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实践证明,民族语广播电视原创节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当前广西的民族语广播电视原创节目发展面临着民族语节目原创人员极度缺失、人才培养断档、制作水平得不到保障、市场营销难、受众群体小、传播范围有限、少数民族老少变穷地区难以覆盖等难题。为更好发挥好民族语广播电视原创节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我们应该转变创制模式,从翻译汉语节目转向原创制作;争取国家、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对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支持,保障民族语节目拥有独立的创作团队和足够的设备;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形成有效的匠心传承,保证民族语节目质量跟上时代;建立系统的奖励机制,促进节目形式的多样化及优质原创壮语节目发展;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推动民族语节目更为广阔的发展。
【关键词】 民族语;原创节目;广播电视;现状;强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改进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创新方法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少数民族的一员并在新闻一线工作,我们毫无疑问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现阶段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情况如何,形式都有哪些创新;如何在尊重本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做出更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让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节目;如何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难题,更好地使我们的以民族语为载体的新闻舆论工作真正做到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出贡献。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以壮语节目为例进行论述。
一、壮语广播电视原创节目现状
(一)2022年广西各市、县(区)正常开播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情况统计(截止2022年10月)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全区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开播情况调研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自治区级广西广播电视台有8档壮语节目。其中,广西卫视、新闻频道各开设1档电视节目《壮语新闻》,使用壮语标准音进行播报;广西综合广播、北部湾之声频率(对外广播,联合崇左市广播电视台制作)开设或播出新闻类、文化资讯类壮语广播节目《壮语文广播学校》《壮语新闻》《壮语新闻联播》《壮语听天下》《壮语读诗》《呗侬》,其中广西综合广播新闻类节目使用壮语标准音进行播报,北部湾之声频率《呗侬》使用壮语龙州方言进行播报。
市级有防城港市广播电视台开设的《京族语防城港一周要闻》,使用京语播报,于2022年11月停播;崇左市广播电视台开设的《壮语新闻》、呐莱(壮语版)2档壮语电视节目,及《壮语新闻》《崇左故事》《贝侬》、文化生活等4档壮语广播节目,内容涉及新闻资讯、民族文化、日常生活小常识等。
县级分别有南宁市武鸣区、隆安县、上林县;柳州市融水、三江、柳江县;桂林市资源县、恭城;防城港市上思县;百色市田阳县、田东县、靖西市、那坡县、德保县、隆林、田林县;河池市都安、东兰县、巴马、罗城、环江、凤山县;来宾市象州县、忻城县、金秀;崇左市本级、扶绥县、天等县、大新县、宁明县、龙州县、凭祥市开办民族语栏目。
全区共有28个县(市、区)开设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涉及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京语、毛南语、仫佬语等7种少数民族语言。其中以新闻类栏目为主,多个县依本地实际情况还开办了不少壮语类的党史故事、乡风民俗、故事汇、教壮语、纪录片、山歌品析、壮语戏曲等栏目。由此看出,近年来,我区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开办数量较之前有所增加,特别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建设得到了有力加强。
(二)2021年度广西广播电视奖民族语(壮语)节目类评选获奖篇目评析
2021年度广西广播电视奖评选民族语节目类项目评选,暂时只限试评壮语节目。广西各市区县从事壮族民族语新闻工作的单位纷纷拿出各自的作品参评。2022年9月28日,获奖作品进行公示。共有17件壮语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9件(广播新闻2件:一等1件,三等1件;电视新闻8件:一等1件,二等3件,三等4件;壮语编译作品4件:二等2件,三等2件;壮语广播栏目二等1件;壮语电视栏目三等2件)。从获奖作品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 自治区级电视广播团队更容易创作出优质的新闻节目作品
两件一等奖获奖作品之一的电视类新闻节目《广西党史学习教育“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系列活动“党史故事大家讲”特别策划活动在全州举行》、壮语编译作品二等奖作品《为你读诗(壮语版)——念奴娇 追思焦裕禄》均出自区级广播电视台。这两个作品一个立足广西,选取了时下最新最热的关注点进行报道,另一个则以优秀文学诗词作品为基础,以高规格的翻译及朗诵水平,呈现了壮语的优美神韵。精心的组织策划、精良的音质和画质,更为这两件作品加分不少。由此看出,自治区级广播电视团队更有广播电视节目报道的大局观及人力、设备资源的优势。
2. 市县级广播电视团队更善于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语栏目作品
从崇左广播电视台报送的广播类一等奖作品《大新明仕:欢乐田园丰收节 八方宾客庆丰收》以及各县创作新颖的电视栏目作品,如武鸣广播电视台的《太平镇庆乐小学:打造多彩课后服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崇左广播电视台的《崇左故事(壮族打榔舞)》《高头瑶的婚礼》等栏目可以看出,这些壮语栏目作品形式多样、更贴近民众的生活、也非常有趣。所以,市县级广播电视团队创作的壮语栏目作品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3. 真“壮味”、强创作是主流和导向
现阶段,各级广播电视台制作的节目作品中,有不少是翻译汉语新闻稿件,组成了壮语的新闻作品或栏目作品。此次评奖,更倾向于鼓励和挖掘出真正“壮族”自己的作品。从节目形式的构思到播报的语音,再到更多更新颖的符合本民族受众审美的新颖有趣的形式创新,这些都可以通过一年年的评优让各级广播电视台将其作为衡量标准及指引方向。
二、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原创的必要性
(一)长远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网站、自媒体及舆论平台的涌现,不断冲击和督促着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而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由于受众范围有限,若不立足于本民族受众创作出更优质的节目作品,即使短期有财政的扶持,却也难以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丰富中华文化的需要
相对于蒙语、藏语等少数民族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水平,不得不承认壮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目前处于较落后的阶段。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语节目只有更积极地做出更多更好的原创作品,才能真正做到“增强民族自信,巩固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丰富中华文化内容,让中华文化更加枝繁叶茂。
三、民族语广播电视原创节目发展困境
(一)民族语节目原创人员缺乏,人才培养断档
据了解,目前,我区自治区级的广播播音员有1人,电视播音员有2人。民族语节目原创人员和团队可以说是严重缺乏。由于民族语的特殊性,往往必须同时兼审稿、翻译、播报、编辑制作、字幕等工作,其余工种也是和汉语栏目共享。而在市县级,情势更为严峻。很多播音员除了审稿、编辑、播报外,还不得不自己担起“记者”“灯光师”“化妆师”“摄影师”等重任。在少数市县级有民族语专门的制作团队,但往往也是几个人承担日播的几档栏目的所有采访和制作工作。有些县好不容易物色挑选好人选并培养出来了,但播音员为寻求更好的发展又调动或辞职了。因而,现阶段原创人员的极度匮乏,大大限制了原创作品的产出及质量。
多数民族语栏目这几年在国家、自治区的支持下才得以创办,人才的储备量本身就不足,很多节目的制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很好的壮语基础并且能熟悉壮族民俗文化的“前辈”人数不多,且分散于政府、高校、报社等不同的机构组织,而且近年来懂壮族会说壮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电台电视台想要对有民族文化基础又有语言基础的人才进行培养确实非常困难。
(二)制作水平得不到保障
由于区级、市县级壮语节目制作团队的人员紧张,知识储备量不够深厚,部分参与壮语节目制作的人员甚至听不懂壮语,不会写壮文。而大部分壮语新闻类栏目没有配备专门的策划、采编、美编的设备及人员,从而拍摄制作出的壮语作品水平也得不到保障。
(三)市场营销难,受众群体小
由于壮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小,现阶段,节目播出的时间段及广告收益也不乐观。所以,自治区级民语节目趋向于简单译播、县级的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多数是靠财政拨款得以维持正常播出,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很难得到广泛推广。
(四)传播范围有限,难覆盖老少边山地区
在广西,不同地市说的壮语多带有本地的口音,标准壮语还没有能得到很好的推广普及。如今观众的收听收视习惯,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汉语广播电视的电视剧、真人秀等既传统又有创新的节目。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壮语有限的节目形式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传播。而真正说壮话用壮话的老少边山地区,由于收听收视的条件制约,只有少数市县级广播电视节目能覆盖到。
四、民族语广播电视原创节目发展对策
(一)从翻译转向原创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壮语广播电视节目迎来了发展机遇。我们可以借助强大的国语媒体制作系统,同时有目的地制作民族语节目。从简单的翻译逐步开始步入原创、自编自采的阶段。
(二)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
好的节目离不开好的团队。目前,壮语类节目的制作存在人才匮乏等硬伤,只有更多的熟知壮语文的采编人员加入,以及各种先进设备的加入和保障,壮语原创节目才能真正的做强。希望国家、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对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支持,为民族语节目能有独立的创作团队和足够的设备提供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
前文提及精通于壮语文及壮族民俗的人才,多分散于政府、高校、报社等不同单位。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形成有效的匠心传承,保证民族语节目质量跟上时代。
1. 整合好社会各方各界的优质壮语人才
通过自治区民语委等单位定期不定期地召集民族语人才多开展学习交流,形成一个针对民族语言节目的权威组织团体。不仅使大家相互间的研究领域能更相知相通,并有专人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还可以定期对自治区级、市县级的民族语言节目进行审核和指导。
2. 充分发挥优质民族语人才的作用
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各单位之间进行人才的定点帮扶、兼职督办或暂用借用。人才急缺的地区或组织机构,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向有人才的相关单位提出申请,再由相关单位依照申请方的实际情况,结合各专家学者的专长进行委派帮扶。
3. 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定期对从事壮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或让其有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广播电视人和专家学者之间、自治区级广播电视台和地方融媒中心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学互帮氛围,更能相互借鉴好的经验,相互赶超,使节目的质量更优秀。
(四)建立系统的奖励机制,促进节目形式的多样化及优质原创壮语节目发展
广西广播电视奖民族语(壮语)节目类评选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的广西优秀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评选及资金扶持无疑给广西各级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对优质原创节目的涌现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不仅如此,还可以进行例如“壮语电视剧”“壮语纪录片”“壮语真人秀”“壮语歌曲创作大赛 ”“壮语优秀民间故事展播”“壮语优秀少儿动画片”等一系列奖项的评比,在评优中使各节目制作团队得到相互学习与提升的机会,更能激发各地区、各单位、各团体创作出更多形式、更优秀的原创壮语作品。
(五)让互联网成为推动民族语节目发展的新一极
据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10.67 亿,同比增加 3.4%,互联网普及率达 75.6%。其中,城镇网民规模为 7.59 亿,农村网民规模为 3.08 亿,50 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 30.8%;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 2618 亿 GB。互联网毫无争议的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传媒介质。反观除了CNTV上的民族语频道,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似乎对互联网水土不服,网络节目很少,更不用说营销推广运营等现代媒体造血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语节目特别是壮语节目在互联网上发展的潜力不可限量。
1. 成本降低
互联网是一个门槛较低的交流平台,相比于传统媒体,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平面媒体,互联网具有零成本推广的优势,对于尚在“保护”阶段而等待蓄势待发的“民族语自创节目”,互联网必然是最佳的平台。
2. 资源整合更具目的性,效率更高
相比传统媒体的“被动”式传播,互联网信息的索取更主动,同类型的人群更容易汇聚一个话题。在互联网创作并推广民族语节目,更容易使原本分散的民族语保护人士、创作人士联系在一起,把单一的民族语节目创作力量凝聚成团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3. 有助于民族语文的传承和保护
普通话的推广与民族语的保护是多年来我国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普通话不同的是,民族语的保护显得更加被动与无力。这或许与民族语功能弱化、民族文字输入法缺失等“缺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互联网推广使用民族语,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智慧,民族语节目类型的网络表达自然会得到解决。所以通过互联网,整合民族语各方面人才,使得壮语原创节目集结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方向已经明确,但未来的民族语广播电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秉承优秀的民族精神,正视现阶段自身的不足,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多总结经验、多学习良方、多求创新,不断地武装自己、充实节目,努力使民族语原创电视节目做大、做精、做强!
(作者系广西广播电视台《壮语新闻》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