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fanhoiz
3上一版  下一版4
 
Geij Diemj Ngeixnaemj Gvendaengz Guhndei Gij Hong Fanhoiz Vahsaw Saujsu Minzcuz Ginghdenj Cucoz Vwnzyen Majgwzswh Cujyi Seizdaih Moq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Geij Diemj Ngeixnaemj Gvendaengz Guhndei Gij Hong Fanhoiz Vahsaw Saujsu Minzcuz Ginghdenj Cucoz Vwnzyen Majgwzswh Cujyi Seizdaih Moq
关于做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几点思考
□ 卢天友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和创新的理论,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系列科学创新理论是民族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民族语文翻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路径之一。为此,需要从相关方面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民族语文翻译、宣传和传播工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民族语文翻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 言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有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引是我们开展工作、面对挑战、取得成绩的前提和关键。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系列科学创新理论能正确而有效地引领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当前,民族地区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迫切需要有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系列科学创新理论成果的民族语文版进行理论学习进而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和创新的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高屋建瓴、思想深邃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理论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意义,同时也深刻揭示了科学理论引领事业发展的逻辑必然和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近代以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深重劫难,正是马克思主义成功引领了救亡图存运动,指导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进而深刻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是完全正确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本身具有很强的与时俱进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反复强调,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就是要求一般原理必须与具体国情结合、与具体时代结合,在结合中产生新的思想,以新的思想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在早年吃过教条主义的亏后,就深刻认识到中国的事情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完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要制定不同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等各个历史环节和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其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路径。在科学理论创新方面,我们已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民族语文翻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路径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光辉历程中,民族语文翻译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特别是有关民族政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民族文版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范本,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作为唯一的国家级民族语文翻译机构,自1955年成立以来,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历届全国党代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议的文件翻译和同声传译任务,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7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了大量马列经典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法律法规。在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播撒革命火种,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壮语文室从1986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已先后完成了《毛泽东选集》(1—4)《邓小平文选》(1—3)《江泽民文选》(1—3)《资本论》(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胡锦涛文选》(1—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以来历届党代会文件等重要著作文献的壮文翻译工作。壮语文室还积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把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的壮文版本送到壮族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手中,让他们通过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字学习和理解著作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壮乡广泛传播,有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壮乡地区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

三、做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如何做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下共同的思想理论根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根铸魂,推动民族地区与全国其它地区一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奋勇前进、建功立业,是民族地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相关工作。

首先,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民族语文翻译、宣传和传播工作。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了各类汉文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资本论>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为我国翻译成少数民族文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蕴含着具有普世性的丰富哲理和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民族语文翻译、宣传和传播工作,不但是我们理论上坚持守正创新的前提,也是我们在民族地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

其次,重点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著作或理论性文章的翻译、宣传和传播工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创新理论成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明鉴,进一步做好这些科学理论民族文版译著的宣传和传播工作,是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取得的系列可载入史册的实践成果,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著作、文章、讲话进行高质量翻译和及时有效传播,是我们民族语文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和历史使命。

第三,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做好承载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挖掘和译介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各种文化在历史上又不断进行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我们如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格局。在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这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应努力挖掘和做好译介工作,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结语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系列科学创新理论是民族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为此,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民族语文翻译和传播工作意义重大,有利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各民族地区及其广大干部群众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深度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著,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校注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

卢天友,男,壮族,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副译审,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汉壮翻译及相关理论研究。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北京市,100080)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