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祝故事传入壮族地区,壮族人民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社会生活、审美偏好对其进行再创作。上思县思阳镇的山歌《梁山伯与祝英台》对原故事的主题、情节有所继承也有所删改,并加入一些壮族民族文化元素。该山歌反映了上思县壮族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体现了汉壮交融的宗教文化特点以及“以歌代言”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梁祝传说;上思县;流传变异;文化内涵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不仅在汉族地区广泛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十分流行。在壮族地区,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本土化的梁祝叙事诗,一个地方甚至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可见梁祝传说在壮族地区十分受欢迎。目前学术界对梁祝传说的研究已有了较多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壮语北部方言的故事文本,壮语南部方言的文本资料和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选用南部方言邕南土语区上思县思阳镇所流传的山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文本为研究对象,论述梁祝传说在上思县的流传变异情况及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流传版本
梁祝传说在何时传入壮族地区于史无考,推测应在宋元明时期[1]。梁祝故事唯美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打动了十分看重感情的壮家人,他们纷纷用自己的语言对故事进行改编并传唱。与流传在汉族地区的梁祝传说、戏剧相比,壮族地区的故事骨架大体相同,但在血肉填充上却又各有差异。
《壮族文学史》收录的山歌《唱英台》是根据流传在田阳、田东、田林的手抄本翻译整理出来的,共一千四百多行。该山歌中,二人都是壮族人,祝英台家在怀远府(今广西宜州),梁山伯家在东兰峒(今广西东兰县),其主题也变成了反抗壮族土官。《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译注·壮族卷》中收录的叙事长诗《梁山伯与祝英台》主要流传于马山、上林、忻城一带,长诗由71首歌组成,加上反复共864行。其故事结局是梁祝两人化成鸳鸯,马文才气极身亡,三人来到阎王处,最终阎王判三人还阳,梁祝二人结成姻缘,马家则另择新妇。上思县思阳镇流传的歌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共468句,每句7个字,两句为一行,全文押脚韵ou韵。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背景介绍、巧辩父母、共赴学堂、同窗生情、惜别返乡、访祝家庄、梁母也访祝家、坟开殉情”等情节,比北部方言的版本少了“阎王审判”的内容。
在主题方面,各地版本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和批判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同时也赞扬了祝英台不畏强权、追求自由婚姻的品格。但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汉族故事中的矛盾双方主要为祝英台和父亲,是底层劳动人民与封建礼教制度的矛盾;田阳和马山等地的故事主要矛盾,则表现在土官马家对祝家的威压;上思县思阳镇流传的这一版本,控诉和批判的基调有所改变, 对现实苦难和不幸感也有所淡化,主要突出和强化了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理想色彩。
二、变异情况
梁祝故事传入壮族地区,壮族人民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社会生活、审美偏好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让不懂汉语的壮族群众也能理解和接受这一故事,从而让它传播得更广泛。上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保留英台扮男装上学、山伯求亲未成而死、两人死后幻化等主要情节,但在故事主题、情节设定和细节描写上做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并展现了壮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点。
(一)主题继承和变化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显现出来的、饱含着作家审美情趣的核心意蕴,它是包含在文学形象中的审美意识”[2]。上思民间歌手在对梁祝故事进行重新创作时,在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的作用下对故事主题进行了部分处理。
1. 对美好爱情的歌颂
部分版本的梁祝传说重在赞扬男女青年不畏封建礼教的压迫,大胆冲破世俗束缚的行为,但纵观上思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们发现它并非极力渲染梁祝爱情的艰辛和悲惨,也不肆意描写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着重刻画梁祝相处的温情场景,表达对纯真美好爱情的珍视,对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向往。
上思山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描写祝英台与梁山伯相遇、相处内容的句子一共194句,篇幅约占全文的41%,远超后面的祭坟合冢情节。描写两人相遇相处的句子:Seong ong doiz bxongq gxaez doiz zxaeuh, lomj let du lungz maz bxongq zou. Gangj goij merng gouq gaeu mouz gouq, siing yaem zongj mih dxerngh saek louz. Dxoeg sou duh dxomh aen ceongz daengq, bouhneongx seongliingz gamhzx- erngh ndou. (两人相遇这么巧,好像真龙来戏珠。你一言来我一语,声音总是没停歇。两人共桌椅读书,事事商量感情好。)歌中的山伯忠厚老实,没有对英台的身份产生质疑,他提出的一个个疑问更多的是出于兄长的关心。英台过河衣服湿了:Canbxok fin saem maz ernh gaeuq, onh dongz heong houq ernh ndou bou.(山伯关心来相告,换件干的再出发。)英台睡觉和衣睡,山伯问:“Ndaeng merng dauq daej bernz gou bxerngh, dxot bxuh maz neonz mih aej louz? Yerng gai dxot bxuh neonz lai liuh, bxeonj ndaeng mern mih geuj ndaeng bou.”(“身上到底生何病,脱衣睡觉不好吗?脱衣才能睡得好,翻身不会卷身上。”)歌手们也感叹两人不参任何杂物的纯净感情:Seong ong zerngq zig zaen mih lauq, bernh nouj di honz caemq noix mouz. Aeu siu maz saeuq fouz ciz jaeuq, mih dxern vaen dxaenq mih dxern douz.(两人正直真不错,这样的人甚少有。硝和火放一起,不见烟起不见着。)这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就是对原故事主题的继承。
2. 对反对封建的淡化
各版本的梁祝故事虽都有反封建色彩,但具体表现与原来的传统故事有所不同。在汉族故事中,马家是黑恶势力的化身,英台的父母也是趋炎附势之人,一方觊觎美色用强权逼亲,一方想攀亲马家提升家族威望,英台成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但在上思梁祝故事中,祝家是开明讲理的家庭,其父母虽然一开始也不同意英台去上学,但在英台的力争下不仅同意了这一请求,还给与很大的支持并伴随着殷切的嘱托。
如:Meihmouz songq ok lib daeu gxvaengh, gouj baek monz ngaenz songq haeuj mouz. “Daiq bou dxaejdxaej gaem maz yongh, nongz lengz faet faenh haeg aeu ndou. ”(母亲送出大门口,几百块钱放手中。“带去省着用,努力发奋学习好。”)。祝家并非嫌贫爱富,在山伯来找英台时表现出尊重和喜爱:Lai ceongz baij daengq zi gyern laeuj, gyalunz laux iq zongj vaedvouz.(摆桌吃饭喝酒,一家老小都围过来)。山伯离开时,祝家多次挽留:Meihmouz yerngdaiz zxaen baek gaeuq,lai yaeuq seong nyvernz mih aej louz.(英台母亲亲口说,多住两天不行吗?)而对于马文才,文本没有提及他恶毒的一面,甚至没有对马文才本人的描写,提及马家也仅有一句:Max gya zongj berng mouz cenz ciq.(马家掌兵有钱势。)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调,上思山歌《梁山伯与祝英台》所表现的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精神并不是很明显,而是把矛盾冲突集中在自由婚姻和民俗礼教上。在壮族,女方家收了男方家的求亲物品之后意味着亲事已经定下,不可随意更改,山歌中用英台的话来表现当时的无奈处境:Max gya maz dxerngh laeuj linz maek, dxerngh leux ngaemz cenz munx mbok zou. Lerngx cerngz nyvernz dangq gxaez bou leux, dxauhloux deiz ni duh mih mouz. Gong daep seong bon lai mih ok, vaiz an seong ek nyviingh loubou. Max daiq seong an yangq ndou naengh, laeg meih seong gxou caemq noix mouz.(马家拿着酒和果,金银珠花下定了。领了马家的东西就相当于已经嫁给马家了,没有不嫁这样的道理。一把弓搭不了两支箭,一头牛安不了两个轭。马带两个鞍会好坐,女孩嫁两个丈夫却甚少有。)英台和山伯两人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原因不在于马家的威势所迫,也不在祝家父母的苦苦相逼,而是梁祝两人信息不同步和沟通错位所致。
上思山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反封建色彩之所以没有那么浓厚,与梁祝传说传入的时间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根据《上思县志》记载,秦汉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开始在上思建立起来。随着朝代更换,壮族社会条件依然复杂,土官对中央统治的反抗、土官之间互相仇斗以及官族内部争袭而互相残杀的事件屡有发生,多种冲突使得封建王朝不能完全对这片远离王朝中心的偏远地区进行统治,其管制也未能深入壮族内部社会结构。梁祝传说传入时,上思壮族地区的封建礼法制度远没有汉族社会那样森严,所以经过人们加工创造过的山歌自然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封建色彩。
(二) 情节改写和删减
从汉族叙事诗改编成符合本土审美情趣、适合在本地传唱的少数民族山歌,改编者们需要在保证故事情节跌宕、引人入胜的同时还尽量精简内容,因此会对原有故事情节做一些取舍和变更。在《梁祝文化大观·故事歌谣卷》记录的一些民间流传版本中,山伯和英台双双殒命后经过了化蝶、石头、树三种变化,最终来到地府接受阎王审判。而在仫佬族民间叙事歌和上思壮族山歌故事中,山伯和英台变成象征恩爱、痴情的鸳鸯。另外,上思山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没有“阎王断案”的情节,却增加了“梁母访祝家庄” “马文才也化物”的内容。
1. 化作鸳鸯为结局
汉族民间流传以及各民族经过再创作后的梁祝故事大多保留了“英台跳坟殉情,最终和山伯化蝶”的情节。蝴蝶往往成双成对出现,表达人们对梁祝爱情结局的美好期盼。在上思山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二人则变成了鸳鸯。鸳鸯和蝴蝶二者有着细微的差别,蝴蝶更多表现双宿双飞、形影不离的团圆结局,鸳鸯表达的还有忠贞不二、相伴相守的爱情理想。上思人民的乐观豁达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珍惜当下,折射出了人们朴素、纯净的爱情观。
(注释:为保持方言原貌,本文壮文部分采用李锦芳、李旭练、梁敢编写和发表的《通用壮语拼音方案》的拼音法。)
(caengz sat /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