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vwnzva
3上一版
 
壮语副词ɕaŋ2/tsaŋ2(未曾)的来源
Saehgonq Capmbanj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4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语副词ɕaŋ2/tsaŋ2(未曾)的来源

□ 郑铭茵 黎 月 赵云姝 邱俊豪
 

【提要】 壮语复制了汉语“未曾”这个词的构词方式,仿造表示“未曾”义的壮语形式“(壮语)否定词+汉语曾的读音ɕaŋ2/tsaŋ2”,其中,否定词因信息量低导致弱化并最终消失。

【关键词】 壮语;未曾;仿造;语源

在壮语中表“未曾”义常用ɕaŋ2/tsaŋ2表示,是使用ɕaŋ2还是tsaŋ2主要看当地壮语音系中是否存在塞擦音。若某地壮语音系有塞擦音声母ts,一般会用tsaŋ2来表示,如果没有,往往会用ɕaŋ2。在用法上,壮语ɕaŋ2/tsaŋ2通常放在动词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是过去某段时间没有存在或没有发生过的。例如白土壮语:

kjoŋ5 lak8 ni4 kuːn3 ɕaŋ2 kɯn1 dau3.

些 孩子 这 都 还没有 吃 来

这些孩子都还没吃呢!

ɕaŋ2前面可加li3表“还”:

ki3 lak8 raːn2 te1 li3 ɕaŋ2 pan2 raːn2 le

些 孩子 家 他 还 未曾 结婚 呢

他们家几个孩子都还没有结婚呢!

动词后面往往有助词vaːi6表“过”。例如:

lak8kjoːi3 ku1 ɕaŋ2 kɯn1 vaːi6 pɯ.

芭蕉 我 不曾 吃 过 啵。

芭蕉我没吃过。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未曾”义的ɕaŋ2/tsaŋ2,前面加否定词ʔbou3/ʔdi1,表达的意思不变,仍然表示“未曾”义,即加或不加否定词,意义完全相同。否定词属于高频词,笔者推测,表示“未曾”义的ɕaŋ2/tsaŋ2是从同样表示“未曾”义的壮语词“否定词+ɕaŋ2/tsaŋ2”弱化而来。潘悟云先生指出,频率和信息量成反比,信息量小的词,语音容易弱化(潘悟云2002)。

下面我们把各地壮语否定词“不”和“未曾”意义的词形列表如下:

公式

从表中可以看出,贺州壮语“未曾”使用“否定词+ɬaŋ2”形式,只不过否定词的韵母eːi表“未曾”义时为i;忻城则是tsaŋ2和“否定词+tsaŋ2”两种形式并存;武鸣、宾阳、三江、德保这些地方壮语表“未曾”只有一个音节ɕaŋ2或者tsaŋ2,否定词完全脱落;处于中间状态的是平果、上思,这两个地方的壮语表 “未曾”义时第一个音节韵母弱化、消失,只保留声母,后一个音节声母弱化、消失,只保留韵母部分,两个音节合为一个音节maŋ2/maŋ3。由此可以证实笔者的推测,壮语中表示“未曾”义的ɕaŋ2/tsaŋ2是由“否定词+ɕaŋ2/tsaŋ2”弱化前一音节的否定词而来。

联系汉语来看,“未曾”这个词古已有之。壮语的ɕaŋ2/tsaŋ2与汉语的“曾”字读音相近,壮语“否定词+ɕaŋ2/tsaŋ2”表示“未曾”义应该是壮语在长期与汉语的接触中,复制了汉语“未曾”这个词的构词方式,用壮语的“否定词”取代汉语表否定的“未”,并直接借用汉语的第二音节“曾”的读音。例如,忻城壮语有三个否定词:ʔi1ʔbau5/ʔdɯːi1,相应的忻城壮语表“未曾”义就有三个形式:ʔi1tsaŋ2;ʔbau5tsaŋ2;ʔdɯːi1tsaŋ2。很显然,ɕaŋ2/tsaŋ2从音节上来看是直接借自汉语的“曾”。

“曾”的古音属于曾摄开口一等,除了声调外,它与“罾”音韵地位相同。下面我们来比较 “曾”和“罾”在壮语中的表现形式:

语言点 未曾 罾

连山 ʧaŋ2 ɬaŋ1

武鸣 ɕaŋ2 θaŋ1

平果 maŋ2 θaŋ1

宾阳 tsaŋ2 θaŋ1

忻城 tsaŋ2 θaŋ1

贺州 ɬaŋ2

三江 ɕaŋ2 saŋ1

上思 maŋ3

德保 tsaŋ2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曾”和“罾”的读音在各地壮语中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看出壮语的ɕaŋ2/tsaŋ2是借自汉语的“曾”。

综上所述,在与汉语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壮语复制了汉语“未曾”这个词的构词方式,仿造出壮语表“未曾”义的表达形式“(壮语)否定词+(汉语曾的读音)ɕaŋ2/tsaŋ2”,其中否定词因信息量低导致弱化并最终消失。

注:本文主要语料属于壮语北部方言连山土语,是课题组实地调查所得;白土壮语语料由蓝庆元老师提供,其余各点语料均出自《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方音词汇》。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文员会编.《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年.

[2] 蓝庆元.《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 刘叔新.《连山壮语述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第一版.

[4] 潘悟云.《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J].《中国语文》2022年第4期.

(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东连山壮语汉语借词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3上一篇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