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lwnh vwnzva
3上一版  下一版4
 
Daj Feihyiz+Lijyouz Lwnh Cienzswnj Caeuq Hwngfat Bwzguyauz Vwnzva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Daj Feihyiz+Lijyouz Lwnh Cienzswnj Caeuq Hwngfat Bwzguyauz Vwnzva
非遗+旅游视域下白裤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韦 浩
 

摘要:分析南丹县瑶族白裤瑶支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成就、困境,通过资料搜集、走访调查、实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如何处理好南丹白裤瑶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有效开发利用等对策。

关键词:非遗+旅游、南丹、瑶族、融合

南丹县作为瑶族白裤瑶支系的主要聚居区,也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活态流传的一个典型代表。当地的瑶族白裤瑶支系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以及农村空巢化导致传承主体流失等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南丹白裤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保护传承成就。在“文化+旅游”“非遗+旅游”等宏观政策的指引号召下,南丹瑶族非遗在以文化旅游开发为主导的主流趋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激活与发展,生命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在“非遗+旅游”的文化大背景下有效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凸显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上的多样性体现,是当下值得探究的一个问题,并且可以为现当代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一、关于南丹县白裤瑶文化生存现状的调查

南丹县白裤瑶文化特色显著、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县非遗各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瑶族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占三分之一以上,也是县内非遗保护传承、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重点。南丹县在传承白裤瑶文化保护传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南丹瑶族非遗概况

南丹白裤瑶所涉及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现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占南丹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6个,占南丹县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市级代表性项目2个,占南丹县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县级代表性项目31个,占南丹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在白裤瑶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民俗类、技艺类、音乐舞蹈类所占的比重最为靠前。

民俗类、传统舞蹈、传统音乐项目如瑶族服饰、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白裤瑶年街、细话歌等,因具有自古以来的深厚文化土壤,延传历史悠久,社会群众普遍接受程度较高,且同时具备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受到社会、学术层面的高度关注,经常被挖掘运用于各类展演展示活动,群众也因此能够从中获取文化体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故而上述类别项目,在县域内依然盛行流传,群众自发参与积极性高,相关图文声像资料内容丰富、保存完整,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尤为完善。如瑶族服饰,在南丹依然作为瑶族群众的日常穿着,县乡地区随处可见;其制作技艺家家掌握,同时依托服饰技艺培训,使得瑶族学生自小就接触掌握。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瑶族地区成年群众普遍熟练掌握,加上通过在县内各中小学校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传授培训,使得学生群体当中的传承队伍得以扩大。白裤瑶年街、白裤瑶小年等民俗节庆,通过民众自发主导、文化部门协助支持,坚持数年的“一节一办”,其影响力持续不衰。

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传承范围广,传承人群庞大,以企业、村屯等为载体传承,存续状况较好。如瑶族服饰、瑶族铜鼓打磨等,依托企业生产、市场运作,实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内生动力充足;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白裤瑶打陀螺,作为竞技活动在瑶族地区普遍存在,再经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提升,兼具技巧性、观赏性,亦从日常娱乐变成极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

在南丹县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白裤瑶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占南丹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0%;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占南丹县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占南丹县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

(二)南丹瑶族非遗保护传承所采取的措施

保护机制方面,为保护南丹丰富的白裤瑶民俗文化和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南丹县在2017年7月印发了《南丹县瑶族白裤瑶文化保护传承行动计划(2017-2019年)》,明确保护项目和时间节点,全面覆盖以瑶族白裤瑶文化保护为重点的基础工程、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体系、节庆品牌工程、精品创作、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保护与人才培养等内容。

资金投入方面,南丹县在将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项目建设资金充分使用到位的同时,地方配套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主要用于以白裤瑶为主要对象的非遗项目的调查研究、传习场所完善与管理、开展普及教育培训、宣传展示活动及白裤瑶年街、瑶年系列年度民俗节庆活动等,累计投入383万元,完善各类传习场馆18处,其中白裤瑶文化传习场馆占7处,均按照有场地、有图文介绍、有传承人、有影像设备、有展示人员、有学艺群体、有活动制度的标准进行打造。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作为展示白裤瑶文化的核心场馆之一,构成了传播白裤瑶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对保护传承白裤瑶文化起到了长期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当地一个功能性较为强大的白裤瑶文化保护平台。

社会氛围营造方面,在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助推下,白裤瑶民间关于本民族文化的学术探讨十分活跃,自发成立有白裤瑶民俗文化保护促进协会,不定期举办白裤瑶“威要”组织研讨会和歌师交流会(2018年)、白裤瑶铜鼓文化交流研讨会(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活动暨白裤瑶民俗文化展示(2020年)等公益性活动,参与撰写了《白裤瑶历史与文化》《瑶山雨露》《醉美瑶山》《乡土教材·白裤瑶民族文化读本——我们的服饰技艺》等学术资料。“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联合“乡村之眼”成功申报的 “白裤瑶引路歌”史诗项目。

推广普及方面,南丹县以持续打造非遗进校园“名片”亮点作为抓手,将民族文化社会培训的关口前移。以瑶族服饰、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等为代表的白裤瑶文化进校园活动已成常态。王尚小学、怀里小学、干河小学及八圩乡八圩中学、瑶寨小学等学校,每周都开设民俗传统文化和技艺传承班,邀请传承人讲授民族传统文化,传授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开展敲铜鼓、打皮鼓、打陀螺、跳铜鼓舞、吹牛角、板鞋舞等学习活动。八圩中学和王尚小学根据民族文化进校园实际,编写乡土教材,根据教材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已经在王尚小学全面推开,学校课间活动都跳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同时每周校外活动都开展白裤瑶打陀螺、白裤瑶刺绣技艺等传承活动,该校已经成为南丹白裤瑶文化进校园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并于2016年11月列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但没有影响到王尚小学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有效降低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此外,县内的白裤瑶群众铜鼓风情展演队,也多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等进行展示,以独特的白裤瑶文化持续引发高度关注。

二、南丹县“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一)注重生产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1.非遗保护传承转向产业化、市场化。南丹县针对白裤瑶技艺类非遗项目特点,依托传承基地和传习示范户,发展传统手工产品,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通过资金补助的方式扶持建设了黎凤珍、何金秀、谭秀仙、马丹麒等一批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户,利用精准扶贫的有利契机,建立起了瑶族服饰扶贫生产车间,带动在家的瑶族妇女参与制作瑶族服饰从而获得收入,大大激励了当地瑶族妇女学习及运用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的积极性,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得以活态流传。

2.挖掘人才,壮大民族文化传承队伍。通过培训等方式,结合旅游开发,建立一支千家瑶寨朵努风情展演队。目前,共有38名旅游合作社社员,以服务瑶望天下景区为主,以白裤瑶文化的独特性和品位性、观赏性融于旅游业发展中,让白裤瑶文化成为旅游业的主要资源,让各地游客体验不一样的白裤瑶民俗风情,既能娱乐又能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白裤瑶文化的传承,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3.主动学习,不断发展瑶族文化。在保护与传承瑶族铜鼓文化的过程中,为取长补短,深入了解和弘扬瑶族铜鼓文化,组织人员到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考察,学习环江的先进经验,走进铜鼓生产基地,开展合作及学习铜鼓调音技巧,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在南丹里湖乡、八圩瑶族乡已有5个定点铜鼓调音处,不断扩大了铜鼓文化开发规模。

4.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白裤瑶文化研究所铜鼓文化队伍不但经常性深入群众中去引导群众学习敲鼓,学习交流,还在里湖、八圩等白裤瑶聚居地各小学开展铜鼓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小学生学习敲打白裤瑶铜鼓音乐、节奏技巧,在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了解铜鼓文化的意义,激发学生对铜鼓文化的兴趣感与自豪感,实现铜鼓文化的传承。

5.政府引领,推进民族文化平台建设。投入资金63万元,在里湖瑶族乡王尚易地安置点朵努社区启动南丹县里湖千家瑶寨民族工艺扶贫工程-铜鼓工艺扶贫车间和瑶族服饰工坊,包括染坊、织绣坊、铜鼓坊、铜鼓广场及铜鼓长廊等,对有效利用、开发铜鼓文化,保护、传承铜鼓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为打造文化繁荣、旅游振兴、经济富强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营造旅游非遗生态

1.打造白裤瑶民俗节庆品牌,以节庆活动为旅游营声造势。南丹独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有元宵节前后的白裤瑶赶年街、农历七月白裤瑶小年。以民间自发组织、政府(企业、文化部门)支持(经费、业务指导)为基本模式,两大民俗节庆活动在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举办,规模盛大、特色显著,不仅吸引了本地及周边人员参与,众多游客、媒体更是慕名而来,相关企业也会适时提前发布信息、组织旅游团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观体验,使得非遗在活态保护传承中为旅游事业增色。

2.非遗与景区静态展示、动态展演体验融合发展。南丹目前与非遗结合的三大旅游区块,其中一块即以白裤瑶文化为核心打造的歌娅思谷景区,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融入当地的民族非遗进行美化装饰,如歌娅思谷景区沿线的服饰文化、铜鼓文化、农耕文化、婚恋文化等装饰物、壁画、民族建筑风格的设施外观等,均很好烘托出了当地民族文化旅游氛围。每一年的白裤瑶赶年街、小年等节日,当地景区都会邀请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度节日,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切身感受,更进一步拉动了体验式旅游消费。景区组织当地居民成立瑶族风情展演队,日常向游客展示铜鼓、迎宾、长席宴等别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景区范围内也相对应设立有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瑶族服饰传承基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中心等非遗保护平台。

3.充分开发利用非遗,达成物质与体验旅游消费相结合,促进群众增收。南丹以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户、企业为依托,指导培训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带动,组织广大贫困户参与到瑶族服饰和其他技艺类产品的制作、租借、售卖以及民族元素挂饰、日常用品的生产经营当中,不仅能够服务于本地旅游景区的需求,同时借助微店等互联网形式进行自我营销推广,进一步扩大销路,为群众增收,同时带动旅游信息的传递。

三、旅游发展带动下南丹瑶族文化所带来的新现象和新思考

(一)服饰文化

随着县域旅游发展与群众收入的不断提高,除了本民族对瑶族服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吸引了外来消费需求,南丹瑶族服饰出现了市场化趋势,服饰原料、半成品、成衣、相关刺绣工艺品出现了圩日摆摊贩卖的形式,原料生产及制作加工也出现了批量化、分工式生产形式,并且通过当下快捷的邮寄方式向外地客户输送、创造收入。南丹县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保护传承工作,一方面积极组织专业人员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专项保护资金等各类支持,开展各类瑶族服饰宣传展示活动,使得服饰文化为当地旅游文化增色,保障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发扬,提升瑶族新生代群体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审美认同、自信心与自豪感;一方面发挥好瑶族服饰保护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给予代表性传承人、服饰制作领头人政策、资金扶持,增强其社会荣誉感,从而带动瑶族妇女进行瑶族服饰日常展示、包工制作,促成当地瑶族贫困群众实现技能转化增收。

1.依托瑶族服饰保护平台,探索实现公司化模式运作,开拓瑶族服饰多样化市场,带动群众增收。此种表现形式以南丹县绣玉工艺公司和南丹县桂俪工艺坊等商业机构为代表,主要从事瑶族服饰批量化成衣制作、租赁、瑶族服饰周边产品设计开发等,所需原料均系向当地瑶族群众采购,并委托瑶族妇女代工制作。

2.瑶族服饰在瑶族群众当中实现市场化、工坊化运作,促成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瑶族服饰不仅构成日常穿戴主体,更可依托旅游直接转化为市场经济价值。每逢新历3、6、9圩日,在南丹县城、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等圩场,都会固定出现专门摆卖瑶族服饰的摊点或者零散挑户,销售包括白色棉土布、蓝靛布、蚕丝绣花线、蓝靛膏、树汁粘膏(画图所用、类似画蜡)、珠花饰品配件、腰带、绑腿、便装及盛装成衣等,交易十分活跃,交易主体主要是当地瑶族群众,据粗略统计,每个固定摊位每个圩日的交易额约在800-3000元不等,而摊主们销售的服饰类产品除去自身生产,还向周边群众进行采购或者委托亲戚、乡亲进行代工制作,带动了妇女就业增收。此种表现形式以分布位于里湖乡怀里村何金秀家、八圩乡瑶寨村黎凤珍家的两个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户为主要代表。

里湖乡怀里村的瑶族妇女何金秀,是瑶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瑶族服饰的制作与销售,年产盛装5-6套,每套市场价值1.1万-1.3万元。凭借过人的技艺和名气,其服饰产品借由网络及物流,不仅为广西区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市场更远达北京、重庆等地,销售紧俏,为了完成订单,她委托女性亲戚、同村人共计14人进行代工制作。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