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fwen
3上一版  下一版4
 
Youq Seizdaih Moq Baenzlawz Baujhoh Ciepcienz Ndei Fwen Cuengh Sanglinz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3年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Youq Seizdaih Moq Baenzlawz Baujhoh Ciepcienz Ndei Fwen Cuengh Sanglinz
新时代上林壮欢的传承保护构想
□ 蒙罗宇
 

(ciep geiz gonq/接上期)

(二)四六联民歌

四六联民歌是上林县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上林县各乡镇;其中巷贤四六联民歌最具代表性。此类民歌是壮族先民在壮族原生态、本土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又借鉴汉、魏晋南北朝的骈赋而创作形成的一种杂糅式的民歌样式。追根溯源,上林自古就是壮族民众聚居之地,其先民能歌善舞,“自古就是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他们很早就有赶歌圩的习俗,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而又聪明好学的壮族先民,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文化精华。在民族融合的历史环境下,将楚辞汉赋、骈赋等成熟的优秀的文学形式,吸收、渗透到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中,使壮族民歌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澄泰乡清水河的唐碑上就刻有汉字记载的四六联民歌:回波所利,不耕?获之?和之所多,未伐南山之有。若池之流,祚者欤?卿述短辞,用申诚曲云尔。这是上林县境内以碑刻文字记载的四六联民歌之一,它真实地反映了四六联民歌在上林壮族地区流行发展的情况。

四六联民歌,顾名思义,句式字数为前四后六,四六合十。这也符合民间认为的完满基数,上半节与下半节相承,两半节合为一小节。节数多少,根据内容而定。腰脚共韵,错落有致。上半节首句尾字,即四六联的首句第四字起韵;押第二句即六中的第三或第四字作腰韵。第二句末,及第六字又起韵,押第三句尾字韵,即第四韵,第三句第四字韵又押第四句第三字或第四字腰韵。以此类推,形成了沉稳铿锵、庄重悦耳、变化自如、富有感染力的风格,使歌曲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下面以《贺新婚》为例进行分析鉴赏。

Caw lienz bik gap singz cwn(珠联壁作成亲) It doiq swn vunz(一对新人) Daeuj gyied doengz sim boiq ngoux(结成同心配偶) Bek nienz gai laux(百年偕老) Fungh go luenz foux cingz ciengz(凤歌鸾舞呈祥) Doeng haij namz yiengz(东海南洋) Nanz beij fanh ciengx cingz sim(难比万丈情深) Laeuj yieng gya bin(酒宴嘉宾) Yiu daeuj caez sing bauq heij(邀来齐声报喜) Ngoenz neix vuen geiz(今日婚期) Vuen den heij deih mbouj cwnx(欢天喜地不尽) Cuk hoh swn vunz(祝贺新人) Va hai cawz cwn singz caix(花开阳春常在)

以上这首四六联民歌,就充分体现了四六联民歌的句式特点,第一句的cwn与第二句的swn押尾腰韵,尾腰共韵,错落有致。第三句承接第二句尾字vunz押sim韵,第三句第四字韵ngoux又押第四句第四字腰韵laux,如此循环往复,层层推进,如行云流水。其韵律如下:OOOA OOOAOB OOOB OOOBOC OOOC OOOCOD OOODOE…….

这样承上接下,一句一句转韵下去,形式自由,格调可悲可喜,唱来朗朗上口。表达活泼、喜庆的婚宴祝福,其形式之美,韵味之浓可见一斑。四六联民歌是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渗透和影响的产物,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优秀成果。

近年来,四六联民歌又有了新的发展与传承。2018年民歌节曲目《上林欢迎你》歌飘民歌舞台,展现了上林民众热情好客的待客之情。《和谐新农村》汉译版:春风吹来,万物眉开眼笑,百鸟欢叫,高歌舞跳迎春;试看市场,无论食粮商品,如山如锦,一派欣欣向荣;三个文明,社会安定稳定,五谷丰盛,加加喜庆丰收;吃穿不愁,户户建起新楼,互帮互爱,建设和谐新村。

(三)西燕高腔山歌

西燕高腔山歌多半是劳动歌,成群的山民一边做活一边喊山歌。薅草这种农事活动是必唱山歌的。山民特别是石门土家先民的生产活动是集体活动。阳春三月,百花盛开,山民挖荒准备播种;农历五月,地里包谷风长,是锄草的关键季节。春争日,夏争时,农人不可有半时蹉跎。利用这个季节打鼓转工,薅了这家薅那家,可以说是一次劳动竞赛,也是一次最舒心、最自由的娱乐活动。阵阵鼓声响,歌儿飘山外,劲头高涨,气氛热烈,早把疲劳忘到九霄云外。此类山歌由四声部吟唱、二声部对唱和个人独唱组成。西燕隶属上林,属于多山地区,先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为了排解困难及舒心娱乐,人们在劳动、娱乐中逐渐养成以歌传情、以歌达意的娱情、社交的习惯。高亢的声音让繁重的劳动、烦闷的心情得以释放、缓解。在歌唱中,歌者、听者都得到了身心的放松,提高了劳动效率。尤其是在高强度劳动或者人数密集的劳动地点,唱一些高腔曲目,既有利于活跃劳动气氛,又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可谓一举多得。下面以《哥种甘蔗妹插秧》为例加以分析鉴赏。该歌为“三月红花开,阿妹把秧栽,阿哥种蔗忙,十月稻熟蔗也甜,阿哥阿妹情绵绵,甘蔗榨糖来酿酒,情哥情妹结百年。”

这是近年来流传于西燕的高腔民歌。严格说来,这首民歌也属于三声部民歌,但它又有其独特的色彩,唱腔高亢,声音通透有力,是西燕民歌中高腔派,姑且归为西燕高腔,别具特色。笔者没有找到它的壮语版,斗胆试翻译如下:Ndwen sam hai hoengzva, Dahnuengx rag nazgyaj, Daeggo nyaengq ndaem oij, Ndwen cib haeux baenz oij youh diemz, Daeggo dahunengx cingzmienzmienz, Gooij dok dangz daeuj siu laeuj, Daeggo dahnuengx giet bak nienz.

西燕高腔民歌节奏明快、高亢有力,其主要特点是歌腔悠扬、悦耳,旋律性较强。

三、上林壮欢传承发展遭遇的瓶颈

浩如烟海的上林民歌就这样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音乐爱好者,更是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壮乡歌手,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民间歌手。他们或许是目不识丁的老奶奶,或许是牙牙学语的蓬头稚子,又或者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传唱属于上林人自己的民歌。这些能歌善舞的壮族百姓就是如此,用文字或者口耳相传的方式创造、传承壮族民歌,使壮欢音乐文化一代代发扬光大。这些文化精华,在壮族的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曾几何时,壮族群众聚居的村村寨寨,唱歌成为壮族人家生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变革给传统的民歌带来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壮欢的发展和传承似乎也遇到了难以破解的难题,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原生态民歌萎缩严重。壮欢传唱的内容简化,原生态民歌日渐萎缩,传唱水平降低,真正历尽时光、遗世独立的质朴、纯真与感动日趋遥远。二是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新的传承人没能及时培养出来,导致新老断层现象十分明显。三是壮语使用功能弱化。很多生动形象的词汇因缺乏使用环境而逐渐褪化,退出历史舞台,词汇苍白无力使民歌缺乏表现力及生命力。四是壮欢韵律要求严谨。由于上林壮欢的格律要求非常严谨,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和韵律常识,很难掌握好上林壮欢的创作方法。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各自的学业或者事业,无暇顾及学习这种民间艺术。

四、上林壮欢传承保护的策略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努力寻求上林壮欢传承发展的新路子。

(一)借力历史文化名人,打造上林壮欢品牌,提高壮欢传唱水平

在《粤西游日记四》中,旅行家徐霞客不惜笔墨,不厌其烦,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上林的山川河流、岩溶地貌、生态植被、风土人情甚至边陲防务,为后人研究上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在这段游记之中,他提到了上林“岩谷绝盛”,提到了上林“地气涌盛”,提到了上林“风气含和”,提到了参将陆万里待他“谊如骨肉”,也提到自己的“几至忘行”……字里行间,处处都透露出对上林山水的浓浓眷恋。他的脚步虽已远去,却将一颗赤子之心留在了这里,给这片风光旖旎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所以,可以好好利用徐霞客这张文化名片,大力宣传上林——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让上林穿上民歌的绚丽外衣,提升民歌软着力。

(二)培养壮欢艺人,扩大传承空间

1.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士,收集散落民间的壮欢经典作品,打造出具有上林特色的壮欢精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壮族传统民歌以口头创作、即兴表演等方式留传于民间,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民群众 改编、继承和发展。如何保护这笔巨大、 无形的文化遗产,这需要有一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将壮欢作品甄选、创造、加工和提炼,为群众提供符合时代审美的、使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欢作品,使流传至今的壮族传统民歌财富走向更高的台阶、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壮欢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逐渐萎缩,避免民族文化趋于消亡。

2.培育壮欢大师,传承上林壮欢艺术

在时代背景的变化中,会唱壮欢的人由原来的“大量”变成了现在的“个别”。 为了上林壮欢能够在当今社会中继续传承下去,必须提高对传承人的重视程度。2014 年的“三月三”,到乔贤镇赶街的群众也利用街上的一块空地聚集在一起对歌。上林县有关部门对这些自发形成的歌圩很重视,出资对三里镇的歌圩场地进行建设。而上林县文联、上林县徐霞客文化研究会在2017 —2018年间,更是联合在三里镇、塘红乡、木山乡开展壮族山歌进校园的活动,安排壮族歌手到中小学校给学生传授山歌,使山歌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为上林县歌圩文化培育山歌队伍。

笔者认为,在大部分壮族地区歌圩衰落乃至踪迹难觅的情况下,上林歌圩能够得以恢复,可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和群众基础,最主要是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高度重视,从政策的高度挖掘、培养传承人,壮欢才有可能后继有人。

3.把上林壮欢引入校园,打造非遗传承精品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也应该努力抓住历史契机,将壮欢艺术教育引入课堂,高效引领壮欢在后代中的普及和拓展,培养后继人才。民俗音乐文化蕴含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运用得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还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而又反过来促进民俗文化的自身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积极推进壮欢艺术教育可以说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值得大力倡导和推广。

(三)保护民族语言,提倡老百姓人人讲壮话、使用壮话

壮语是壮族先民千百年来使用的民族语言,是壮族群众的精神财富。它在历史滚滚车轮中显示了凝重的历史使命感和价值感。因而保护民族语言具有毋庸置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新时代背景下,在国家和政府的关怀下,依托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的红利,大力倡导壮语在人民群众中的使用率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高效,使人民群众特别是新生代儿童多讲壮话、使用壮话,让壮话成为人民沟通、交流的媒介,为壮欢的传承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四)普及壮欢知识,推动文化创新

面对普通群众对上林壮欢知难而退的困局,一是可以通过大师引领,以民族文化讲堂的形式,在小区内进行宣讲,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体会到上林壮欢的美;二是可以组建上林壮欢艺术团,深入村屯教群众唱上林壮欢,通过形式生动,曲调优美的上林壮欢带动民众的学习和传唱;三是政府部门力推,结合平常的政策宣传,把上林壮欢唱进社区,唱进村屯,扩大上林壮欢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上林壮欢是上林壮族人民优秀文化瑰宝,是壮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民族记忆与优秀文化,是壮族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思想硕果。对上林县壮欢的分析与鉴赏,构想上林壮欢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一步发扬光大上林壮欢。让上林壮欢开枝散叶,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民族文化之瑰宝更加绚烂多姿。

参考文献

[1]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南宁市群众艺术馆.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10). 南宁接力出版社.2012.1.

[2]政协上林县委员会. 壮族四大悲歌.广西民族出版社.2015.12.

[3]上林县图书馆.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上林县歌谣集. 佚名.2021.

[4]南宁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壮族天籁.广西音像出版社.

[5]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南宁歌谣集成. 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12.

[6]关仕京.壮族俗语集成 上林篇.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

[7]上林县委员会主编.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 上林卷.广西民族出版社.2015.

[8]蒙光朝等编.广西歌圩山歌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9]上林县委员会主编.上林原生态山歌集 情歌. 上林县委员会.2015.

[10]上林县委员会主编.上林原生态山歌集.上林县委员会.2015.

[11]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敦煌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系上林县民族综合高中)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