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语文学科“教”与“学”的现状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语文学科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一关系,实现其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让它们在教学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语文;载体;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
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点科目,除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内容之外,它还应该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语文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好这种关系,让语文因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而丰富,也让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因语文而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一、语文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语言伴随劳动产生且先于文字出现。我国有很多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却都有其各自的语言,这其实也可看做是语言先于文字出现的一个佐证。同时,在文字出现之前,语言也起着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以壮族为例:壮族原先也没有本民族文字,其古老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麽经、山歌等,最早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直至隋唐时期,壮族先民开始结合壮语语音的特点,通过汉字偏旁部首的增减、组合,创造出“土俗字”(亦称古壮字或方块字)并在民间流行。例如古壮字“伝”(vunz),由汉字“人”和“云”组合而成,意思是“人”;再如“公式”(naz),是“田”的意思,由汉字“那”和“田”组合而成。但由于这些土俗字不是成熟的文字,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因而无法形成通用的壮族文字,直到1955年拉丁壮文的创制,壮文才逐步实现统一和通用。而恰是先民们创造出的这些土俗字,壮族的麽经、山歌本等才得以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而这,正是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一观点的有力支撑。综上,既知语言和文字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那么由语言和文字结合而成的语文,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让语文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呢?为了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当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二、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
先来看“教”的现状。当下,语文学科的“教”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应试教育模式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苏联引荐过来后就一直沿用,直到2005年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后才逐渐退出中国教育主导地位。但几十年发展下来,这种模式早已根深蒂固,加之我国中考、高考及各类公考等,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试就依然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为了出成绩,其课堂教学仍会不自觉地变成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这在短期内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也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其自主钻研、自主探究的能力。
再者,应试重压下的教学内容往往会过多地依赖书本知识而脱离实际生活。教材里古诗文的时代背景,与我们如今的时代相距甚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没有联系实际,拓展讲解作品背后的人物故事及时代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吸引其注意力,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又加重课堂的枯燥度,那么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学习兴趣便只是时间问题。
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碰撞。国家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五育并举,学校为此开展了各类如书香校园、书法、征文、朗诵、演讲等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些活动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但现实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实都很难匀出足够多的时间来认真地、高质量地完成活动,加之又有应试的重压,为了平衡个中关系,活动往往只能流于表面,难以真正达到涵养学生内涵,提高其综合素养的目的。
其次是“学”的现状。初中生课业繁重,城镇中学的作息时间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九点半左右,部分学校甚至还鼓励学生加班。长时间的学习,繁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睡眠不足,既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质量,又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加之青少年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满堂灌的课堂更加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枯燥的课堂和睡眠不足的双重夹击下,不少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继而陷入“厌学→成绩下降→自信心受损→更厌学→放弃”的恶性循环中。
此外,“学”的现状也受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也加速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渗透。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皆有两面性,信息网络带来的影响也是积极和消极共存。就青少年而言,网络可以向其传播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让其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但网络中存在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在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1]。加之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因此他们极易沉迷其中,甚至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产生依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综合素质、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
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传统阅读的吸引力远远不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吸引力大。在“升学率”这座大山的重压之下,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各方面情况的标准。于是学校给教师施压,教师又给学生施压,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填满,学习和作业的时间尚且不够,更遑论匀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语文学科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
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2]。习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来解读,就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牢记语文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传承与弘扬的关系这一观念,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语文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实现语文学科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一)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材中收录的经典古诗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无一不展现着古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深邃隽永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有目的地向学生传输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过多地受制于应试,为了成绩忽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悟。
那二者如何相互融合呢?我们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例进行探讨:
文化遗产指的是有形的文物和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教材上的《身边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向学生展示和普及民族文化的好课例。我们将全班学生按照地域分为若干小组,即同个乡镇或相邻乡镇的同学作为一组,让他们利用周末放假时间有目的地去收集和整理家乡的风俗文化,而后分别推荐和评选出本组认同的“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如1991年出版的《布洛陀经诗译注》和2004年出版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其所收录的麽经抄本有大部分是在玉凤镇发现的,那么玉凤镇的同学就可以据此做一个关于麽经的专题;坡洪镇天安村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会举行传统祭田仪式,坡洪镇和五村镇的同学便可以借此机会了解祭田风俗,探寻壮族的稻作文化,同时还可以与贵州布依族的六月六民俗做一个横向的比较,看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百育镇的同学可借助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到初八的布洛陀祭祀大典,收集整理壮族的民间祭祀习俗、布洛陀的神话传说等。
回到课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分别展示和讲解本组的收集成果,如此既活跃了课堂,也达到了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壮族文化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学生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素材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综上,即是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绝佳例子,通过这种融合,让学生在主动了解和探寻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唤醒其对家乡风俗文化的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关注,从中体悟语文之美、民俗之美和文化之美,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滋养学生的内涵,从而激发其文化传承的意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语文学科的背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既有灿烂深邃的古老文化,也有丰富各异的民族文化,无论是何种文化都需要依靠语言文字加以传承。因此,语文在文化的传承上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以杜甫的《石壕吏》为例。《石壕吏》是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组诗中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讲述的是差吏夜到石壕村征兵的事,揭露了彼时政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基于考点而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鉴赏,那学生很快便会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去体会其中的情怀。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对杜甫的生平及此诗创作背景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将其与组诗中的其他诗歌进行横向比较,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和剖析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除了横向比较之外,还要进行纵向深入挖掘,将组诗的深刻思想及其所折射的社会主要矛盾,与近现代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安史之乱平定之战还是抗日战争,对于彼时的大唐王朝和今日的新中国而言,都是一场正义之战,都承载了先贤先辈浓烈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有了横向和纵向的参照,《石壕吏》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脉络清晰了,学生能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理解诗歌背后那段黑暗的历史,也能去理解抗日战争的惨烈,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又如《阿长与<山海经>》。教师在授课时往往会重点讲解阿长的形象及作者前后对阿长情感变化,继而忽略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那文中包含了什么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呢?文题已经给出了答案——《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民族、物产、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以神话为例:由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之“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可知,中国最早的射日神话出自《山海经》。壮族也有射日神话,出自《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九(个)太阳同齐(出),三年干旱连连,四年火红炎炎……阿正会杀太阳……削树标竹做箭,破树金竹做弓,射去天(上)嗖嗖,飞转去射太阳[3]……”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可从《山海经》中记载的“日”的由来,延伸到射日神话的诞生、各民族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再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太阳崇拜文化等,层层深入,给学生构建一个瑰丽奇特的神话世界,如此既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普及了民族文化。
再如介绍物候学知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可以将物候学知识拓展到二十四节气上,让学生领略到藏在时间里的中国智慧。同时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歌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也可相应地拓展,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有趣。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不仅仅是一门需要背诵的功课,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灿烂无比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学科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多重提升。
(三)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个领域。”由此可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并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
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归还予学生,以指导者的身份有目的地向学生分派任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记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4];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和探究蕴含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要充分把握和利用教材,深入解读教材中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巧妙地抓住其与教材的融入点,认真规划好课堂教学内容;要了解学情,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渗透的方式、内容等,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贯穿到日常教学中;最后,教师要依托本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并结合教材内容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通过身边的文化现象,积极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本民族文化,引导学生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和本民族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5],让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得到有效传承,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四、结语
语文学科,以典范的古今文学作品为教学媒介,承担着启迪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和渗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既能丰富学科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又能对学生的观念进行指导,滋养学生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还能充分发挥其文化载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核心素养。总之,我们要充分把握好和利用好初中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让语文学科因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而丰富,也让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因语文学科而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 方申华.浅谈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赤峰学院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138-140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
[3] 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4] 郭丽萍.初总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J].亚太教育,2020(8):166
[5] 张晓玲.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周刊,2023(20):109
(作者为百色市田阳区第四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