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q Gangj Baenzlawz Cauh Ndei Aen Unqsik Gungganq
Binjdwz Lauxsae Hagdangz Cuhcungh Siujyoz Dieg Minzcuz
【摘要】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当前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要引导教师不断充实自我,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担负责任,关爱特殊儿童,关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积极挖掘先进事迹,宣讲师德,激励广大教师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构建切实可行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师德教育模式,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关键词】构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无疑也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构建切实可行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师德教育模式?下面笔者将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师德主题研修项目黄彦安工作坊的研修活动及典型师德案例展开探讨。
一、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紧跟时代步伐
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姆·多尔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他称师生关系应是“舞蹈型”的互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席”,义即“职位最高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首席”的含义当如乐队中的“第一提琴手”,既是乐队中平等的一员,又起着独特的作用。
笔者认为,教师本身犹如一本需要不断充实内容的书。如果说教师极具感染的人格魅力是学生的楷模的话,那么教师活到老学到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自己的各方面技能和学识、能力,成为时代专业技术的弄潮儿,就是这本书源源不断的“活泉”。确实如此,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就是极具感染的人格魅力之一。当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利用各种技术、才能、学识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当学生犯错时能宽容、谅解与正确地引导;当学生成功时能恰如其分地称赞和充满感召力地激励。试想,如果教师工作之后不再努力学习,脱离时代的步伐,又怎么可能有那样的魅力呢?可以说,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的、立体的教科书。身为师者,我们必须用行动和思想去感染学生,否则,一切说教将显得苍白无力。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的视野局限性依然很大。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各种信息技术,让学生从课堂、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他们所渴望看到的世界,才能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课堂才能拥有足够的磁力去吸引学生。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任重而道远,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要做一汪活泉水,拥有一身正气,才能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思想火花。
二、做个好老师,让学生的幸运感十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让所有学生都健康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的确,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落、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所谓的“差生”甚至问题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肩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教师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扮演的角色多么重要。比如现在的许多学生,他们也许在网络上驰骋纵横,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人际交往的“困难户”,与同学合不来,不知道该如何交朋友,课间活动时间“孤苦伶仃”。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学困生、人际交往“困难生”,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再如,要多激发学生的潜能,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天天期待学校每一个活动带给他们成长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最大的热情使班级这片林子里的每一只鸟儿都尽情歌唱。所以,“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那就于点滴之中去关爱学生,做一名好老师,成为让学生感到幸运的老师。
三、教师要甘于平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南宁市师德主题研修项目黄彦安工作坊的全体成员在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武宣县桐岭镇中心学校、上林县镇圩瑶族初中开展了各种主题研修活动。在“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师德宣讲活动环节,刘艳欢老师的《责任激励我成长》深情回忆了庆乐小学高度的责任心促使其快速成长和进步的点点滴滴;韦任娴老师分享了她的《当班主任,挺好!》,道出了一名优秀班主任爱生如子的教师情怀,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苏桂英老师的《潜心教研结硕果,倾心教育奉真情》分享了科研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让人看到了一线教师对教研工作的执着追求;庆乐小学周蕙老师是一个城里的姑娘,却甘心在农村扎根,令人敬佩;大队辅导员梁红兰老师不忘初心,甘做学校的“勤杂工”,主动担当作为,把少先队和党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党员教师的风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是我们一线教师甘当人梯、爱岗敬业的典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风采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出来的。
四、在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展现师德魅力,实现育人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研修期间,庆乐小学的全体师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活动:大课间跳蛮乐舞、山歌擂台对唱,刺壮绣。学校民族传统游戏花样繁多——抛绣球、打陀螺、滚铁环、踩高跷、下壮棋;孩子们脸上带着自信。这些活动,早已成为他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不管是哪一项民族文化,庆乐小学的全体师生都能全方位地参与,教师随时可以“来一手”展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庆乐小学的师生个个心灵手巧。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意味着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足迹,它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起来,显示出了民族的连续性和生命力。只有当民族成员认同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把对本民族文化的爱融入到“血液”中时,民族文化的永世传承才得以实现。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才得以引领学生如此深入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的“根”才能深植于学生的灵魂深处。
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让学生热爱本民族的文化,甘心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正是民族地区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带动社区与家庭的民族文化教育,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合作,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也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努力追求的育人目标。
五、教师要责任担当,关爱特殊儿童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民族地区寄宿生、留守儿童平时在学校过封闭式生活,节假日大部分是跟年迈的祖父母在家,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参与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是与留守儿童打交道的最频繁群体,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爱留守儿童,用高尚的师德感染人,用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标杆”,教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更能让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爱的流淌,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依赖感,更有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宾阳县黎塘镇第四初级中学陶双老师的《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自己在教学一线控辍保学的感人故事。面对学生的辍学、厌学,他不厌其烦上门动员学生返校,即使不被理解、屡遭拒绝,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许多学生就这样被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家访劝说所感动,最终重返校园,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上林县西燕镇覃浪小学的石磊老师的《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讲述了自己关爱留守儿童的故事。那一幕幕家访情景,一次次关爱行动,是山村教师们责任担当的生动写照。
据上林县镇圩瑶族初中的段明荣副校长介绍,该所初中竟然有383人的留守儿童,占全体学生的46%。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个数据,笔者着实吓了一跳。因为笔者接触过的留守儿童都是比较敏感、不自信、甚至是难以沟通的,往往很多时候对他们付出许多心血却得不到想要的成效。一所学校竟然有高达46%的留守儿童,可见对教师师德的考验有多大。但该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卓有成效。比如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儿童的资助;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带动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与能力的舞台,让留守儿童融入校园这个大家庭。这既能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又能开阔视野,提升自我。该校这一系列举措处处为留守儿童着想,其工作量之大、工作之艰难可想而知。学校、领导、教师共同为留守儿童筑起爱的城墙,真是令人动容!段校长身为学校领导日理万机,竟然还担任毕业班的物理、化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样的责任和担当正是高尚师德的具体表现。
六、学校要积极挖掘先进,宣讲师德,激励担当
在观看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老师的采访录像时,许多老师禁不住边看边流泪。这样一位年过半百又身患各种不治之症的张桂梅老师,虽然每天起床下地身体就像针扎一样疼,但依然用心、用生命去为山区的女子高中服务,只是为了她们能有机会走出大山,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张桂梅老师的身上,让人深深体会到了“德高为师”的真正含义,张老师的事迹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每当聆听“马云乡村校长”获得者黄彦安校长的师德宣讲《嫁给学校的男人》,聆听这位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山歌校长分享的一幕幕往事时,笔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笔者与黄校长共事十几年,深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刻在深深感染着笔者和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上林县西燕中心学校刁望教学点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石兰松老师一校一人在教学点三十几年如一日摆渡接送学生上下学,集校长、教师、摆渡人、敲钟人、厨师各种角色于一身,默默守护山区教学的故事最令人动容。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多像张老师、黄老师、段老师、石老师那样甘当民族地区的“四有”好老师,甘当留守儿童的贴心“父母”,甘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心使者,甘当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好榜样!他们的工作得到同行、社会大众的肯定,亦即是对师德最好宣扬。这说明好老师就在我们身边。学校要善于挖掘身边的师德模范代表,给予他们肯定,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的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如此,我们的师德教育自然就更接地气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师者,教师要以崇高的师德去滋润、感化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把对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使所有的学生思想端正、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注意结合地方特色,建构适合民族地区的师德教育模式,让孩子们在同一片阳光下快乐成长,在奔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康庄大道上,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14年09月10日00:15,《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isappinstalled=0
[2]刘艳欢.《民族地区小学如何开发品德课中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国民族教育》;2014-01-01.
[3]许蕊.《课堂上如何“讲”出高效》.《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09-01.
[4]陈文娟(导师:彭拥军).《小学和谐师生关系研究——以浏阳市区三所小学为例》;湖南科技大学,硕士(专业:教育管理);2017.
[5]长丰县吴山初级中学.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8045866.htm);2008-04-20.
[6]钱磊.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汉文化交流与传播.延边党校学报,2012-01-04.
(作者单位系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