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saw minzcuz
3上一版  下一版4
 
Daihgaiq Gangj Gij Vwnzyen Deihfueng Daijcuz Dij Maz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Daihgaiq Gangj Gij Vwnzyen Deihfueng Daijcuz Dij Maz
傣族地方文献价值浅析
□ 张春华
 

【摘要】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地方文献为研究对象,介绍、分析了傣族地方文献的分类、特殊价值,提出了强化保护建议。

【关键词】傣族文献;价值;浅析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全国有130多万。傣族的人口虽然少,但傣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现存于西双版纳州图书馆内的傣族地方文献,有很高的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馆藏傣族地方文献简况

傣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竹筒上刻记下了自己的文化历史,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诗歌等。古典傣族文献有“别闷系版康”(八万四千册)。目前尚存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县(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民族研究所等机构的傣族文献有10000余册。其中西双版纳州图书馆现存的地方文献资料有5000余册。大量的傣族文献仍散存于傣族民间、寺院、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傣族地方重点文献藏书有:《泐史》《中国贝叶经全集》《召树屯与喃穆诺娜》《云南西双版纳野生种子植物》《傣族文学简史》《傣汉词典》《傣族民间故事》《西双版纳傣族拴线系魂文化》《警句箴言》等。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的文献种类大致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为南传巴利“三藏经”,即“经藏”“律藏”“论藏”;第二类为“实用经”,为傣族自创经书,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天文、历算、地理、文学、艺术、诗歌、谚语、民间故事、社会事物、伦理道德、医药常识等;第三类是“科幻经”,主要记述医学理论、农田水利及其他科技知识。

傣族地方文献历来为读者所厚爱,特别是外地读者、学者,一走进西双版纳州图书馆,都想到地方文献室翻阅傣族的地方文献资料。西双版纳州图书馆所收集的傣族地方文献,已成为馆藏特色的一个亮点。

二、傣族地方文献的类型

(一)政治历史类

这是傣文文献中最有史料价值的部分;主要是两类,第一类是史书,最为出名的当属《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自1180年傣族首领入住西双版纳建立景龙金殿国起至1950年解放止。后有译本《泐史》《车里宣慰世系》《叭真以来四十四代召片领世系》《刀氏土司家谱》等。傣文文献还有专门记录某些事件的,譬如《大勐龙人民起义书册》和《橄榄坝人民反土司事件》。第二类就是各个时期的政府文牍、节日祝文、宣誓文等。有《傣历1191年宣慰使为征派招待天朝官员费用的指令》《对缅王饮誓水文》等,这类文献是官方所发的记录性文献。

(二)法律道德类

傣族农奴制的封建法规种类繁多,主要有等级法规、民刑法规、地方公约、罚款和赎罪的规定等。此外,各地方有地方性的法规,村寨也会有村寨的规定,甚至佛寺也有单独的寺规。在傣族的传统教育中充满着种种道德说教,如《土司对百姓的训条》《教训妇女做媳妇的礼节》等,这些法规像一条条绳索,组成了农奴主政权统治的法律网。

(三)宗教经典类

“经藏”“律藏”“论藏”为巴利三藏经典。傣文佛教经典从译文的语言形式来分,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类基本上全用傣语翻译,夹杂少量巴利语,一般为故事类型,譬如《维先达拉》;第二类是半傣语半巴利语;第三类全是巴利语,是严肃的佛教术语解释和一些词语的双语对译材料,类似于词典。

(四)农田水利类

傣族很早就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同时也相应地发展了水利灌溉。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关于土地制度的,如《宣慰田、头人田及收租清册》和一些田地登记册等,比较清楚地反映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另一类就是关于水利管理的,比如十五世纪的《景洪的水利分配》,反映了当时的土地关系及灌溉情况。十五世纪以后的各种水利分配手册更是层出不穷。这些文献所记录的规则在各个傣族地区得到遵行。

(五)科技语文类

这一类包括数学、医药、军事、语文等。傣族的数学有《数算知识全书》,有四则演算,乘法口诀等。医药方面在民间流行的书籍种类很多;用药多以当地常见植物的根、茎、叶为主,能治疗疟疾、痢疾、抽风等炎症。傣医药是祖国中医学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傣医学遗产不仅有科学意义,对研究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六)文学唱词类

傣族的长篇叙事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方国瑜引用西双版纳傣族唱词《王天松帕敏奇遇》故事说明公元七世纪时中南半岛的真腊与参半国的关系就是例证。傣族长篇故事有40余部,中篇、短篇数以百计。傣族文学理论的古代历史文献,目前已经发现并整理出版的有《论傣族诗歌》,距今380多年。至于大量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部落战争、农奴起义、争取婚姻自由以及佛教与原始宗教的情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绚丽斑斓的历史画面。

二、傣族地方文献价值分析

(一)史学类资料珍贵,使我们了解到傣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

傣文历史文献是傣族悠久文化的宝库,其文化价值是无价的。《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是傣族的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该书所记770年事,详记各世召片领姓名、生卒年、在位时间及其配偶、儿女与封地、俸禄等,对于制度、历史大事及与泰、老、缅等邻邦关系等有所记述,是研究中国西南边陲地方史和傣族史的重要史料。还有《勐泐傣族世系》《西双版纳土司》《西双版纳历史溯源》《傣族简史》等,为后人提供了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学者潜心研究傣族社会历史,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专著:如《傣族农奴制和周秦社会的比较研究》《傣族农奴制和宗教婚姻》《傣族社会研究》《泐史研究》《傣族宗教与文化》等,对傣族社会历史作了深入探讨。

(二)宗教类文献宏大,为研究傣族宗教信仰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古代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原始宗教(多神崇拜)。《傣族神灵崇拜迷踪》《西双版纳傣族与赕文化》表面看来都是祭祀神灵,实则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历史上傣族先民的精神生活和社会风貌。

小乘佛教公元前三世纪传入西双版纳。佛教的传入,给傣族的文化艺术带来了巨大变化。傣族文化荟萃于佛寺,《佛祖巡游记》《维先达腊》《赶塔南》是佛教文献经典。古老的贝叶经书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长诗就有500多部。西双版纳州用9年时间收集整理了100卷《中国贝叶经全集》,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文学类作品,为研究傣族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集古歌谣30首,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时代的劳动、思想和感情。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佛教的传入,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又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和故事。长诗《兰嘎西贺》(十头魔王),全诗长4万多行,反映了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叙事长诗《恒勐拉》反映男女青年向往自由和爱情生活,长3500多行。歌颂忠贞爱情、颂扬爱国主义的长诗《召树屯》《占相》《相勐》等。《召树屯》是傣族人民叙事长诗艺术的结晶。上世纪70年代,西双版纳州文工团根据长诗《召树屯》改编成舞剧《召树屯与喃穆诺娜》,上演后获得全国金奖。1982年,改编成电影《孔雀公主》上映,家喻户晓,深受群众的喜爱。

(四)生态类资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参考资料

傣族人民崇尚自然、爱护自然,自古就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认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排列顺序是林、水、田、粮、人。傣族人民对生态平衡有深刻认识。现已出版的与傣族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文献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生物圈保护区综合考察研究》《西双版纳植物名录》《西双版纳野生种子植物》《植物傣名及其释义》等。《云南西双版纳野生种子植物》收集整理了采自西双版纳地区的植物标本数据9万余条。西双版纳傣族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的传统森林文化知识,包括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等,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瑰宝。

(五)傣医类文献,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医药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印度医药学的发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傣医经书《嘎比迪沙迪巴尼》为一千多年前的傣医药古籍,全面论述了傣医内、妇、儿、外伤科疾病等经方、验方总结。

古傣药书《挡哈雅龙》,叙述了人体的肤色与血色;多种疾病变化的治疗原则;病因及处方;人和自然与致病的关系;论“四塔”相生相克与处方;药性与肤色;年龄与药力药味;处方及其他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介绍了原始宗教时期最早的复方“滚嘎先思”(价值万银方)、“雅叫哈顿”(五宝药散)、“雅叫帕中补”(亚州宝丸)等数百个方。《档哈雅龙》是傣医药史料中最著名的一部综合性巨著,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傣族医药文献有《西双版纳傣药志》《傣药经方》《傣医诊断学》《傣医基础理论》《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傣族传统医药方剂》《傣族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等。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生活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创造了多样化的民族医药,维持了人们的健康,获得生存与发展。傣医、傣药现已成为我国重点发掘、整理的四个少数民族的医药之一。这些书籍有系统的医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结束语

傣族地方文献卷轶浩繁,西双版纳州图书馆等单位只收藏了一部分;傣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护等工作任重道远。

未来的图书馆是知识资源中心,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傣族地方文献是西双版纳州图书馆特殊而重要的资源之一。收集和保护好傣族地方文献,对传承、传播傣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西双版纳图书馆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地方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傣族地方文献的收集、保护工作,采取特殊的措施,千方百计多收集保存傣族地方文献。要积极探索在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下傣族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网络技术引入到傣族文献开发中来,建设傣族文献专题数据库,让傣族地方文献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刀述仁,序《中国贝叶经全集》P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张鹏朝,正本清源:走近南传佛教,《今日民族》杂志2017.05,P52.

3、于学丽,浅谈西双版纳傣族历史档案的种类及其开发利用,《首届全国贝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集)P490,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研究所,2001.

4、柯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名家研究进展》P41,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州图书馆)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