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fanhoiz
3上一版
 
试论《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的壮语翻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试论《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的壮语翻译

□ 黄利莉
 

【摘要】 使用壮语翻译汉语歌词,是汉壮两种语言接触和交融的语言现实,也是壮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和我的祖国》壮语版歌词是汉译壮作品中比较经典的代表作。笔者对该作品壮语版歌词的词语、定语结构以及翻译标准进行分析,探索歌词汉译壮的方法和规律,以期对汉壮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歌词;壮语翻译

一、引言

现代汉语歌词的壮语翻译萌芽于195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颁行《壮文方案》并在壮族地区推行壮文之后。随后至1966年7月是其发展阶段,其中1957年创刊的《壮文报》是汉译壮歌词作品发表的主要阵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浪涌时期和黄金年代,1982年8月复刊的《壮文报》(1986年7月,该报社更名为广西民族报社)以及1986年创刊的《三月三》(壮文版)杂志[1] 是壮文作品创作、翻译和发表的“一报一刊”阵地,使用壮语翻译汉语歌词的浪潮也随之涌现。

《壮文方案》诞生伊始,壮文歌词译作主要发表在“一报一刊”上,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也不断有译作通过配音或播音,出现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壮语节目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兴起,2018年以来,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以弘扬民族语言文化、推介广西优秀文化为核心,策划了《为你读诗(壮语版)》(壮语读诗)栏目,集合大批区内外精通壮文的优秀翻译者对精选的汉语诗歌进行壮语翻译,开展录音和制作工作。通过传统的广播形式和自媒体等媒介向区内外推送,又一次形成了使用壮语翻译汉语歌词的浪潮,其中汉译壮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就是《为你读诗(壮语版)》系列作品之一。

《我和我的祖国》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爱国主义歌曲,歌词是著名词作家张藜于1983年末创作。该歌曲采用抒情和激情的情感渲染手法,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生动地展现出中国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依恋、歌颂和祝福, 2019年6月该歌曲被中宣部选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2] 同年,该歌曲被著名壮语翻译专家覃祥周译成壮语版,由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在国庆期间制作、推出。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3],《我和我的祖国》汉译壮歌词的产生以及被媒体广泛的推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汉译壮诗歌在新时代浪潮的一次升华。然而,至今还未有人对该作品进行过专题研究。因此笔者试着从该壮语译作的词语、定语结构及翻译标准等方面进行专门分析,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汉壮翻译和赏析提供部分参考性意见。

二、译作概貌

《我和我的祖国》歌词汉文原版共有24句,以壮语翻译的歌词也是24句。该歌词的汉、壮双文对照如下:

我和我的祖国Gou caeuq guekcoj duh gou / 一刻也不能分割Yaep ndeu hix mbouj ndaej doxmbek / 无论我走到哪里Mboujguenj gou bae daengz gizlawz / 都留下一首赞歌Cungj ciengq ok fwenhaenh fwendanq /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Gou ciengq gij goengq bya sangsang haenx / 我歌唱每一条河Gou ciengq gij dahraemx laeswenz / 袅袅炊烟Hoenz hwnj nyeuqnyeuq / 小小村落Aen mbanj iqet / 路上一道辙Gwnz roen miz diuz vunq / 我亲爱的祖国Guekcoj ceiq ndeigyaez duh gou /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Gou ciengxlwenx cungj ing youq ndaw rungj duh mwngz /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Mwngz yungh mwngz gij simgyaez daxmeh daeuj doiq gou gangj naeuz / 我的祖国和我Guekcoj duh gou caeuq gou / 像海和浪花一朵Lumj haij caeuq dujva raemxhaij / 浪是那海的赤子Varaemx dwg bouxlwg dahhaij / 海是那浪的依托Dahhaij hawj varaemx ndaej ing / 每当大海在微笑Youq mwh dahhaij riunyumnyum / 我就是笑的旋涡Gou couhdwg aenbaenq riu de /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Gou baen dawz gij youheiq dahhaij / 分享海的欢乐Faenyiengj vaiqlag dahhaij / 我亲爱的祖国Guekcoj ceiq ndeigyaez duh gou /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Mwngz dwg dahhaij raemx cungj mbouj hawq /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Ciengxlwenx hawj gou raemx bik fubfab / 心中的歌Beijfwen ndawsim

三、翻译分析

1.词语的翻译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其中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通过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达一个具体的意义,用来构建语句、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4] ,因此一般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都会以词作为基础。

虽然汉语和壮语在词汇上拥有大量的共有特征,甚至有大批的同源词、关系词以及借词等,但是也各有特点,尤其各自的构词法、标准语、书面语、文字和语言接触的情况不尽相同,导致在实际使用中汉、壮两种语言的词汇不能完全对应。

壮族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过本民族的统一的地方性政治、经济中心,因此时至今日也并没有形成实质的统一的壮语标准语,只是制定了标准音[1] ;且壮族在历史上缺乏统一的民族文字,现代壮文的教学和使用范围有限以及壮语有声媒介的相对匮乏等原因,因此统一的现代书面语词汇、文学词汇和新词术语也就难以普及;加之壮族和汉族等多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长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所以壮语中拥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因此对《我和我的祖国》的词汇概貌以及重点词汇、文学词汇的壮语翻译进行分析,可探索壮语词汇的独特魅力。

《我和我的祖国》的壮语作品共128个译词。从词的类型上看主要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其中出现的译词单纯词没有现代汉语借词,也就是说翻译没有完全采用音译进行汉、壮语词汇对译;针对在传统壮语文学语境中可能缺失的相应词汇,该译作则多使用老借词,即按照早期汉语借词的规律借入的词语,例如daihhaij(大海)和faenyiengj(分享)等。针对在传统壮语文学语境下可能缺失或者口语实际应用直接借汉的合成词,该译作则使用壮语传统的偏正式、联合式构词法进行仿造。例如:

例1:祖国guekcoj

汉语“祖国”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前偏后正的偏正式合成词。在现代壮语口语中,大多数方言深受汉语的影响,导致本民族词汇丢失或者缺位,“祖国”这个概念都大多直接音译汉语来表达,但该译作使用guek(国)和coj(祖)两个词素,根据壮语传统的前正后偏的偏正式构词法对“祖国”一词进行翻译,使得guekcoj(祖国)一词的概念在壮语文学中得到复位。

例2:亲爱ndeigyaez

汉语“亲爱”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联合式合成词。该词语在各地壮语方言中的表达不尽相同。但在现代壮语口语中,大多数人都是直接音译,但该译作则使用ndei(好)和gyaez(爱)两个意义相关的词素以并列的方式构词,使ndeigyaez(亲爱)的语义在壮语中得到较为准确的体现。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可知,该译作的词语从一般可对应词汇的翻译到丢失或缺位的文学词汇,翻译都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原歌词准确的语义、信息和情感。

2.定中结构的翻译

定语指的是修饰限制名词或量词的成分,属于句法成分的组成部分,主要由形容词、名词、代词、数字、介词短语或者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者句子充当。[5]在现代汉语中,定语通常置于中心词之前,对中心词起到修饰或者限定作用,构成定中结构。但是传统壮语的定语结构与现代汉语的相反,为中定结构,即中心词在前,定语在中心词之后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定或补充。[6]

对原文含有定语成分的歌词,译者采用的都是壮语传统的中定结构进行翻译,保持了壮语传统语法结构和规律的清晰度和缜密性。例如:

例3:Gij goengq bya sangsang haenx每一座高山

Goengq bya(山)是中心词,sangsang(高高)是定语,使用不定量词gij(些)+代词haenx(那)构成的限定结构把中心词和定语框在中间,构成完整的前正后偏式的壮语中定结构。

例4:Guekcoj ceiq ndeigyaez duh gou我亲爱的祖国

Guekcoj(祖国)是中心词,ceiq ndeigyaez(最亲爱的)作为第一层修饰语,duh gou(我的)作为第二层修饰语,两层修饰语构成完整的定语共同修饰guekcoj,构成完整的前正后偏式的壮语中定结构。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可知,该歌词的壮语翻译作品,在定语结构上完全保持了壮语传统前正后偏式的中定结构,没有生搬硬套按照汉语前偏后正式的定中结构去翻译,也没有采用汉语“的”字结构去翻译,译文的壮语语法结构清晰,壮语语感韵味十足。

3.翻译的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翻译标准的认识也会有所发展,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原则在我国百年来的翻译有着深刻的影响力。“信达雅”三字原则,也称为“三难原则”,其中“信”指的是翻译的内容要忠于原文,“达”指的是翻译的文句要顺畅,“雅”指的是翻译的作品要有文采。[7]

“信达雅”是译者翻译活动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自它产生起到今日,虽然翻译界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后来所提出的新理论或新观点都没有将其进行超越。下面,笔者从“信达雅”三个方面的翻译标准对《我和我的祖国》壮语版歌词进行分析。

(1)信

如前所述,该作品壮语歌词共24句,跟汉文原版相同。这是壮、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决定的,在语言类型学中壮、汉两种语言都属于孤立语,从语序上看都是SVO型语言。因此在汉壮互译的过程中,基本能做到逐句对应而不轻易丢失原文信息。

汉译壮要做到“信”,就要在下笔翻译之前全篇通读原文,深刻理解和把握原作的结构、内容和中心思想,充分消化、反复比对、找出原文和译文可能存在的单词、术语、句子、思想、结构和语言差异等方面的难点,再通过查阅工具书、著作和相关译作等资料,解决上述问题,反复推敲和修改,最后获得译文对原文的“信”,例如:

例5: Gou caeuq guekcoj duh gou我和我的祖国

从单一词的语义都能一一对应、语序的结构都为并列结构、句子的意思都能完整不缺等方面观察,该句的翻译能做到壮、汉完整对应,译文保证了原文信息的完整性。

例6:Hoenz hwnj nyeuqnyeuq袅袅炊烟

译文完整地反映了汉语原文的信息,只是译者对汉语原文的语序进行了调整,把原文的偏正结构调整为壮语的主谓结构,且以壮语表示炊烟升起状态的AA式后附拟态状貌词nyeuqnyeuq代替汉语的AA式拟态叠词,完整地保证了壮、汉语词语间的语义对应。

(2)达

壮语翻译汉语作品,还要把握住“达”——文句要顺畅。因此,译者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壮、汉双语表达能力,掌握壮、汉两种文字,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知识背景,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待翻译条件准备妥当后,再着手按照译文的语言习惯和规律进行翻译。否则可能造成词不达意、句不通顺、不符合译文语言习惯或规律的情况,从而使得读者难以理解译文的意思,更不能掌握原文的信息。

《我和我的祖国》壮文译作准确地处理了这些问题,通过对全诗的观察,可见译文符合壮语语言的规律、表达的习惯,词句通顺,做到了“达”的翻译标准。例如:

例7:Lumj haij caeuq dujva raemxhaij像海和浪花一朵

译文选用的单词都为常频词汇,容易理解,在语序结构上haij caeuq dujva raemxhaij与“海和浪花一朵”同属并列结构,不仅保证了与汉语尽量一致的句型结构,还保证了壮语传统语法的规则,使得译文通俗易懂、字句顺畅。

例8:Gou couhdwg aenbaenq riu de我就是笑的漩涡

译文采用壮语传统前正后偏的偏正式中定结构的语序对汉语原文“笑的漩涡”进行处理,后置指示代词de(那)对前面的句子成分进行限定,保证动词riu(笑)在句子中只做定语,而不会产生可能是句子谓词的歧义。这样的结构是壮语口语常用的,这样能保证动词或动宾短语做定语的句子是偏正结构,而不被歧义理解为主谓结构。

(3)雅

使用壮语翻译汉语作品,尤其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在保证作品达到“信”和“达”两项标准后,尽可能地达到“雅”,即译文同样应该具有文采。在汉语诗歌作品壮语翻译方面,“雅”不仅考验译者壮、汉双语表达能力,还考验译者文化、文学、诗学、修辞、民俗和历史等各方面知识修养和功力。

另外,“雅”的标准主要是指的是译文要有文采,并不是指文藻、词彩的堆积和咬文嚼字,抑或用一种语言的标准去评判另一种语言的词语是否礼貌或文雅,因为不同语言的造词法、表达习惯、审美标准和世界观是有差异的。因此译文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所呈现的“雅”应该是就翻译所使用的语言而言的,而不是采用原文的评价标准去判定。

《我和我的祖国》壮语版歌词,词句和表达符合壮语本身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并且充分地运用了壮语的双音节AA式叠词或词缀、AA式或AB式双音节形容词,使得译文诗句具有律动感、节奏感,符合壮语使用者的听觉审美和心理审美,因此做到了一定的“雅”。例如:

例9:Gou ciengq gij goengq bya sangsang haenx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每一座高山”的“高”翻译成双音节AA式的sangsang(高高),既能弥补因为壮语ciengq(歌唱)和其他单词都为单音节词而造成的壮语译文和汉语原文音节数量不对等而可能影响诵读节奏的不足,同时又增强了对山高程度的描述,以及诵读时候音节的律动感。

例10:Aen mbanj iqet小小村落

“小小”翻译成双音节AB式的iqet,由形容词iq(小的)加上表示程度微小的后缀状貌词et构成,且后缀et音韵平仄规则受形容词iq的声调制约,即iq为奇数调(壮语第5调),则后缀et也要求为奇数调(壮语第7调),以此保证音律的和谐,使得译文符合壮语听众的心理审美,且心理上能够从声貌的程度能够折射出状貌的程度。

四、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我和我的祖国》壮语版歌词的词语、定语结构和翻译标准的观察分析可知该译文遵循壮语语言规律、符合壮语表达习惯,且能够吃透原文,使得译文内容忠实原文、词句通顺,达到“信”和“达”的标准;同时译文还巧妙地运用壮语独特的叠词规则和音韵规则,使得静态的译文内容呈现出动态的律动感和节奏感,达到一定程度的“雅”。

但是,译文从词语的选用、作品有声化和作品的传播等方面也还有一些可探讨之处。例如:

1.人称代词“我”,壮语对应汉语,翻译为壮语大多数方言和大多数壮傣语支语言表示平称的单数人称代词gou(我),从语义的准确性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翻译中,可以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根据语境把人称代词调整为谦称hoiq(我),或调整为包括式的复数人称代词raeuz(咱们)等,以此获得词语透露出的细腻的语义差别、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面对伟大的祖国母亲,人称代词使用谦称,译文的情感会更加细腻化;或者使用包括式复数形式,译文的内涵会更加深刻化。

2.译文形容词或动词加后缀而形成的AB式结构——例如iqet(微小的)——调整为ABB式结构的iqetet(微小的),会使音节的节奏重心更明确、节拍的律动感更强烈。词语或者句子间的节奏关系越清晰,越有利于译文的朗诵、播音等有声化实践,听众也更容易获取译文内容的信息和声音审美的体验感。

3.用壮语翻译汉语作品,正式发表和保存的渠道有限,传播范围就会受限,就不能够更全面、更持久地服务有需要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例如《我和我的祖国》壮语版除了限时性地通过相关广播发表,以及发表在相关广播的公众号、网站上,便不再有其他传播渠道。因此加强对汉壮互译翻译作品传播渠道的开拓和扶持力度,建设相关数据库,更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传播和保存壮汉语互译资料。

五、结语

《我和我的祖国》的壮语版歌词是壮语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建设的典型实践,是汉译壮译作在新时代发展的代表性作品,是壮、汉双语文化交流交融的文化结晶,也是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增进各民族相互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实践成果。专题研究汉译壮歌词翻译并总结出相关经验和方法,加强壮汉诗歌互译的经验交流和扶持力度,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均如等.壮语方言研究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2] 新京报. https://www.bjnews.com.cn/news/2019/06/17/591924.html.

[3] 傅宗洪. 试论歌词在歌曲中的地位 [J].人民音乐评论,2008(3).

[4]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 朱德熙. 语法讲义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韦庆稳. 壮语语法研究 [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7] 沈苏儒. 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作者系广西广播电视台《壮语新闻》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壮语播音、壮语同传、壮汉双语新闻翻译)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