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lwnh vwnzva
3上一版  下一版4
 
Hwngfat Ndei Vwnzva Caemx Raemxyw Caeuq Swnghdai Vwnzmingz Yauzcuz Hawj Dieg Yauzcuz Hwngfat Ndeindet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2022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Hwngfat Ndei Vwnzva Caemx Raemxyw Caeuq Swnghdai Vwnzmingz Yauzcuz Hawj Dieg Yauzcuz Hwngfat Ndeindet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瑶医药浴文化与瑶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 周 霞
 

【摘要】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瑶族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对瑶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发意义,从而有助于瑶山乡村振兴,带动瑶族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从瑶族洁净观分析瑶医药浴的文化底蕴及其所体现的瑶族生态文化,论述发展瑶医药浴产业有利于瑶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瑶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重视瑶医药传承人培养,普及瑶医药知识,加大瑶语的保护与教育等方式,传承瑶医药浴文化,提高瑶族生态意识,宣传瑶族生态文化,以此带动瑶族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瑶族地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瑶医药浴文化;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文化建设这些中国现代化过程出现的话语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环环相扣,彼此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并肩比翼、荣辱与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系统思维。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共生互动,文化的结果实现了文明,文明促进文化,发展带动了文明。反思以长寿著称的瑶族,在迁徙、生存、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顺应、利用、改造自然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对瑶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及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启发意义。瑶族特色疗法瑶医药浴的形成,与瑶族文化的洁净观、生态观紧密相关,瑶医药浴文化体现了丰富的瑶族生态思想。因此,整理和传承瑶医药浴文化,既是发扬瑶族生态文化,促进瑶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又以文化带动瑶浴大健康产业发展,实现瑶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瑶族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两个词相互兼容又相区别,学术上有从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对其进行论述,难以定论。如陈炎在《文明与文化》一书中从“文明是文化的内在精神,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说明二者关系[1]。文化,中国古语谓之人文化成,与武治相反,侧重于通过礼仪、教养、制度规范人的社会化过程。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范畴,是人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日本学者浅野裕一在《古代中国的文明观》一书中认为“文明是一个人类为了生活得更加富裕、安全而生产和消费财富的体系”,“文化是生产和消费财富时,各群体显示出的习惯”[2]。这一观点偏向于文化是一种习惯,而文明则为一种体系或一种程度。郝时远、王建娥主编的《世界民族(第四卷):文明与文化》提出“文明多元”“文化多样”的观点,认为“任何一种文明的出现,都代表了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创造。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成就”[3]。朱鸿召先生认为文明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文化是国家治理的价值支撑,而文明侧重表达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状态[4]。由此可见,生态文化形成了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支撑;生态文明又促进生态文化的发展。

何谓生态文明?综合目前学术研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明指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关系[5],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社会经济现象。广义的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形态,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6]。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治理的要求,无论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经济高质量发展,无不贯穿其中,构成社会主义文明的基石。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西方中心主义的理性批判与反思,是社会主义文明和国家治理的追求,有效的国家治理要求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而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对资本的逐利和金钱欲望至上的追求成为经济社会的主流思想,导致为利益不择手段;再加之人类中心主义的滥觞、认为人是最高统治者,不断进行资本、消费的扩张,大肆掠夺、破坏自然资源,导致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破坏生物多样性,垃圾围城,出现生态危机,造成外部不经济,形成企业与社会、人与环境的矛盾。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资本文化和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导致人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我国过去曾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粗放式生产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也存在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但国家及时、积极理性地调节控制,坚持自我革命,延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之一;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包括绿色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十个明确”,其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新时代取得的生态文明成就中指出“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坚持发展市场经济,但可以缓解、避免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守正创新。

在建设生态文化与发展生态文明关系上,我国与西方不同之处有二。一是坚持发展回归人本,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更美好的生活。人不纯粹是一个“经济人”,而是“社会人”“生态人”[8],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制度提供保证进行生态治理,并且由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甚至政治生态治理。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起来,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因此习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二是中国有历史悠久的保护生态的传统文化,东方顺应自然的文化与西方征服自然的文化导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态度。就如《圣经》说人“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让自然臣服自己。然后再管好海里的鱼,空中的鸟,还有地上所有能爬行的动物”,流露对自然征服、霸权与操控的理念。而中国传统文化里,儒家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及慈悲为怀的思想,构成中国人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底蕴,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底蕴。

传统瑶族并不是“理性的经济人”,历史上的瑶族虽有“生瑶”“熟瑶”之分,但总体上商品经济不发达。一是生计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处于自然经济状况,以获得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出、打猎所得换取生用品,商品意识不浓厚,以游耕文明为主。二是瑶族文化重视“礼”,是一个注重“报称”和互惠的社会,重视威望、声誉和遵守瑶族风俗和习惯法,以互惠维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一种礼物经济,在求花、还花、度戒、还盘王愿等仪式中无不体现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礼物的流动,在经济生活中也延续非市场经济关系的互助关系。传统瑶族社会没有更多卷入货币的异化之中,保持祖先崇拜,道教信仰渗透于宗教生活之中,对自然有敬畏之心。而且瑶族多生活在山林溪流处,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形成生产生活的各种生态文化,崇敬自然,顺应自然,这些文化也体现出经济生产、医疗养生等方面与环境的互动与调适。瑶族之所以养成用草药浴的习惯,这与瑶族的洁净观和生态文化不可分割,这些都是瑶族朴素的生态文明。通过了解瑶族的洁净观和生态文化,有助发展瑶医瑶药,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在美丽乡村及乡村现代化建设中,把朴素的瑶族生态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瑶山地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瑶族社会。

二、瑶族的洁净观、生态文化与瑶医药浴

瑶族养生观念、瑶医药浴的形成是瑶族长期与自然相处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体现了瑶族人的洁净观与生态文化。

1. 瑶族居住环境的清洁

历史上瑶族不断迁徙,形成以广西为主、“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瑶族简史》认为,宋元时期,瑶族已经遍布广西全境。吴永章在《清代广西瑶族分布述略》认为,瑶族迁徙“从北而南”,至清代时广西瑶族之多之广已居南方之首。[9]从传统经济生计及居住方式来看,瑶族有游耕和定居两种形式:一类型是游耕,居无定所,如《评皇券牒》准令瑶族子孙“居住山林,刀耕火种,营身活命”[10],过山瑶靠山吃山,“吃完一山又一山”;一类型是定居,如平地瑶、排瑶,定居在河流交汇处或丘陵地带,形成相对密集的村寨。总体而言,瑶族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状态,深山的瑶族几户或十来户人家就形成村寨,一个山腰一户人家很常见,用瑶族人的话来说,是“站在自家门口,看到邻居屋,走到却花半天工”。从地理环境来看,除少部分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石山地区外,大部分瑶族居住在高山密林中,青山如黛,绿水明净,空气清新。用道家养生的观点来看,可谓是“洞天福地”。在我们历经了SARS、新冠肺炎传染病后,我们体会到了这种大分散、近邻远离的山居生活对健康的好处。居处洁地,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1] 明山净水的环境,培养了瑶族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爱清洁的秉性。如同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广譬》所云“南金不为处幽而自轻,瑾瑶不以居深而止洁”。瑶族如南金美玉般,虽处乡野深幽处、箪瓢陋室,但清洁纯朴。瑶族人爱清洁体现在过年前清理卫生的习俗。就如广西恭城瑶族把“马虎、邋遢”的不干净称为“派赖”。据《恭城县志》(1992年)记载,相传当地瑶族过去曾在过年前忽遭抢劫,急忙走外逃,直到正月二十日才回家,劫难之余“简简单单的补过了一个年”。因此,后世把不搞卫生、仓促过年称作过“派赖年”[12]。恭城瑶族过年前需要扫“邋遢”搞卫生,清理每一角落,刷洗锅灰碗碟,否则就是过“派赖年”。可见,瑶族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瑶族保护水资源的清洁

瑶族是一个“漂洋过海”的民族,逢山吃山,逢水吃水,从龙胜瑶族(红瑶)服饰刺绣螃蟹、山河水文或汪洋大海等图样反映了这段民族记忆。瑶族人尊敬水,水有水神,河有河神,井有井神。既从生活用水角度保护水资源,也有从宗教信仰方面保护水资源。《评皇券牒》中有一条关于“天时不雨时,允许瑶民祈水施降甘霖”律令。瑶族习惯法有诸多规定保护水资源。作为起到社会习惯法作用的大瑶山石牌有不能把垃圾污物倒入河中、保护山林等明文规定。可见瑶族顺应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清洁水资源,避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也是广西平南县马练瑶族乡开展清洁大同江、清洁乡村“最后一公里”等清洁乡村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殊荣的文化因素。瑶族爱清洁的习俗与现代公共卫生政策、美丽乡村、清洁乡村的政策相契合。这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竹槽引水是瑶族人清洁观在利用水资源方面的又一体现。历史上瑶族人,一般选择上方有水源的地方建筑屋棚,便于引水进家。瑶族居住地名多为“冲”“坳”,如平南县的“木履冲”是由贵州沿西江流域迁入后安寨繁衍之地。《平王牒榜》也写道:“入山冲地岭田,拨归王瑶子孙永远耕管”[13]。“冲”指冲沟,山中流冲刷丘陵形成的沟槽。瑶山多竹。广西属华南丛山竹区。《广西竹种及其栽培》记载广西生产藤竹属、毛竹属、箬竹属、箭竹属、青篱竹属、苦竹属、方竹属、绿竹属等竹类。广西漓江、柳江等河流流域一带的瑶族聚集之地,毛竹资源尤其丰富,连片生长,以中径8、9厘米的毛竹林居多[14]。瑶族人将竹子竖剖为二,刮平竹节内的横隔,做成竹槽,根根相接,逐根降低,沿地势将高处的水源引入家用。如果水源较远,在引水竹槽上覆盖上剖下的另一半竹子,以防尘土落叶飞虫,保持了水的干净。瑶族用竹爱竹也体现了尊重自然、爱物惜物的思想。竹的一身是宝,《竹譜》描述:“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15]。明代张志聪的《本草崇原》分析竹:冬时孕笋,春时抽篁,夏时解箨,秋日成竿,得天地四时气[16]。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竹叶、竹茹、竹沥、竹根、竹实的药用价值,能清热、除烦。可见,林泉清甜,竹槽干净,传统瑶族人取水用水方式,是天然环保的“自来水”,朴素又有利于健康卫生。

(caengz sat/未完)

(作者单位系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广西民族报

联系电话:0771-5528076 5559552
传真:0771-5528087 电子邮箱:gxmzbw@163.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16号 邮政编码:5300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