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壮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感培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在壮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壮语语感,又要提升核心素养。这是深入实施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探索。在壮语文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教学语言”这一媒介去实施语感培养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熟悉并掌握壮语文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力求教学语言精益求精,通过教学语言提升语感培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感培养;核心素养;教学语言;教育性;直观性;启发性
在壮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壮语语感,又要提升核心素养,这是深入实施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事实上,在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大形势下,民族地区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大都已经习惯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普通话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交流语言。与此同时,作为少数民族语语言之一的壮语,其科学保护、学习和使用的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要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就得花大力气开展壮语文教学,通过“教学语言”这一媒介,不断培养壮语语感,培养并增进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熟悉并掌握壮语文教学内容,力求教学中的壮语教学语言精益求精。高质量的壮语文教学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还能进一步挖掘文本深度,充分展现壮语文教学应具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以实现语感培养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新课标理念。
教师在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讲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壮语文教学语言的表达有关。讲解时,教师将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及形成教程,尽量用标准壮语或者壮语方言直接呈现给学生,并加上自己的描绘、举例、解说等,让学生通过聆听与思考,慢慢接受学习内容,逐渐培养壮语语感。[1] 教师语言素质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学语言越清晰,越生动,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好的教师应该就像是一位语言艺术家,能够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用巧妙的思维启迪学生。
一、利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一)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
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惊人的教育力量,在立德树人方面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有教育性,主要表现在组织教学语言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巧妙地组织教学语言,细致地考虑如何运用语言才能使学生安下心来,说什么才能使学生专心听课,如何组织教学才能使课堂井然有序。所以,教学语言是带有很强的德育教育功能。比如,笔者在请学生读课文时,是这样说的:“Gou cingj boux doengzhag ndeu miz gamjcingz doeg bouhfaenh neix baez ndeu. Mwngz ceiq nyinhcaen, cingj mwngz daeuj doeg.”待学生读完之后,笔者说:“Mwngz doeg ndaej youh swnh youh ndeidingq, yawj ok mwngz hwnjdangz gaxgonq itdingh yawj gvaq govwnz lo, mwngz caen ak! ”几句看似很普通的壮语,好像也不够精彩,但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壮语的魅力,对培养学生语感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体现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壮语文课要上得生动,教师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育人性。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读懂了《Roegdingfaex》课文之后,因势利导,总结时饱含感情地说:“Gak boux doengzhag, duzroeg dwg gij baengzyoux ndei vunzloih raeuz, hoeng youq ndaw yienhsaed, miz haujlai vunz seizbienh gaeb gaj duzroeg, sienghaih gyoengqde. Danghnaeuz raeuz caiq hix dingq mbouj ndaej nyi gij sing heuh ndeidingq duzroeg, aen seiqgyaiq raeuz couh mbouj mizyinx lo! Ndigah, cingj raeuz hix caez bae baujhoh duzroeg cijndaej bw!”学生听了这番话产生了震撼和共鸣,孩子幼小的心田里也播下了一粒爱的种子。我们深信,这样富有感染力的壮语,对学生的道德品行会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对他们壮语文素养也会起到进一步提升的作用!
(三)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体现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体验人文精神的过程
壮语文教学过程含有的丰富情感并对学生的思维和品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加强壮语文语感培养和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各方面都有进步。此外,教师还要以巧妙的壮语教学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入解读,体验作品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放松心境去欣赏壮文文本。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等,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都把握好,才能与作者形成思维的共鸣,更能体会到“细微处见真情”的深意,从而了解本民族文化。
二、利用教学语言的直观性
教师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有直观明白,让学生觉得浅显易懂,学会深入浅出,还能引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如此才能更具体地体现出壮语文教学语言的美感。
(一)教学语言的直观性体现在壮语文识字教学中
在识字环节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直观性,以此促进学生对壮语新词的掌握。这在一年级教材的识字教学部分和中年级的辨字部分比较突出。比如教学“gai”“cawx”时,笔者则结合本地壮语方言和生活经验进行直观引导,学生易于理解,能更快速掌握。
(二)教学语言的直观性体现在教学的语境描述中
教学语言的直观性还体现在各年级的语境描述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壮语思维能力、语言文字再现能力不强,智力水平有待提高。因此,相对来说,直观的壮语教学语言更形象、 更能吸引学生,让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之中。
笔者在上《Roeggacak Ciq Haeux》这一课时说了这样的引语:“Ndaw govwnz neix gangj daengz song duz doenghduz bae caeuq duznou ciq haeux, vihmaz cij miz roeggacak ciq ndaej ni? Danghnaeuz dwg mwngz bae caeuq boux wnq ciq doxgaiq, aeu haeujsim gijmaz?”
笔者运用这样直观的壮语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地把主要内容引出来后,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如此正中了笔者实现教学目的的下怀。所以,教师经常运用直观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对壮语文的阅读理解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三、利用教育语言的启发性
现实中,有的教师会认为教学中的启发性就是在课堂上多问几个“vih gijmaz”。因此,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有的教师总会不断地问“Dwg mbouj dwg ha?”“Deng mbouj deng ni?”“Baenzlawz yiengh la?”……整个课堂显得单调而索然无味。这样没价值的教学语言并不是启发式的语言。我们要追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努力用睿智的语言去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教育语言的启发性表现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语上
许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特别注重新课的导入。笔者也不例外。每次上课,笔者很注重精心设计精美的导语。课堂教学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或者开始新的活动时,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技能,是老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导入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随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研讨课文。
(二)教育语言的启发性表现在教学语言的“留有余地”中
在课堂教学总结部分,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之“留有余地”。课堂总结教学技能,是指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获得升华的行为方式。如此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高度紧张而又异常活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且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教学总结方法有很多,比如归纳、悬念、愉悦鉴赏、游戏、练习、口诀、问题、迁移、比较、图表、复述、延伸、讨论、释疑、激励、串联、激趣、活动、幽默故事……而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大体都相通。壮语文的教学结束语也应根据教学需要去“量身定做”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结论
总之,要想在壮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语感,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优势,以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为契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利用好壮语教学语言。此外,还要敏锐地洞察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变化,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等特点,真正理解学生学习民族语言文字的困惑,积极研究学生的接受水平,巧妙、灵活地调节和运用自己的壮语教学语言,在壮语文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提升这一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丛书),文章起止页1—270,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8月.
(作者简介:陆婉珍,女,壮族,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人。防城港市陆婉珍壮汉双语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现供职于上思县思阳镇第二小学。研究方向:语文、壮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