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要求,践行了“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载体,通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中医文化元素,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教学方式上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多样教学;教师素养方面通过实践地方少数民族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自身素养,转化成课堂的正能量,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医药专业课程教学相贯通,形成中医院校思想政治课的特色教育,以此培养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民族医学人才。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中医院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民族工作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医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应是肩负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医药的神圣使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心全意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而奋斗的心怀国之大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新话,为培养具有“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民族医药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一、为何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一)践行“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培养中华民族优秀医学人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校学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受重视程度,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出版发行可见一斑。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医学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其中包括要求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古至今,凡成大医者,必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神农氏为氏族族人疗疾而尝百草,张仲景愤于家族族人亡于疫疾而成书《伤寒杂病论》以救苍生,孙思邈有感于“人命贵于千金”而著《备急千金要方》济世人,诸如等等,他们都心怀民族,胸怀天下,视天下人为家人族人亲人,有责任与担当,能忍受医路之苦,好善乐施,以仁术救人,最终成为一代大家。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汇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元素。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作为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课程,教学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医学生坚定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共同信念,培养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个人使命感。如果没有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动力,缺少强国有我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医学生容易人生目标功利化,或者学习目标迷茫,难以经受学医道路艰辛之磨砺;走向工作岗位后,则表现为精致利己,只关注个人利益得失,对患者、社会缺少责任感,专营势利,医德缺失,容易造成过度医疗、医患纠纷、医疗腐败等社会问题。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锤炼中医院校学子底色,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有新意,有温度,有深度。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培养医学生“个人-民族-国家”三个层面的民族使命感:个人层面,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之誓言;民族层面,传承往圣之绝学,弘扬民族文化;国家层面,不忘岐黄初心,坚定不移跟党走,为社会主义国家健康事业作贡献。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培养医学生人民生命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内生动力,从而认真跟师学习,培养扎实理论功底和累积临床经验,成长为具有人文情怀、有民族担当、爱党爱国的优秀医学人才。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民族医药自信,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民族医药自信是指对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和医学思维方式、医学价值理念、医学能力和疗效的肯定与认可,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华各民族医学融合的过程。如果医学生缺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缺少民族自信,会形成两个不自信,一是对中医学不自信,二是对少数民族医学不自信。对于中医学的不自信,体现在盲目崇尚西方,总认为西方先进,我们技不如人,甚至唯西方论。其次,对少数民族医学不自信,认为少数民族医学价值不高,不能理解其精华和价值,没有意识到少数民族医学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学是流与源,枝与本的关系,不注重少数民族医学经验的学习,不利于少数民族医学的传承。在发挥中医学、民族医学独特优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适应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医学生的传统文化及民族医学主体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中医药职业精神和哲学底蕴,守正传承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遵循中医药高质量的发展规律,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现代化和创新发展,提高中国的健康福利。
二、为何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逻辑脉络是一致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逻辑源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基于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及当前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是培育“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创新发展;团结各民族、依靠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是对共产主义最高奋斗理想的逐步实现。实现整个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条主要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逻辑脉络是一致的,是从“人的美好生活-家的幸福美满-国的富强、民族复兴”的不断追求,量变不断实现质变飞跃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目标,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蕴含着超越民族国家的普遍性的人类关怀。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立志青年面对职业选择时强调要以选择最能为全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认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医者人格修养以“医者仁术也”为高境界,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悬壶济世,为维护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提供健康保障。在生命健康权上,每个人是平等的,每个民族是平等的。籍着一致的逻辑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由医学生生命观的培养转换到民族命运、国家命运、人类命运观的高度。
(二)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要求。
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集中体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各民族医学也在长期交融中互鉴,是一源多流的关系,体现了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的发展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是各民族医学的共同发展,准确把握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据,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新,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新。作为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平台,在于培养医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阐述和创新发展。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医药专业课程教学相贯通,形成中医院校思想政治课的特色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对抽象,如何在教学中使其理论现实化、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医学生产生知识上的共鸣?最佳的方式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医药专业课程教学相贯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医药自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及体现”的教学思路,使得中医药知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提供“器”的科学支撑,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医药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道”的指引,从而形成中医院校思想政治课的特色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
(一)教学内容上融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中医文化元素,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中医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融入传统医学中“五个认同”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意识。民族团结工作囊括“一条主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一条主线”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三个离不开”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五个认同”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核心内容,指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与中国传统医学品德中重视国家大义、民族大义和仁爱之情的培养是一致的。例如在唯物主义教学部分,通过举例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现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来讲授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在辩证法教学中,可融入中国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民族医学相互借鉴,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团结以和为贵等理念,来阐述辩证法联系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等;在“社会意识”“文化”等理论讲授中,可融入东汉董奉杏林典故,融入医者心怀天下、家国同构情怀、天下为公等民族大义,以说明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家国情怀、共同体意识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经济状况发展相适应;又如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理论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教学,可融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的分析,提升到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在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中将全国各民族的福祉、全世界人民的幸福和个人幸福的实现过程同步起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上的融入,体现二者理论、实践和逻辑脉络的一致。
(二)教学方式上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多样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学方式已向教学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转换,除此之外,参与式教学与情景式教学也是改变传统讲授灌输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式。在这些教学方式开展中,可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合到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作为主题开展课堂讨论、互动等教学活动。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有很深的故乡情结与家乡自豪感,越是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同学们交流接触,往往会同时加强对本民族的认同与自豪感,逐渐体会到内心深处最难割舍的民族精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哲学智慧,运用好这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促使学生将民族情感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用民族文化来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做到将原理课堂中理论的温度和深度结合起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感性教学与理性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实效性。
(三)教师素养方面通过实践地方少数民族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自身素养,转化成课堂的正能量。
所谓“一片冰心在玉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首先要身正德高,才能以人格魅力感染学以言行教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教学既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还要在实践中领会、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将地方历史文化转化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进行教学。就如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湘江战役、百色起义无不体现民族团结精神,无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次组织教师赴革命老区东兰县考察,瞻仰了东兰烈士陵园、韦拔群故居、韦国清故居,参观了红七军前委所在地魁星楼、列宁岩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进行红七军相关课题研究,多次到罗城、环江、金城江等地进行考察,与地方党史研究人员学习交流,调查了解红七军军民一家亲的感人故事,从韦拔群散家产,聚贫农,三打东兰,领导广西农民运动的革命事迹中深深体会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了解到韦拔群在革命中反对歧视瑶民,实施瑶、壮、汉民族平等的主张。经过实践获得的广西红色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烙在老师们的思想里,成为储备知识之水和情感之源,从而转化成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力量。
四、结语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铸牢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引导中医院校大学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民族、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医务工作者和中医药文化传承者,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厚植于心,外化于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金项目] 202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中医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入传统师道文化促进学风建设的教学改革研究”(2022B037)
(作者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