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saw minzcuz
3上一版  下一版4
 
Daijvwnz Baenz Yiengh Soqcih Le Aeu Daeuj Guh Sinhvwnz Cienzboq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Daijvwnz Baenz Yiengh Soqcih Le Aeu Daeuj Guh Sinhvwnz Cienzboq
傣文数字化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以西双版纳报社为例
□ 张春玲
 

【摘要】傣文数字化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这是傣文书法家与汉族计算机专家成功合作的典范。今后要继续加大傣文数字化研发力度,加快傣文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进程,实现傣文数字化全面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傣文;数字化;新闻传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傣族先民将傣文刻写在贝叶和棉纸上,依托贝叶和棉纸传承文字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双版纳傣族文字和文化的传承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用软笔书写,向数字化转型,应用范围、传播方式、传播功能等发生了质的飞跃,并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历史背景

(一)历史上的傣文书法

西双版纳傣文经历了实物记事、图片记事、象形文字的创造过程。公元3世纪,傣族先民创造了傣文。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佛教巴利文对傣文产生了影响,到了1277年(傣历639年),传统的老傣文形成,傣文书法也随着贝叶经的传入而产生。

据有关傣文史料记载,公元15世纪末(傣历850年间),在傣族文人和僧侣群中,兴起“书法热”,涌现出许多书法家。[1](P170) 上百部叙事长诗绝大部分是在那个时候产生或改编的。时至元明和清初,傣文书法达到了鼎盛时期,先后出现了“六种书法”,傣语称为“南赞贺折”,成为傣族人民公认的独特的书法艺术体风格。

(二)傣文软笔书法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节假日和各类庆典活动宣传工作需要,西双版纳城镇主要街道、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门口,都要求挂横布标,并要求用汉傣两种文字书写。西双版纳报社和附近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需要书写傣文大字和标语时,经常找到西双版纳报社的岩温胆和艾罕炳帮忙书写。为突显傣族文化,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要求沿街面的店铺、宾馆、酒店等的广告牌,都要用汉傣两种文字书写。当地交通管理部门规定,辖区内所有公路、街道的标识必须有汉傣两种文字标识。学校开设傣文课,为推动傣文软笔书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1988年,岩温胆书写的傣文印刷新字体“新温暖斐”体,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印刷新字体一等奖,被采用制作铜模。

二、傣文数字化

(一)傣文标准化

一个民族的文字要实现数字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字符、字体的数字化处理问题。1996年,以西双版纳报社为主,研发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和傣文字库,研制计算机字样时筛选了4种傣文手抄体,并进行规范研究制作,确定了计算机标准字样,研制的字体名称、叫法、书写笔锋都保留原有的风格。1996年,岩温胆书写的傣文印刷新字体“多法杭”“多勒达毖”,在山东潍坊华光照排公司输入软件、字库,参与完成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研制工作。2001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和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召开《中国贝叶经全集》收集、编译、整理、出版工作动员大会。《中国贝叶经全集》排版要求做到“五对照”。会议决定将研制新老傣文计算机书刊排版系统的工作交给西双版纳报社来完成。西双版纳报社组织傣文书法专家,认真书写傣文字符,按时完成了任务。200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制定《信息技术 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 西双版纳傣文32x32点阵字型 岩温胆白体》(即温暖菲体白体)的计划。2008年,岩温胆参与完成了依据GB 13000《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所规定的全部西双版纳新傣文字符。岩温胆书写的4种新傣文字体字型获国家标准。

(二)傣文数字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内地出版行业进入电子排版时代,活字印刷技术已被先进的电脑排版技术淘汰,许多字模厂纷纷倒闭或转产,民族文字的字模失去来源。1995年,因印刷材料紧缺,西双版纳傣文报的出版工作遇到很多困难。1996年,西双版纳报社与山东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立项开发西双版纳新老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系统开发分两步实施,一期工程研制新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二期工程研制新老傣文合一的计算机组版系统。[2](P162)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1997年10月1日,西双版纳新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研制成功。1998年起,西双版纳傣文报用这套计算机组版系统排版出报。从此,西双版纳傣文报告别了“铅与火”,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文报出版跨入了一个新纪元。

进入新世纪,由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生产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字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研制新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的一期工程完成后,二期工程紧接着开始。经过几年的攻关,2003年元旦,第一套新老傣文合一的计算机组版系统正式面世。西双版纳傣文报也在这一天从四开报改为对开大报,每周出版一期。该成果2004年获得西双版纳州科技成果二等奖,云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用该系统成功录入编排的《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已由北京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4年,西双版纳报社参与承担了教育部科研项目“基于ISO10646的维、哈、柯、傣文电子出版系统研发”,该项目先后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最高科学技术奖——“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及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傣文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研究,为傣文网络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005年,新傣文国际字符编码标准化通过国际认定。2008年,老傣文国际字符编码标准化通过国际认定。

2009年11月2日,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站正式建成开通,创造了五个第一: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傣文网、中国第一个西双版纳新老傣文新闻采编系统平台、中国第一张西双版纳傣文数字化报纸、中国第一个西双版纳傣文网络视频平台、中国第一个西双版纳傣文网络声频平台。据统计,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站开通当月,日均点击量超过4000人次。该网站的建成,在东南亚国家部分地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站的研发和建成,获得了2010年西双版纳州科技成果一等奖、首届云南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全国出版业网站最具创新奖,“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年1月20日,西双版纳傣文网站内容管理系统软件、傣文采编系统、傣文标准键盘输入法、傣文语言选择输入法4项软件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等级证书。

2012年,由刀福祥主编的《傣文数字化研究》正式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傣文数字化研究论文专著,它的成功面世,标志着傣族的数字化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同年还出版了《傣文电脑使用技术》,两本书获西双版纳州科技成果一等奖。

2014年12月12日,由西双版纳报社与山东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制作的西双版纳报新傣文、老傣文 app客户端正式上线,让西双版纳州30多万傣族读者在手机上查看西双版纳傣文报电子版的愿望成为现实。

2015年,西双版纳报社启动了把1957年创刊以来的所有合订本形式保存的傣文报报纸全部数字化、傣文电子词典和辅助翻译系统研发、傣文传统字体字库建设等工程和项目。

2018年,为更好地保护傣族传统字体文化,西双版纳报社又争取到云南省“百项精品”民族文化扶持项目——傣文传统字体字库建设。

三、价值作用

(一)傣文书法是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结晶。傣文软笔书法受到了中国汉文软笔书法艺术的熏陶,在追求理想的艺术境界的道路上,汲取汉文软笔书法艺术的特长。用软笔进行傣文书法创作,是傣族人民在现实社会中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把中华书法的书写特点巧妙地应用到傣文书法中,并加入自己的风格,写出了绝美的傣文软笔书法,使傣文书法更加形象、生动、美观,让傣文软笔书法在傣乡大地上升华。傣族软笔书法艺术的出现,提高了傣族地区人们的审美观,满足了民众对书画的需求,已影响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推动傣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提升民族素养,推动傣文数字化进程,传承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相互协作推动傣文数字化进程。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理论、开发少数民族语言的资源与信息处理技术,不仅仅是自然语言领域急需研究的科学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文化兴衰,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西双版纳报社傣文书法家加强傣文软笔书法工作,书写规范的数字化应用字体,加速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进程。山东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与西双版纳报社紧密合作20多年,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共同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这是傣文书法家与汉族计算机专家成功合作的典范,是民族团结融合的结果。它对今后傣族地区文化、教育、出版等事业的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影响巴利语系国家。傣族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西双版纳的傣文与周边老、缅、泰、柬等国民间中使用的傣文相似。傣文书法作品曾几次作为最佳礼物赠送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贵客,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和印度国际书展。傣文国际字符编码标准化通过国际认定,多种傣文输入法的成功研发方便大众使用,傣文数字化研发将影响到东南亚巴利语系国家。对西双版纳扩大和加强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一带一路”合作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傣族历史上出现的多种书法,都是用硬笔书写的。20世纪80年代起,傣族文人汲取中华软笔书法的精髓,把中华书法的书写特点巧妙地应用到傣文书法中,让傣文软笔书法在傣乡大地上升华。傣文数字化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这是傣文书法家与汉族计算机专家成功合作的典范。今后要继续加大傣文数字化研发力度,加快傣文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进程,实现傣文数字化全面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岩温扁. 西双版纳傣文初探,《首届全国贝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1.

[2]刀福祥. 傣文数字化技术研发实践与思考,《傣文数字化研究》. 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报社编辑中心)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