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鸣壮族山歌拥有独特的魅力。本文介绍武鸣壮族山歌的相关发展历程、现状。通过历史和现状,探寻武鸣壮族山歌的发展趋势、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及文化背后的无言力量。在当下,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到过去和眼前的壮族山歌,更应该放眼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山歌发展规划,采取可行性措施,为壮族山歌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武鸣壮族山歌 发展历程 时代力量 传承发展
一、武鸣壮族山歌历史与现状
(一)发展历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是全国闻名的壮乡之一,是一片歌的海洋。历史上武鸣壮族山歌得到了不断地发展。武鸣壮族山歌在2012年被列入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多种韵律和悠扬的曲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史料记载武鸣山歌最早见于南朝,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人们成群结队赶歌圩,连唱三天三夜。此外,三月八、三月九、四月四、四月八、四月九等,都是当地的山歌节,逢年过节办喜事都少不了山歌对唱。武鸣的山歌分为东、南、西、北、 中部共计 36种。”i从清道光年间起,就有武鸣人好歌的记载——“答歌之习,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十日是,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ii在漫长的历史中,壮族山歌从没有缺席武鸣人民的生活。每逢壮乡“三月三”,人们总会齐聚一处,在山坡上进行山歌对唱,也是给未婚的青年男女创造见面的好机会。未婚男女穿着蓝衣服,已婚男女穿着黑衣服,互唱情歌。在新中国成立后,武鸣壮族山歌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歌颂党的方针政策的有力武器,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山歌创作人。例如蒙水生老师、黄天恒老师等。在山歌的创作中,可以看到时代变迁的色彩。比如蒙水生老师用武鸣西北部山歌韵调写出的《要实现四化大家齐努力》,描绘了武鸣群众参与国家“一化三改”事业的蓬勃景象,壮乡人民顺应国家发展潮流,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出功出力,“为国献才智,努力多打粮”,语言虽质朴,但是更能体现武鸣人民的决心和毅力。然而,山歌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回顾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前期,由于当时山歌被贬为风流山歌或封、资、修,群众文化被压制了一段时期,改革开放十多年后,壮族山歌才再度活跃起来,进入鼎盛时期,武鸣境内各地歌坡歌圩火爆,乡乡村村都有一批批歌手、歌师在各个节日里引吭高歌,听歌赏歌的群众成千上万,十分壮观。”iii也出现了优秀的原生态民歌,如《何日待相见》。原生态民歌曲调单一,比较讲究押韵(以腰脚韵为主),歌曲主题较多,带有原始山歌的味道。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山歌也被屡屡禁止;带有情歌意味的壮族山歌被定性为“黄歌”,禁止民众传唱。这对武鸣山歌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山歌的创作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打倒四人帮之后,武鸣壮族山歌仿佛春风中的野草,蓬勃发展。在黄天恒老师、蒙水生老师、黄榆婷老师等人的带领下,山歌又得到了新的发展,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二)发展现状
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讲述武鸣壮族山歌发展现状,分别为学校传承、政府宣传、社会支持、民间节庆。
1. 学校传承
学校师生是武鸣壮族山歌传承发展的“后备军”。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各个学校的理解和支持,需要一批优质的传承学校带动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培育新的文化传承人,让武鸣壮族山歌生生不息。在传承中,武鸣区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传承学校。武鸣区城厢镇第三小学在南宁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开办“博悟”系列的本土化课程,让音乐老师们每学期教会孩子们唱几首壮族山歌,并在日积月累之中让他们学会歌唱和创作壮族山歌。除了教会孩子们唱山歌,在随后课程中,语文老师们也会将壮族山歌的创作融入到课堂与而写作中,利用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鼓励更多的孩子们成为壮族山歌的小小创作家。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更是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山歌传承人,比如蓝益翠老师、黄春艳老师、花青燕老师等等。在艺术班的教学之中,山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多学生都掌握了壮族山歌的唱法;利用谐音标注、反复练习等方法进行高效的山歌创作、演唱,让更多学生演唱出动听的壮族山歌,帮助他们登上了武鸣“壮族三月三”的汇演舞台。除此之外,该校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在艺术班同学们的歌声中,我们也看到了壮族山歌与众不同的魅力。在一批优秀的山歌传承人的带领下,武鸣壮族的山歌代代相传,形成了经典咏流传的健康发展局面。
2. 政府宣传
政府宣传是武鸣壮族山歌发展的“主心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到支持引导的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武鸣壮族山歌,丰富武鸣壮族山歌的研究材料,系统化武鸣山歌的相关知识,武鸣区人民政协编写了专业介绍武鸣山歌的书籍《壮乡流韵——武鸣传统山歌集》,收集了很多优秀的武鸣山歌,运用古壮字、壮文和普通话对山歌进行注释,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体现了武鸣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除此之外,山歌传承后备力量之一——尼达妮合唱团的发展,也能体现政府对山歌文化事业的支持。在原武鸣县文化馆馆长黄天恒老师和山歌演唱家黄榆婷老师的带领下,从城区各个中小学校内选派优秀的孩子们组成的“尼达妮”合唱团,在“三月三”文化汇演中演唱壮族山歌,让更多的孩子们感受到山歌的魅力。“2003年组建的‘尼达妮’合唱团这几年来不断地活跃在县、市、省级及国家级的艺术舞台上,不断的亮相在各个级别的歌唱比赛场上,共计获全国、省、市各类艺术比赛一等奖8次以上,参加各类文艺演出30场次以上。因此受到央视、凤凰卫视、东盟电视台、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广西卫视、南宁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宁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采访、报道,‘尼达妮’成了武鸣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南宁、广西的骄傲。因此,山歌的传承、品牌的打造必须从尼达妮抓起”iv山歌传承从娃娃开始,更能看出培养山歌后备力量的重要性,通过节庆活动来调动青少年们参与到山歌传承工作中,而“尼达妮”便是从小唱山歌、山歌入我心的经典案例。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武鸣壮族山歌发展的“助力剂”。在宣传山歌的过程中,社会力量可以起到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族山歌。如今武鸣区的壮族山歌分为原生态民歌和新民歌;新民歌在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由曲调单一变为了韵调丰富,由主题多样变为主题明确,也更为大众所喜爱。除了学校传承之外,很多山歌创作人也写出了很多新时代的民歌作品。例如黄天恒老师为太平文溪小学所撰写的校歌《读书为几嘛》,用山歌的形式为乡村的孩子们指明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道路,也符合我们国家“知识强国”的时代命题。蒙水生老师的《甫壮靠党富》中就写到“甫壮穷变富,穷变富;买彩色电视,在买车大,买车大”。这首歌在1994年广西“94”国际民歌节中获得了银奖。歌曲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鸣人民靠着双手勤劳致富;也让山歌带上“民歌颂党恩”的光辉色彩,也体现了山歌反映社会现实的独特魅力。著名山歌人梁兆江老师利用壮乡的一事一物,写出了《庄稼情歌》等优秀歌曲,让人听起来悠扬婉转;巧妙地利用了生活中的景物,展现了民歌生活写实性的特色,增添了壮族山歌的写实性。很多优秀的山歌人把优秀的民歌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比如市级传承人、武鸣山歌王子潘龙海老师,就教会艺地儿艺术培训中心的孩子们歌唱《读书为几嘛》这首颇具孩童韵味的歌曲。这更是一种无声的传承。潘龙海从小就和民俗专家、山歌能人黄天恒老师学习山歌演唱,在老师的教导下他也走上了山歌演唱、传承的道路,创办了艺地儿艺术培训中心,教会更多的孩子们唱武鸣壮族山歌,并带领他们参加了一系列的山歌歌唱比赛,成为了武鸣山歌传承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3. 民间节庆
民间节庆是武鸣壮族山歌传承发展的“展示台”。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武鸣壮族山歌的优秀载体,武鸣三月三为山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欣赏展示的平台。武鸣区以“壮族三月三”为山歌传承切入点,每年举办“三月三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三月三”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文艺演出活动,邀请武鸣区文化馆、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等优秀文化传承单位进行表演展示,演唱武鸣壮族山歌。“三月三”歌圩是壮族山歌发展的一个优质平台,在新民歌发展的今天,更多优秀的民歌手通过“三月三”歌圩演唱最新创作的新式民歌,保持山歌的活力。“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2014 年三月三被确立为广西的法定节假日以后,广西壮族三月三突破了以往的界限,向着综合性、世界性转变升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内外游人。其参与民族之多、参与人数之众、民俗活动之丰富,成为了广西地区特色文化的集中展示。”v“三月三”与壮族山歌密不可分,是壮族山歌传承发展的有力平台,离开了歌圩,山歌也失去了那份共度欢乐、共享盛宴的欢庆意义。武鸣区政府致力于通过“三月三歌圩”传播优质武鸣壮族山歌,打造文化交流、经商互通的文旅融合平台。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三月三”的一些活动只能在线上进行开展,但也并未磨灭武鸣人民对山歌的喜爱之情。山歌王子潘龙海就在线上参与了2020至2022年线上的一些山歌传承活动,为人们了解山歌提供了新路径。“三月三”活动对武鸣人民来说可谓是经久不衰,获得了人民的一致好评。“武鸣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民族记忆,是民众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集中反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基因,我们必须保留住我们的民族记忆,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vi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武鸣壮族山歌可谓如竹子一般,节节高升,向创新的蓝天不断生长。山歌不断融入日常生活,保持青春活力。
武鸣壮族山歌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浪前行,反映着时代的发展步伐,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与精神源泉,山歌的未来,需要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学子共商共建,齐谋蓝图。
(三)山歌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概言之,山歌与时代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时代环境影响山歌发展,塑造山歌发展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就自发歌颂共产党的光辉政策,例如《要实现四化大家齐努力》。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愈演愈烈之时,山歌中的情歌被定性为“黄歌”,屡遭禁唱,让山歌传承遭受挫折。但在文革后,山歌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得到了蓬勃发展,如春笋一般,焕发勃勃生机,彰显出了独特魅力。如今,山歌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武鸣区在党中央政策指导下,把传承活动做得有声有色。学校成立的“尼达妮”合唱团,让民歌唱响校园;文化馆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武鸣壮族山歌“声声不息”。武鸣政协也组织民俗专家进行歌谱编撰,山歌歌唱家进行录音保存,保证山歌的持续健康传承。
2. 山歌创作助力时代发展,注入新的文化血液。如今,“桂韵民歌颂党恩”“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成为山歌传承人的新色彩,写出了一批歌颂重大时代命题的优秀作品。比如黄天恒老师为尼达妮合唱团所编写的歌曲《数星星》中就写到“脱贫致富奔小康,小康甜息息。脱贫噜,小康甜。多谢共产党哩,多谢共产党哩”。写出了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武鸣人民脱贫并过上小康生活后的喜悦、感恩之情。当然,也有反映壮乡农事生活的山歌,同样也活跃在山歌歌坛上。比如锣圩镇板新村的《老牛拉破犁》中“老牛拉破犁啰,误工又误时”等。有描写壮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武鸣壮族酒歌》“朋友多吃酒呗”更是写出了武鸣人骨子里好客的本质。歌颂党恩,反应生活,根植社会生活,多种山歌素材才是壮族山歌得以发展的生命之源,而反映现实的壮族山歌更被大家所认同,如图(图一-1)所示,大部分人认为山歌与时代相关,助推时代发展。
图 一-1
山歌与时代共生共荣,离开时代山歌便没了那一份独有的时代力量,而时代没了山歌,也会缺乏发展的厚度。
(caengz sat/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