语音研究的回眸与进展(2013-2024)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5年6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语音研究的回眸与进展(2013-2024)
——基于壮语声韵调系统的学术史考察
□ 蓝明生
 

(接上期)

3.在壮语调变规律方面

韦名应指出文马壮语的送气音声母音节,第1调变读为第2调,7短调变读为8短调。其语音学上的原因在于发声态和声门气压发生了变化,阴低阳高的调头音高和降调调拱为音变发生提供了音法学条件。(见《文马壮语阴调类再分化的原因》一文,载于《民族语文》2014年第6期)

韦运益认为兰木壮语两字连读常发生变调,常变调的调类有第1、2、3、6、7、8调,变调类型分“曲折调的简化”和“升调和降调的简化”两种,变调的结果显示舒声调的变调趋势由升、降、曲折向相对平缓的趋势变,塞声调的变调趋势是由紧凑向舒缓变。变调还导致该语言发生异调同读现象,并对声调格局产生影响。(见《兰木壮语两字连读变调的语音特征》一文,载于《三月三·壮文版》2016年第6期)。他还认为,兰木壮语两字连读时是否发生变调具有区分词和短语以及“双义词组”所包含的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功能。两字连读变调不仅是语音层面上的语流音变,也是壮语在双音节化历程中,自身利用声调变化来创造新词的一种方式。(见《兰木壮语两字连读变调与词汇双音节化关系探析》一文,载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韦巧洁调查发现:柳州寨隆镇壮语中老年人入声字清浊声母主要归上声和去声;中年人和青年人清声母主要归去声,浊声母主要归阳上和去声。其原因:一为地理位置影响;二为受普通话影响。(见《广西柳州寨隆镇壮语老中青三代声调归字差异及其原因探析》一文,载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韦力尔和韦茏珍发现寺山壮语存在平声低化链移、去声归并和入声舒化三个特殊的音变演化现象。认为寺山壮语声调的平声、去声和入声的音变演化类型可以为声调类型学和音变演化学提供参考材料。(见《寺山壮语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一文,载于《汉字文化》2023年第11期)

4.在壮语标调方法方面

韦彩珍总结出壮语新汉借词中古入声字的声调的转写规律。(见《壮语新汉借词中古入声字的声调》一文,载于《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版》2014年第3期)

韦树关建议对《壮文方案》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修订,以使壮文的标调法更趋完善,更适应壮文推行工作的实际需要。(见《关于完善壮文标调法的几点思考》一文,载于《广西民族报·汉文版》2014年12月26日第5版)

卢奋长认为壮文新汉借词的标调方法不能很好地照顾各地方言,为此提出借鉴布依文方案及廖汉波先生的意见对壮文新汉借词声调调号进行尝试性改进。(见《关于壮文新汉借词声调调号处理办法的思考》一文,载于《三月三·壮文版》2019年第6期)

四、音系的研究

一共查到相关研究成果12篇。这些成果对那岩壮语、横县(古律)土语和那安壮语等12个壮语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结构性描述,进一步揭示了不同壮语方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壮语的历史研究和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具体成果如下:

李贫著《那岩壮语音系概况》。(载于《民族翻译》2013年第3期)

王碧玉著《西畴摩所壮语音系》。(载于《文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黄少兰著《横县(古律)土语音系及词汇》。(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侬常生著《云南省那安壮语音系及其音韵变异》。(载于《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卢勇斌、韦远诚著《武鸣罗波壮语的音系概况》。(载于《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版》2014年第6期)

覃凤余、李冬、李彩红著《贵港覃塘镇姚山村壮语音系》。(载于《三月三·壮文版》2016年第6期)

钟宇星著《广东连山壮语音系调查与分析》。(载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赵先进著《丘北浪砚壮语音系分析》。(载于《文山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张亚著《丘北纳思壮语音系探析》。(载于《品位·经典》2021年第16期)

卢奋长著《兴业壮语音系及其语音变异》。(载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李静著《文马壮语(文山市区)音系》。(载于《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9期)

覃玉兰著《马山县壮族壮语语音系统分析》。(载于《中国文房四宝》2014年第2期)

黄诗怡著《那社壮语音系描写及语音特征分析》。(载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

覃凤余、张郭艳、谢黔江、俞佳著《融水黑魁壮语音系及词汇》。(载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五、综合性语音研究

这类研究成果较多,主要内容为壮语方言语音的调查研究及壮语声韵调的描写和分析。

代表性成果有:

蒙元耀借鉴综合壮语音研究的最新成果,全面系统地概述壮语语音的声调、声母、元音韵母、鼻音韵母、塞音韵母、借词、语音对应规律等基础知识,为壮语文专业学生掌握壮语语音基本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壮语文的相关课程打下基础。(见《壮语语音》一书,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黄静露认为广西中南部地区壮语读书音源于“古平话”,但是其语音系统受壮语的语音系统的支配,这也是壮语读书音听起来像是“用壮语读字”的原因。壮语读书音的声母、韵母和中古汉语的声类、韵类的拟音基本一致,壮语读书音的声调也反映了中古汉语 “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壮语读书音的产生与“古平话”有关。壮语读书音的语音系统和汉语平话方言、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密切相关。(见《广西中南部地区壮语读书音研究》一文,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

杨锋在采录武鸣壮语播音员不同类型的语料和不同种类的信号基础上,通过对武鸣壮语辅音、元音、单音节声调、双音节变调、语调、呼吸与韵律等方面的分析,从语音、嗓音、呼吸多个角度综合研究了壮语语音规律,建立了壮语语音库和参数库,为壮语语言资源保护、语音工程和语言安全奠定了基础。(见《武鸣壮语语音实验研究》一书,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出版)

李锦芳和黄海暑发现云南宁蒗壮语与布依语第三土语关系密切,其语音具有鼻音尾韵母普遍鼻化、无撮口呼韵母、无翘舌音声母以及调值系统以降调为主等特点,表现出较多非侗台语言特征。认为这是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变异现象,反映了语言接触、代际传承断裂和社会功能萎缩的多重压力,其语音变异模式为壮语方言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见《云南宁蒗壮语语音特点及其变异》一文,载于《民族语文》2018年第3期)

韦名应深入调查桂东地区六个壮语点,对这一区域壮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变异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了应分别归为北部方言两个土语的意见。该书极大地丰富了该边缘壮语区域研究的内涵,公布了一批极有价值的语料,语言事实及分析可告,可作今后壮语方言土语划分调整的重要参考。(见《桂东壮语语音研究》一书,民族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

侬常生归纳出云南剥隘壮语80年来的语音变化情况:一是音系简化趋势明显:声母、韵母数量减少,音节结构简化,长短对立消失,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二是语言接触驱动演变:受汉语西南官话影响,送气音弱化、调类合并等现象与汉语方言渗透密切相关;三是内部演变与外部影响并存:元音链移、声调合并等属语言内部自然演化,声母送气特征弱化、借词音系规则调整等反映汉语接触的深层影响;四是代际差异与社会变迁:年轻一代发音受普通话教育及媒体影响,加速了传统语音特征的流失。(见《云南剥隘壮语80年来的语音变化》一文,载于《民族语文》2020年第6期)

其他重要成果还有:

莫妙兰著《靖西陇栋央话语音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蒙柱秀著《巴马所略壮语语音调查》。(载于《三月三·壮文版》2013年第5期)

蓝明生著《壮语文研究系列综述之二:壮语音研究综述》。(载于《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版》2013年第6期)

黄静露著《蒙公乡壮话语音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贵港木祥村壮语读书音研究》(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韦钰璇著《壮语标准语朗读的停延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黄慧、罗昱、覃凤余著《东兰壮语的语音、词汇》。(载于《百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陈丽丽著《壮语武宣土语语音研究》。(暨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孟飞雪、朱婷婷和黄涓著《田阳壮语的语音、词汇》。(载于《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韦蓝海著《东兰县巴拉壮语语音屈折试析》。(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黄雪梦著《武宣壮语鼻音自成音节现象初探》。(载于《百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罗聿言著《巴马壮语前缀的语音表现》。(载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农振凤著《浅谈江局壮话的语音特点》。(载于《三月三·壮文版》2016年第6期)

莫克利著《大丰壮语读书音概述》。(载于《三月三·壮文版》2018年第6期)

韦彩珍著《壮语新汉借字语音转写的语音依据》。(载于《民族翻译》2019年第4期)

胡烽著《从江壮语语音特点及其内部差异》。(载于《铜仁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杨桂丽著《丘北曰者壮语声韵调分析》。(载于《文山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李秀华著《云南新堡壮语的语音特点及其演变》(载于《河池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王玉周著《壮语桂边土语未牙话语音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

何文绚、覃凤余著《从江县刚边、高麻壮语语音变异探究》。(载于《绥化学院学报》2023年第11期)

王杰著《基于端到端的壮语语音合成技术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24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杰、秦董洪著《低资源非自回归壮语语音合成》。(载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第2期)

杨桂丽著《丘北壮语的弱化音节》。(载于《百色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

黄诗怡著《那社壮语音系描写及语音特征分析》。(载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

罗永现著《剥隘壮语:四代人的语音变化》。(载于《语言学论丛》2024年第4期)

李佳著《壮语“蛤蚧”读音在方言中的分化》。(载于《广西民族报·壮文版》2024年5月15日第7版)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过去11年的壮语音研究在方言描写、接触现象、语音演变等方面成果丰硕,但在研究深度、研究广度、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1.在研究深度与方法论方面的不足:一是许多研究侧重于现象描述,对其内在机制和驱动因素的理论深入探讨较少;二是虽有实验语音学研究论著,但整体上实验方法的应用仍不够广泛和深入,尤其是对声调、内爆音、清鼻音、送气特征、长短元音的声学参数的系统测量和建模不足,依赖传统听辨和记音较多;三是较多研究是共时描写或基于比较法的构拟推测,历时追踪研究较少,难以精准描述音变的速度和轨迹。

2.在研究广度与覆盖面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高度集中于广西中北部、西南部及云南文山(北部方言为主),对桂东、桂东南、桂西边境地区、广东连山、贵州从江等地零星壮语点,以及除左江、德靖土语核心区以外的南部方言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二是虽然普遍承认汉语接触的影响,但对接触类型、接触层次、具体接触机制以及不同汉语方言(平话、粤语、西南官话、普通话)影响差异的系统研究不足;三是对语音变异(如腭化音[pj]/[mj]弱化、送气音引入、声调合并)与社会变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城乡差异、语言态度、多语能力)的量化关联分析较少。

3.在语音学重要议题研究方面的不足:一是在壮语音系本质的理解上存在关键短板:声调分化、内爆音弱化、南部方言第4调的特殊性等核心问题与发声态密切相关,但对此进行系统生理或声学(如EGG)研究的成果极少;二是韵律研究几乎空白:对壮语连读变调规则、语调模式、重音、节奏等超音段特征的研究极其匮乏,以至语音合成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不牢;三是语音变化与构词法、形态范畴(如体、态)、句法结构的互动关系鲜有探讨;四是对极度濒危或社会功能严重萎缩的壮语方言点的系统性、高质量录音建档工作不足,存在语料永久消失的风险。

4.在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大型、标准化的语音数据库,严重制约了比较研究和机器学习应用;二是语料标注与共享机制欠缺,以至大量田野调查的原始录音、转写、标注数据未能得到有效整理、标准化和公开共享,造成研究重复和资源浪费。

七、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根据壮语百年来的研究进展,尤其是近11年来壮语音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和规划需要,现对今后壮语音的研究方向提出以下建议:

1.深化理论阐释,拓展研究方法。主要措施:一是系统运用声学分析、空气动力学、喉头仪等技术,深入研究发声态、声学细节、韵律特征等,建立壮语语音的量化参数模型,加强实验语音学应用;二是运用优选论、依存音系学等理论框架,深入解释音变机制、音系规则和接触引发的音系重组,将现代音系学理论融合到壮语音系的研究中;三是开展更多的历时追踪研究,加强跨方言点精细比较,构拟更精准的区域性祖语和演变路径。

2.拓展研究广度与深度。主要措施:一是系统调查研究薄弱区域(桂东、桂东南、黔南、边境地区)的壮语方言,填补调查空白;二是细致区分不同历史层次汉语借词的音系表现,量化分析不同汉语方言对壮语的影响,研究壮语作为源语言对周边汉语方言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探索接触音系学模型在壮语中的应用等,深化语言接触研究;三是开展语音变异的社会语言学调查,量化分析语音变化与年龄、性别、教育、网络、语言态度等因素的关系,构建语音变化的社区模型,强化社会语言学研究。

3.聚焦关键前沿议题。主要措施:一是运用实验手段全面调查壮语各方言点与声调、声母、韵尾相关的发声类型及其变异,建立壮语发声态类型学,全面开展发声态的系统研究;二是系统研究壮语的连读变调规则、语调模式、重音系统和节奏特性等,全面开展韵律研究;三是研究语音屈折在构词和语法标记中的作用,以及句法结构对语音实现的影响,探究音系-形态/句法接口;四是优先对高度濒危壮语方言进行高质量、多模态(音视频) 的系统性记录和建档,强化濒危方言抢救记录。

4.加强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主要措施:一是推动建立多方言点、标注规范等大型壮语语音数据库,构建壮语语音资源平台;二是深化壮语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等技术研究,推广语音技术应用;三是将壮语音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壮文规范与完善、教材编写、壮汉双语教育等,促进壮语音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5.促进跨学科合作。主要措施:一是加强语言学内部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语义、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交叉研究;二是积极与人类学、社会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AI)、医学(言语病理) 等领域合作,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完)

(作者为广西壮文学校图书馆研究馆员)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