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p geiz gonq/接上期)
(二)壮语sim(心)的目标域
Sim(心)产生的隐喻都是由sim(心)作为始源域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中,这些目标域是属于不同认知域,根据以上的例子,可以归纳为位置域、物体域、性格域和其他四类。我们用表3呈现出来。
公式
表3:壮语sim(心)始源域的分类
上文探究了sim(心)隐喻的相似性、始源域和目标域,接下来将通过下图(图 1)更进一步理顺sim的认知路径。
公式
图 1:sim(心)隐喻认知路径
因此,通过图1可以看出一些以sim构成的合成词引申义是通过功能相似、位置相似、形状相似、心理相似而引申出来的。
三、壮语sim(心)的转喻类型
Radden等人把转喻分成“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两个大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指的是成员和整体之间的相互指代,比如用四轮来指代汽车。“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指的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可以相互指代,比如用脚夫来指代旧时的搬运货物行李工人。
(一)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Radden等人把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隐喻细分为7个小类,但sim在这里只使用到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指的是整个范畴与范畴内的成员可以相互指代。如simdiuq(心跳)。心脏的跳动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判断一个生命是否活着就要看心脏是否跳动,因此心脏在人类的心理上还有一种强烈的心理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把生物的生死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心脏能决定生命的存亡。
(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Radden等人把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细分为9个小类,但sim(心)在这里只使用到结果转喻。结果转喻指的是在有因果关系的事情中,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指代。
当一个人很暴怒的时候,人们常会劝他心要平,那么心可以看作情感、情绪的发源地,因此sim(心)就有了情感、情绪、心情的意义。此外,做一件事情除了要有行动力之外,还要有做事情的意念,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此sim(心)还可以表达做事情的意念或愿望,并且sim(心)还可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不论是sim(心)就有了情感、情绪、心情的意义,还是表达做事情的意念或愿望,又或者是表达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这些都是sim(心)经过内心的酝酿、推理得出来的结果。因此sim(心)在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就只使用到了结果转喻。
我们在表格4把每一类转喻所包含的sim的词语呈现出来。
表4:壮语sim(心)转喻包含的词语
四、壮语sim(心)的转喻认知路径
转喻认知路径的分析就是理解sim(心)的始源域、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关性。上文,我们已经对sim(心)的相关性进行讨论,接下来我们要探究sim(心)的始源域和目标域,最后得出sim(心)转喻认知路径。
(一)壮语sim(心)的始源域
Sim(心)形成的转喻,始源域都是sim(心)。
(二)壮语sim(心)的目标域
Sim(心)的转喻都是从sim(心)映射到其他认知域,我们把这些认知域分成4类目标域,分别是生命、情绪与状态、性格和想法。在表格5把每一类转喻所包含的sim的词语呈现出来。
表5:壮语sim(心)目标域的分类
上文我们对sim(心)的始源域和目标域进行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图2对sim(心)的认知路径进行总结。
公式
图 2:sim(心)转喻认知路径
通过图2由此可以知,一些以sim(心)构成的合成词是通过整体和部分、整体中不同部分的相关性而产生生命、情绪、状态、性格等新的引申义。
结语
壮族先民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文化发展较中原地区发展缓慢,对事物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在面对不认识的事物时总是习惯性的用熟悉相似或相关的旧事物来认识新事物,直观描述事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壮族一直没有通行的民族文字,古壮字的使用局限在麽公和道公的经书文本中,且大多数的壮族人受教育程度有限,因而,用相似或者相关的旧事物描述新事物更能让人们更加快速抓住新事物的信息,以便于保存和流传下来。因此,在语言中,使用较多的是隐喻与转喻两种表现方式。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选取《壮汉英词典》和《现代汉壮词汇》中含sim(心)构成的合成词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路径来探究sim(心)的引申义。由于隐喻的产生是基于新旧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转喻的产生是基于新旧事物之间存在相关性,且隐喻和转喻都是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而形成的新的引申义。因此,本文对sim(心)的隐喻类型分成物理相似和心理相似两方面进行讨论,接下来把sim(心)的始源域分成功能、位置、形状和心理,把目标域归纳为位置域、物体域、性格域和其他,最后结合相似性、始源域和目标域三者得出sim(心)的隐喻认知路径。文章对sim(心)的转喻分成整体和部分之间、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这个讨论也是对相关性进行了论述,认为sim(心)形成的转喻,始源域都是sim(心),把目标域分成生命、情绪与状态、性格和想法4类,最后再结合相关性、始源域和目标域得出sim(心)转喻的认知路径。最后,文章认为sim(心)引申义丰富的原因是由于功能相似、位置相似、形状相似、心理相似、整体和部分和整体中不同部分的相关性引申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 赵民威.浅论壮语形容词的直观形象色彩——以人的身体部位与形容词的合成为例[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3] 曾曼丽.壮语含人体词的词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
[4]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壮汉英词典编委会.壮汉英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编.现代汉壮词汇[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20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