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fwen
3上一版  下一版4
 
Youq Seizdaih Moq Baenzlawz Baujhoh Ciepcienz Ndei Fwen Cuengh Sanglinz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2年1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Youq Seizdaih Moq Baenzlawz Baujhoh Ciepcienz Ndei Fwen Cuengh Sanglinz
新时代上林壮欢的传承保护构想
□ 蒙罗宇
 

【摘要】壮欢,作为壮族人民优秀文化瑰宝,承载了壮族老百姓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是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民族记忆。壮欢内容丰富、曲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是壮族文化发展生生不息的文化硕果。对上林县壮欢的分析与鉴赏,探索壮族民歌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发扬上林壮欢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让上林壮欢开枝散叶,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民族文化瑰宝更加绚烂多姿。上林县的壮欢作为当地壮族民歌之一,极具地方性特色,非常值得传承并发扬光大。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民歌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面临濒危消失的境地。为了探索民歌发展的新路子,本文试图从壮欢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一步阐述上林壮欢的艺术特色,对其传承、保护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上林壮欢;分析;鉴赏;传承;保护

构建和谐文化社会、弘扬民族精神是《国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之重要精神,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之重要途径之一。上林壮欢作为上林县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集中体现了民族原生态音乐的最高水准。该县壮欢按唱腔分为几个独特的样式,各种壮欢样式之间各具特色又互有联系,既有民间艺术的共性,又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上林壮欢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县内历代各族群众特别是现代50多万各族人民对自己生产生活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在众多的上林壮欢中,上林三声部民歌、上林巷贤四六联民歌、西燕高腔壮欢最有特色。本文以上述三种壮欢做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林壮欢的艺术色彩与特色,鉴赏其代表作品,探索上林壮欢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一、上林壮欢简况

(一)上林壮欢的渊源

上林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属于红水河流域,自古就是桂中南交通要道,是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进入广西的当之无愧的重要门户。上林县自然资源独特秀美,地理位置开放突出,这些有利条件造就了上林民歌即上林壮欢的旋律优美、演唱形式多样、歌词富含生活哲理、幽默风趣等特点,且大多呈现出地方音调与外来音乐的杂糅色彩。

据考证,上林壮欢源远流长。根据民国时期《上林县志》记载,上林县自古就形成了自然的歌圩,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上林壮族群众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将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下来。特别是一些优秀作品,是勤劳智慧的上林先民留给后代子孙的馈赠。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歌圩,当属三里歌圩、巷贤留仙歌圩、古蓬歌圩等。徐霞客在他的代表作《徐霞客游记》这样描述三里歌圩盛况:“正月十五起,十五止,男女答哥曰‘打跋’或‘打卜’,举国若狂。”这是上林歌圩见诸文献资料最早的文字记载。歌圩的盛况可略见一斑。清代张邵振(康熙年间)编著的《上林县志》则有“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采方拾翠,于山陬水湄,歌唱为乐;少男亦三五成群,歌以赶之,一唱一和……”。这些记载充分说明了歌圩是上林境内少男少女喜欢的交友方式,也是他们之间谈情说爱的重要场所。少男少女通过歌圩互相了解,增进感情,然后互赠礼物,最后喜定终身。这也体现出了上林县域内壮族民间婚恋自由,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与禁锢的特点。

(二)上林壮欢的总体艺术特征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养一方情。上林县由于其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进程等特点,使其民歌成为当地群众用当地语言传唱的、反映本地民众文化的一种艺术。艺术根源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一种提炼;艺术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深层次呈现。壮欢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民歌的普遍特征,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具体来说,上林壮欢具有以下艺术特性。

1.音调变化多样,曲调丰富优美

上林壮语属于壮语北部方言红水河土语区。虽说都是上林壮话,但分为不同的次方言。根据上林县境内壮语的实际情况,上林壮语分为巷贤壮话、三里壮话、乔贤壮话、大丰壮话等次方言;不同方言之间音值、音高、音色各具特色,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所以体现在壮欢中歌词唱法就有了很大的区别。一般说话时人们很容易分辨出说话者是哪个乡镇的人。一般很难冒充,因为方言的影响是深入到骨髓的,而各乡镇的壮欢正是用各乡镇的方言唱出来的,所以音调也就显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总而言之,就其音色、音调来说,巷贤壮欢语调温柔、声腔延长,三里壮欢铿锵有力,乔贤、塘红壮欢起伏升降、错落有致。无论哪种壮欢,知者总能轻而易举将其甄别出来。

2.注重押韵、讲究平仄、声律和谐

上林县境内传唱的壮欢,不管是旧调新调,总是特别重视声律。这极似唐诗讲究格律,两者可谓同源文化。具体说来,壮欢无论吟、唱、诵、读,均要求顺口、和谐,朗朗上口,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有力地体现了这片美丽、神奇的地方的传统文化。如《Fwen Doxbungz》(《相遇歌》):男:Duenh nanz ndi ndaej byaij(好久不走岗), Daih loh baiq rumhaz(大路茅草旺). Duenh nanz ndi rin va(好久不见妹), Bei gyawz ma le nuengx(上哪去才回)?女:Daih’it bei guh reih(第一去种地), Daihnyeih bei guh naz(第二去种田), Ngoenzneix bei haw ma(今日赶圩回), Youq laj bya nyangz beix(山脚遇到哥).

3.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地方特色

上林县壮欢语言形象、生动、逼真,富有表现力;词语、成语、俗语、俚语俯拾皆是,唱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味。如:Boux naengh mbouj rox boux ndwn(坐者不知立者累), boux imq mbouj rox boux iek(饱汉不知饿汉饥). Doiq vaiz boq hozlez(对牛吹喇叭), de mbouj rox saek di( 它啥也不懂). Doiq vaiz danz gimz(对水牛弹琴), doiq rum gangj Gun(对草讲官话). Souh saw haex geng( 粥稀屎硬), raemz bengz haeux cienh(糠贵谷贱). Gaenx gwn gik ok haex(勤吃懒屙屎), miz maex gik doxgyaez(有妻懒相爱).

4.上林壮欢的演唱方式多样,灵活多变

上林壮欢的演唱方式分为独唱、领唱、齐唱、重唱、合唱等方式。其中,对唱是上林壮欢的主要演唱形式。人们在旷野中、小径上、屋檐下,在婚丧嫁娶的场合、节庆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大展歌喉,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或独唱或对唱、或PK,正所谓出门三步就唱歌,祖祖辈辈相传唱,一代更比一代多。

二、上林壮欢主要种类及其艺术特色

(一)上林三声部民歌

一直以来,世人都认为中国民间没有三声部音乐,国外人士更是带有偏见地断言我国无三声部民歌。直到1963年,年轻学子梁甫基行将毕业之际,他在自己准备撰写论文《广西民间合唱中的和声因素——广西民间多声部音乐研究之一》时,发现当时收集、发掘出来的广西民歌都是二声部民歌。基于论文研究题目是“合唱中的和声因素”,而二声部民歌中却没有明显的和弦,因而和弦的意义就缺乏充分的理由,如果不找到含有完整“和弦”的作品,他的论文就缺乏强有力的论据。因此,梁甫基就一直在多方寻找广西的三声部民歌。无独有偶,梁甫基在一次偶然的闲聊中,从大学同学李坚雄、李斌嘴里听到振奋人心的消息,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首被誉为广西第一首三声部民歌之称的《上山望乡》的发现与挖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体说来,这首作品的发现具有至少四个意义。一是为后来广西三声部民歌的继续挖掘提供了依据和线索;二是为开拓广西民歌的研究领域以及进行各方面的专题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对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是进一步推翻了外国音乐家断言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的武断和偏见。

据《岭南录异》记载,三声部民歌从唐末发展而来,宋代达到顶峰,盛行于明清,先在马山县的古零镇、加方乡、金钗镇等地传播,成为人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所谓的三声部民歌,其主要特点是一人主唱,多人附唱,声部由一声部变成了多声部。由于其旋律优美,脍炙人口的三声部民歌由此从马山县传到上林县的西燕镇、镇圩乡、乔贤镇、塘红乡等乡镇。

壮族三声部民歌包含三个声部,第一、第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第三声部为陪衬和声;三个声部均能突出丰富主旋律,声部间互相协调,音调柔和,风格统一。

三声部民歌内容大多反映壮族人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热爱生活、歌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勇敢、坚毅的优良品质。上林三声部民歌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比较著名的如《上山望乡》《旱天怨》等。

上林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歌词基本上有两种结构。一种是五言四句式。此种结构的歌词符合壮歌腰脚韵的押韵规律;也就是一首五言四句民歌,四句都有用韵的地方,即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一般与第二句第三个字相押,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与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相押,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与第三句中间一个字相押。另一种是五三五言六句式,这种结构称为五三五结构,即整首民歌两联,每联三句,两头每句各五言,中间三言;其押韵严格复杂,特别讲究。歌词的第一句、第二句末尾一词与第三句的第三个词互相押韵。第三句、第四句末尾又另押一个韵,而第四句、第五句末尾词又与第六句的第三个词相互押韵。根据其押韵规律,人们把五三五结构的三声部民歌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

下面以《达甲之歌》节选为例进行分析鉴赏。《达甲之歌》,这部悲剧式长歌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生动地叙述了主人公达甲受后母虐待的悲惨经历。壮族女孩达甲,生来聪明伶俐,不幸的是父母早早过世。达甲成孤儿后,后母对她百般刁难,恶毒虐待。所幸的是她每次遭到迫害的时候,都会得到神仙的救助,顺利渡过难关,最后还与穷秀才喜结良缘。下面以节选部分加以分析鉴赏。

Gangj daengz goj Dahgyax(A), Raemxda raq(A) cix roengz(B); Duz dah gaeq hojcingz(B), Gangj cib ngoenz(B) mbouj liux.

Ciuhlaux cuenz guh goj, Cix mbouj hoj bei caz; Gangj daengz goj Dahgyax, Raemxda raq cix roengz.

Dahgyax gaeq gojseih, Seiq caeuq seiq cuenz daengz; Duz dah gaeq hojcingz, Gangj cib ngoenz mbouj liux.

以上节选部分属于勒脚歌,第一首歌第一个句子末尾词Dahgyax的“gyax”与第二句第二个词raq押韵;第二个句子末尾词roengz与第四个句子第三个词ngoenz押韵;第二句、第三句末尾词roengz 、hojcingz的“cingz”押脚韵。第二首歌中,第一句末尾词goj与第二句 hoj押腰韵;第二句、第三句末尾词caz 、Dahgyax的“gyax”押脚韵;第二句末尾词caz又与第四句raq押腰韵;第三首歌中,第一个句子末尾词gojseih与第二句第三个词seiq押韵;第二句、第三句末尾词daengz 、hojcingz的“cingz”押脚韵。每首歌押韵都十分工整、严格,这与唐诗中的格律诗平仄要求很接近。这充分说明壮族文化受中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是深远的,也说明壮族先民善于学习吸收其他兄弟民族优秀文化并为之所用。

这是《达甲之歌》61组歌中的第一组,它们属于勒脚歌,包含三首歌,共12句,每首歌押韵的基本形式是“腰脚韵——脚韵——脚腰韵”,即每首歌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押腰脚韵,第二和第三句押脚韵,第三句和第四句又押脚腰韵。三首歌12个句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有一些句子重复出现。即第七、第八重复第一、第二句,第十一、十二句,重复第三、第四句。这种前后呼应,连环相扣、结构严谨的歌唱形式,使歌曲显得回旋复沓,一唱三叹、婉转悠长,风格独特。这种形式在国内民歌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同时,句子反复出现,相连相扣,既能突出主题,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也便于合唱、记忆,深受广大壮族同胞的喜爱。《达甲之歌》,不愧为“上林民歌四大悲歌之首”这一称号,它是上林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壮族三声部民歌就是以这种五言四句式结构来传情达意,淋漓尽致地表达壮族人民对弱者的深切同情、追求真、善、美的淳朴品质。也集中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壮族三声部民歌还有另外一种结构,为五三五言六句式结构,即“三顿欢”或“三跳欢”,在此不再赘述。

(caengz sat/未完)

(作者单位系上林县民族综合高中)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