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lwnh vwnzva
3上一版  下一版4
 
Fwen Bouxcuengh Vujmingz Gih Hwngfat Baenzlawz Caeuq Baenzlawz Swnjcienz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2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Fwen Bouxcuengh Vujmingz Gih Hwngfat Baenzlawz Caeuq Baenzlawz Swnjcienz
武鸣壮族山歌发展与传承研究
□ 丁萧雅
 

(ciep geizgonq/接上期)

二、武鸣区壮族山歌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障碍

在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今天,很多壮族孩子已从小就不会讲壮语。究其缘由,主要原因是家长担心孩子学习了壮话会导致孩子今后讲话容易“夹壮”。

“1990年7月壮文实验学校管理从民委会移交教育行政部分管理后,壮文实验学校开始拨归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壮汉双语文教育成为壮族地区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做好思想政治和组织宣传工作,对文件和相关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认识不足,在具体工作中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失误,有的县消极对待,等待精简。因此,各级政府在尚未考虑壮文的持续发展和没有充分协商的情况下,便急忙瓜分民语部门和壮文实验学校的财产,造成思想混乱,人心动荡,老壮文工作者灰心丧气,年轻人认为搞壮文没有前途。”vii 壮文及壮语普及工作同样在武鸣区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会讲壮话的人越来越少;壮汉语音转换也成为了人们学习山歌的一大难点。此前笔者制作了相关调查问卷,在第6题,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您觉得在学习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相关数据如图二-1所示,有70.53%的参与者都表示壮汉双语转换是学习山歌的最大难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壮语文的学习。

(二)唱法技艺要求高

“武鸣壮族山歌的唱法,根据不同的曲调、演唱环境、演唱形式,大致可分为真声唱法、假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等。”viii唱法的多样性体现了武鸣山歌演唱技艺的高超。但却给传承带来了一些专业性的难度。比如高腔唱法和拖腔唱法,在演唱技艺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放弃学习山歌的想法。这也成为了山歌传承的难点之一,也有很多学生难以掌握山歌的一些独特演唱方式。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0.53%的参与者表示发声技巧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如图二-2所示。即使有传承人进行演唱培训,有相关录音设备进行录制保存,也依然有一些特色之处属于山歌演唱家的临时即兴发挥,具有一定的个人主观色彩。因此用录音设备进行保存保护并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更要口口相传,当面教授。这就对传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更多的民间传承人来培训指导青少年进行山歌传唱工作。但是由于目前学会唱山歌的民间艺人并不多。家长们认为山歌是一种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并不愿意让孩子们参与相关的培训活动,更给山歌传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宣传普及不够

“新媒介营造了新的传播场景,也改变了新的传播行为,在构建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文化消费场景的同时,迎合了受众和用户的需求。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媒介的口头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还是在现如今的智能新媒介的传播时代,始终在文化场景与媒介场景中自律和他律的相互建构中。”ix 可见,非遗文化在新时代需要有新的发展方向,而视频便是突破的风口之一。打开相关视频平台,对武鸣壮族山歌的宣传多停留在三月三精彩山歌节目的录制;每月29号的月歌圩的精彩对歌环节,相关介绍不够全面,缺乏专业人士对相关专业现象进行解读;很多人对此抱着“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的现象,并未让山歌“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让民间山歌传唱停滞不前。山歌虽然随口就是歌,但想要有序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做到“雅俗共赏”,形成专业与业余并举的局面,让更多人愿意来到视频平台认真学习山歌,了解山歌的相关知识,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在视频的传播过程中,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宣传方式,导致了人们对武鸣山歌达人缺乏一定的认知与了解。因此,当提到壮族山歌时,大多数只认识刘三姐。可见目前对山歌的宣传工作尚未到位,还需要我们在传播手段方面有新的突破。本次问卷调查也进行了相关调查,询问大家有哪些认识的山歌名人,大家普遍只了解我们的歌仙刘三姐,对别的山歌艺术家一无所知。人们对山歌名人的了解不足的问题,值得我们去重视并致力解决。

三、武鸣区壮族山歌发展建议

(一)培养传承人,丰富编曲形式

山歌需要口口相传,耳濡目染。因此需要让更多的优秀传承人站出来,培养更多优秀的山歌传承人,让武鸣这片壮乡歌海弦歌不辍,永葆活力。最近,黄天恒老师正在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帮助下,开展拜师会的相关准备工作。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举办更多类似的拜师会、擂台赛,挖掘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山歌传承活动中来。挖掘人才才能让我们的山歌如蒲公英一般,把种子洒满全国各地。例如在黄天恒的培养下,某山歌队把《江日爬上岜》带到了法国进行汇演,让外国友人了解了山歌文化。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山歌谱曲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在编曲方面,将新的音乐元素,比如摇滚等流行的音乐形式融入到民歌创作当中;在歌词写作方面一段壮语、一段普通话,把歌词意思解释明白,让歌唱家明白如何调整自己的感情去歌唱一首优美的壮族歌曲。

(二)把山歌带入校园之中,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关键在他们。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x 目前,虽然前述的三小开展了“博悟”课程,但笔者觉得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把相关知识带到课堂之上,并利用乡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比如,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利用山歌的韵调谱写优美的山歌,并借此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获取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武鸣山歌被列入第四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武鸣,山歌已成为壮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武鸣山歌表现形式多样、唱法种类较多、曲调变换多样、语言表达形象生动来展现武鸣独特的骆越文化和壮族风情,表现武鸣的历史文化、武鸣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xi 拥有这样优质的本土教学资源,更要求任课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把本土文化融入山歌创作之中,发挥其珍贵的教学价值。在双减政策和适应家长们下班时间的情况下,学校都开展了课后兴趣辅导活动,可以邀请一批优秀的武鸣山歌歌唱家进入学校进行教学,让学生多唱多模仿,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山歌文化,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这也是平衡学生学业和兴趣的优质方法。不仅如此,还可以进行山歌擂台赛,老师们一步步指引同学们进行写作,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壮族山歌的创作,并套用武鸣当地的山歌唱腔,创作山歌。后继有人,传承有望,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武鸣壮族山歌才能焕发特有光彩。此外,笔者觉得“尼达妮合唱团”也应与时俱变,求变革新。如先在城区的几个实力雄厚的中小学进行试点,每个学校都成立属于自己的尼达妮合唱团,到了三月三大家集中汇演,这样更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民歌的传承当中。

(三)专业的媒体宣传

传承发展山歌文化,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将山歌视频打造成系列模式,培育一批优质的山歌网红达人,并利用达人效应发展当地网红经济。例如近段热播主旋律电视剧《大山的女儿》,主人公黄文秀利用百坭村山歌手的影响力进行直播带货,帮助百坭村发展经济。可以看出山歌在经济发展背后的一种潜力。“网络传播空间既是社会关系和意义的结合,也是人际交往活动的产物。以非遗短视频为基础,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所和逻辑融入网络空间,实现局部空间的信息生产。社会力量对非遗保护的参与更加广泛。在以往的保护过程中,更多的是政府力量参与其中。非遗短视频出现后,非遗相关主体包括传承人、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机构等都有可能参与传播和分享信息。”xii 在新时代,山歌发展更要注重短视频的力量,邀请更多专业山歌人士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山歌讲解,演唱优美的壮族山歌,录制相关教学视频。“另一方面相较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有限,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例如在宣传广西‘三月三’时以H5 的形式制作邀请函以及节目流程图在微信上进行传播, 利用微信‘强关系’的特性以及很好的交互性传播效果更好一些。”xiii 通过多手段、多途径的传播,让山歌在新媒体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方面多角度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区域经济。在新媒体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没有前瞻性、多角度的宣传策略,将会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只有我们利用媒体资源,整合山歌优质文化资源,才能使我们在文化传承工作当中占据有利地位。目前的文化传播界,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变成了“人靠衣裳马靠鞍”。因此优秀的民族文化,更需要我们用心经营,发挥我们的才智去寻找有效传播的途径,才能把传统文化发展做大做强。实时直播、前期预热、定时更新、提高热度;只有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才能让山歌富有生机活力。最后,山歌的传承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不断努力,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把山歌传承工作做到最好,让山歌响彻壮乡,经久不衰。

四、结论

山歌的发展带有时代的色彩,时代铸造山歌,山歌回馈时代。在壮乡武鸣区,山歌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在时代的春风下,茁壮成长,生生不息。唯有借助时代的春风,才有“吹又生”的局面。在提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山歌更有鼓舞民族团结的时代意义。山歌的发展需要传承与创新并举。作为壮乡儿女,我们更应该保护山歌文化,为山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为山歌发展建言献策。让你我携手共进,共赴传承之路。愿大美壮乡歌常在,愿壮美广西梦终圆。

参考文献

i黄榆婷.传承山歌与品牌打造——武鸣县尼达妮合唱团札记[J].歌海,2008(05):39-40.

ii《武缘县志》

iii黄榆婷.弘扬壮族山歌要传承与创新双结合[J].传承,2009(14):164-165+168.

iv黄榆婷.传承山歌与品牌打造——武鸣县尼达妮合唱团札记[J].歌海,2008(05):39-40.

v李尚励. 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

vi李尚励. 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

vii邱静静. 壮汉双语教育政策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viii危瑛.武鸣壮族山歌的演唱风格及特色唱法研究[J].歌海,2010(06):64-65.

ix蒋恺.短视频生态下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和消费[J].传媒观察,2022(07):90-95.

x郭诗梦. 文化传承要从孩子抓起[N]. 陕西日报,2021-07-30(015).

xi周梁敏. 武鸣山歌与语文地方作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xii蒋恺.短视频生态下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和消费[J].传媒观察,2022(07):90-95.

xiii[1]王一帆.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形象的传播路径——以广西“三月三”歌圩节为例[J].东南传播,2019(08)

(作者单位系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指导教师:杨秀芝)

图二-2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