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汉壮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节选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七章)的内容。报告围绕翻译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剖析了翻译任务的背景、意义及核心要点,详细记录了翻译始末,并介绍了指导实践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策略。最后,总结了实践经验,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炼了翻译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教训。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简史》;汉壮翻译;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应用
引言
党史文献,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其汉壮翻译对于促进民族间的政治认同和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正式出版发行,真实再现党领导人民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伟大实践,深刻总结党的宝贵经验,彰显党的伟大精神。这部著作的汉壮翻译,有助于壮族同胞深入了解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一、翻译文本特性及其翻译策略
1.1翻译文本及其语言特点
《简史》(第七章)共十节,四万五千余字。详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的历史变革与关键贡献。此阶段,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型至市场经济,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翻译的《简史》壮文版《CUNGHGOZ GUNGCANJDANGJ GENJSIJ》 已于2021年6月出版发行。
《简史》作为党史文献,语言准确严谨、简洁明了、生动有力,体现时代特色,结构清晰完整。翻译时需深入把握这些特征,确保翻译准确合理,展现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1.2翻译原则和策略
本论文的翻译原则主要基于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在于追求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相近的感受。“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谭载喜,1999) 。这一理论强调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通过灵活的语言转换和语序调整,实现译文与原文在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进而促进文化与信息的交流传播。
汉壮两种语言在行文结构上既存在共性,又展现出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面对共性特征,我们大可采取直译策略,保持原文的韵味与形式;然而,面对差异,对那些蕴含丰富文化内涵或难以直接对应的表达,我们则必须进行句子结构的灵活转换和语序的重新调整。此外,根据汉壮语言间的差异和需要,灵活运用增译和减译等方法,以弥补语义上的不足,提升译文的流畅度和可读性。特别对于汉壮翻译而言,深入理解壮语与汉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差异,相较于仅关注其共性,具有更为深远的实践意义。
二、翻译实践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计划和时间表是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的前提。通过深入分析项目特点、准备充足资源、合理分配任务和设置时间节点,才能够有效应对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本文阐述《简史》(第七章)的汉壮翻译实践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总结三个关键环节。
2.1译前准备
在译前准备阶段,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壮语文室组织召开了《简史》专题业务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翻译方案,并详细分解任务。通过深入研究原文,预判潜在的翻译难点,并创建了新词术语词汇表,制定了翻译规范。以机器翻译文本为基础,结合30天的翻译时限,笔者制定了详细的翻译计划,包括平行文本与阅读资料的搜集、初版译文的撰写以及再版译文的整理与核对。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辅助工具,确保词汇查询、术语确定和文本理解的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定的译文格式。
2.2翻译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三轮整体翻译与校对。初译阶段,注重理解原文,把握整体脉络,对长难句进行断句、分析、重组,同时审慎处理新词术语和修辞内容。以确保译文的初步形成。进入修改阶段,笔者着重关注以下方面:(1)句子是否合格,通过语法检查和句法分析,确保译文符合语言规范;(2)表达是否准确,在语境中细致把握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以提升译文的准确性;(3)说法是否自然,注重译文生成的变通能力,确保翻译所得的句子符合日常交流习惯,易于读者理解;(4)反映是否一致,关注行文风格及韵律等方面的表达,力求保持原文与译文在整体风格上的协调统一。
为确保译文的一致性与准确性,笔者统一处理了高频词汇与难点,并整理成表,方便后续查阅。同时,优先使用了此前新词术语专家会和壮语文室讨论会选定的词。最后,利用壮文校对软件进行机器校对,有效规避了拼音文字的拼写错误。
2.3译后总结
经过此次翻译,收获颇多。首先,深刻的体会到了译前准备的重要性。充分的译前准备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础。其次,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态度非常重要,译者必须要认真、严谨。在翻译实践中,我们深知初版译文的重要性,绝不可轻视。若起初便敷衍了事,必将导致后续修改和完善工作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此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情绪所带来的影响。最后,译者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例分析
从某种的意义上讲,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两种语言恰当对应的过程。这对应包括句子形式的对应 (即句段结构对应) 和词义对应。奈达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这样说过:“翻译必须将‘重现 (原文) 信息’作为基本目标。舍此,译者所做的一切都从根本上有悖于其职责。但是要重现原文信息,译者就必须实施语法与词汇层面上的诸多调整(何刚强,2009)。” 要使两种语言在意思表达上充分接近,打乱甚至完全抛开两种语言表层结构的对等势在必行。
接下来,笔者通过具体的实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党史文献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词义、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的体现。
3.1 词义层面的功能对等
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在翻译时应追求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阅读体验与信息获取上的对等。因此,在处理汉壮语言翻译时,译者需灵活应对两种语言在词语选择和使用上的差异,避免机械对应,确保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在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源语形式,以打造更贴近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译本。
例1:不能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应该勇于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译文:Mbouj ndaej aeu gij goengsik gwnz saw bae hanhhaed、 gatheh、 donjraed yiengh saedguh gwzming fatmaj riengjvaiq youh lai cungj lai yiengh haenx, wnggai miz damj bae yenzgiu gij vwndiz moq ok laeng ndaw saedguh moq.
例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
译文:Saedguh dwg aen biucinj dandog genjniemh caenleix, hag gvaq Majgwzswh Cujyi bouxboux cungj gaenq rox diemj neix.
在例1中,若将“现成的公式”直译为“gij goengsik yienzmiz”,虽传达了字面意义,却显得生硬,不符合壮语的文化和语言习惯。考虑到书中的公式恒定不变,而实践则在不断演进,采用词义引申将其译为“gij goengsik gwnz saw”(纸上的公式),这样的表达既保留了原意,又更加贴近壮语读者的理解习惯,增强了可读性。例2中的“常识”一词若直译为“cihsiz bingzciengz”,可能难以被壮语读者所接受。因此,笔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结合壮语读者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习惯,采用重写式翻译化解词义,将“常识”的内涵转化为“hag gvaq Majgwzswh Cujyi bouxboux cungj gaenq rox diemj neix.”(学过马克思主义的人都已经知道这一点),这样的译文更自然流畅,易于被壮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3.2 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
翻译若是能顺着原文一句一句地译出来,当然再理想不过了,但这种情形是十分鲜见的(何刚强,2009)。在党史文献翻译中,译者经常需要根据译语思维的习惯,对语序进行调整,适当的语序调整不仅能使译文自然、流畅,还有助于清晰地表达逻辑关系。
例3: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党在深刻分析基本国情、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路线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作出明确回答。
译文:Gaijgwz hailangh mboujduenh gyalaeg, aen saehnieb sevei cujyi miz gij daegsaek Cungguek mboujduenh baenaj, gaenjbik aeu Dangj raeuz youq mwh haeujlaeg faensik gij guekcingz baeznaengz、cungjgez gij gingniemh saedguh gvaqlaeng, daj gwnz lijlun caeuq sizcen haeuj yamq he hoizdap: Gijmaz dwg sevei cujyi、baenzlawz bae guh sevei cujyi? Guek raeuz guh gaijgwz hailangh、guh yiengh yendaiva sevei cujyi wnggai ciuqcoengz diuz gihbwnj lusen yienghlawz?
例3中,若直接按照原语序进行翻译,所得句子会显得生硬且难以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话,我们可以将其拆分并重组为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在持续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党面临着新的时代课题和挑战。其次,为应对这些挑战,党需深入分析国情,总结实践经验,对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索。最后,党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回答。这些核心问题涵盖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路径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路线。”通过这样的拆分和重组,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段话的逻辑结构,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核心内容。翻译时我们就可以“另起炉灶”,打破原文句式束缚,按照壮语的语言习惯重构句式,适度删减冗余内容,保证译文语法正确、逻辑清晰,实现句法对等。
例4: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译文:Daj aen Cungguek moq laebbaenz doxdaeuj, youq gwnz lizsij Dangj raeuz guhbaenz baez cienjbienq hungmbwk ndeileih gyaeraez, hawj guek raeuz ndaej byaij haeuj aen seiz moq gaijgwz hailangh caeuq hwnqguh yiengh yendaiva sevei cujyi.
若长句中的信息过于密集或结构复杂,导致翻译后难以流畅表达或理解,那么就需要考虑拆分。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例,可拆分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历史上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通过这样的拆分,每个短句都传达了原句中的一个核心信息点。随后,根据这些短句的排列,我们再进行翻译。这种拆分重译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原句的含义,而且使得表达更加清晰、简洁。
3.3语篇层面的功能对等
语篇对等强调在特定语境和篇章结构内,译文应能如原文般实现上下文内容的相互呼应与自然衔接。衔接这一概念更多地关联于话语或整体语篇,而非仅限于句法层面。它揭示了语篇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这些关联赋予了语篇其独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胡壮麟2013)。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语境,将不利于语义信息传达的内容“过滤”掉。
汉语中有一些词,外语界通常称之为“范畴词”,常见于政治文献的如“状况”“领域”“问题”“水平”等。这些词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但往往并非文本传递的核心信息。它们更多用于组句和行文的需要,或是词语间的习惯搭配。真正传达的信息往往隐藏在这些词的定语之中(蓝利国,2020)。
例5: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译文:Gij gwndaenj yinzminz youh raen ndei haujlai, gizdieg daengx guek daih dingzlai ndaej gwn imq daenj raeuj, hainduj byaij coh aen biengz siujgangh.
例6:党和政府努力解决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北京、杭州、苏州、桂林等重点风景游览城市的环境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译文:Dangj caeuq cwngfuj roengzrengz gaijgez gij vanzging uqlah youqgaenj de, gij vanzging Baekging、 Hangzcouh、 Suhcouh、 Gvei- linz daengj doengh aen hawsingz vunz maij bae youz de lainoix ndaej daengz gaijndei.
在例3、例5和例6中,诸如“问题” “水平”和“状况”等名词均属于迁移性冗余现象,它们作为范畴词,在实质上并无明确含义,主要功能是概括和修饰其他事物,以增进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准确性和条理性。鉴于汉语和壮语在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翻译时,根据具体语境,有时可省略这些程式化的行文格式,从而使译文更为简洁流畅,易于阅读。
综上,为达成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译者须审慎选择词汇、构建句法、确保语篇连贯。在此过程中,译者应自觉探索自然贴切的表达,确保译文忠实传达原文含义,同时保留其风格韵味。通过仔细打磨,提升译文品质,实现功能对等。
四、结语
在限定的时间内,笔者成功完成了此次汉壮翻译实践,深化了对党史文献翻译的认识,凸显了翻译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对确保翻译进程与质量至关重要。在翻译党史文献等准确严谨且富有生动性的文本时,准确理解原文、把握细节是确保译文质量的关键。翻译时需权衡忠实原文与调整表达,以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此外,翻译理论与技巧需通过实践贯彻,译者素质直接影响翻译效果。本次实践虽极具挑战性,但收获颇丰,本人认识到自身在翻译道路上仍需不断学习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Aen cuj biensij bonj saw. CUNGHGOZ GUNGCANJDANGJ GENJSIJ[M]. Nanzningz:Minzcuz Cuzbanjse、Gvangjsih Minzcuz Cuzbanjse,2021.
[2]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 本书编写组. 中国共产党简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4] 蓝利国. 政治文献壮译本中的迁移性冗余问题分析[N]. 南宁:广西民族报(壮文版),2020年5月13日,总第3423期.
[5] 许均. 翻译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 何刚强. 笔译理论与技巧[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为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三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